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芬兰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若干特点和启迪

芬兰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若干特点和启迪

芬兰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若干特点和启迪芬兰是欧洲小国,资源有限,人口仅530万,却是一个高福利典型,实行全民社保制度。其保障范围十分广泛,从生到死皆有各种保障,不仅有高水平的养老保险、失业津贴、医疗保险、生育津贴等

芬兰是欧洲小国,资源有限,人口仅530万,却是一个高福利典型,实行全民社保制度。其保障范围十分广泛,从生到死皆有各种保障,不仅有高水平的养老保险、失业津贴、医疗保险、生育津贴等,还有从小学到大学的免费教育以及大学生补贴等教育福利。另一方面,芬兰建设福利社会,从19世纪末期迄今有百余年历史,历经坎坷,与社会矛盾和国内外政治经济问题有密切关系,有一般福利国家求取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明显目的,也自有特点

—、历史和社会的矛盾冲突推动社会保障建设

20世纪前期,芬兰和北欧国家内部社会矛盾有时也很激烈。例如,1918年芬兰内战中生命损失之大,至今仍被视为民族悲剧。当时全国人口300多万有36,640人死亡,其中红军27,038人,白军5179人。伤者更多。二战中芬兰加入法西斯阵营成为战败国,战后国际地位低下,社会经济困难,又处于东西方对抗的夹缝中。内外交困,成为芬兰大力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直接动力,从而推出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政策举措。

二、保持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历史上,芬兰长期是农林业国家,人口少,小农多,国力弱,工业化缓慢。二战后芬兰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然而,如无相配的社会福利,不仅难以应对工业化、城市化大量产生的社会利益冲突,也无法维持和提高经济竞争力。这成为推动芬兰大力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又一重大原因。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芬兰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良好的社会保障越来越有重要意义。

实际上,北欧高福利模式是逼出来的,是激烈竞争的需要。芬兰和北欧国家是“小国寡民”的典型(最大的瑞典也只有八百多万人),加之地处北方边缘,气候不佳,资源有限,不得不以高福利维持高竞争力,以求生存发展。长期以来,它们形成了这样一种无形的政策模式:以高税收高福利促进高竞争力,又以高竞争力促进高经济增长,再以高经济增长维持高福利高税收,力图形成良性循环。尽管社会福利开支庞大,不易支撑,也多有改革,但为了留住人才和保持竞争力,芬兰仍必须维持较高福利水平。所以,芬兰养老金中心研究部主任MikkoKautto等人认为,低水平福利是芬兰在全球化竞争中难以承受的,会严重伤害芬兰的竞争力,为此不得不维持较高福利水平。

三、芬兰社会保障模式中政府作用强大

长期以来,芬兰和北欧国家是以渐进方式形成高福利模式,以此闻名于世,当然也包括高税收。其中,政府作用重大。1.二战后芬兰各党派在社会保障方面虽有不同政见,但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政策共识,有利于建设福利国家。其中,主张扩大社会保障的社会民主党势力强大。2.政府干预较多较强,这是芬兰和北欧福利国家的主要特色。国家作用强大,也是北欧高福利模式的重要政治基础。国家代表公共利益,可尽力发挥调控作用,同时也在各方利益之间充当“中间人”角色。3.北欧和芬兰既有强大的国家政府,强大的集体主义,也有强大的个人主义群体,都不可忽视。三者关系的“和谐化”有利于形成“双向通道”: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国家政策要适合人民,人民支持国家政策。4.芬兰政府廉洁,官员腐败极罕见,社会风气良好。 “干净政府”本身就是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保障。

女性大量参政执政在社会保障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也值得注意。芬兰妇女早在1906年获选举权,领先于世,如今占议会议员总数近半,众多女性占据各级政府要职。她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积极活跃,甚至有“女人强过男人”和“芬兰是女人当家”之谈。女性政治地位高和关注家庭保障和子女教育等特性,据认为是芬兰社保建设中的重要因素。

四、若干政策特点

1.社会福利建设注意各社会集团的利益关系相对平衡。二战前,芬兰和北欧国家存在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和工农业差距等,二战后虽然也存在社会利益矛盾,但是通过一系列福利措施逐渐予以缓和化解。

2.社会政策有连续性。长期以来,虽然具体政策有变化,甚至包括一些重大变革,且各党派意见分歧,彼此攻击,但基本的政策框架维持不变。这有利于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政治稳定作用。另外,芬兰社会保障有一种无形的全国框架,即形成某种集体协议(共识)。然后,在这个“全国框架”下再包罗地方性和其他群体的利益和做法等。

3.地方政府十分重要,一直是芬兰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力宣,具体落实大多数社会保障政策和福利措施,包括地方征税(约占全部财政的1/5),且有一定的独立性和主动性。近年来,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芬兰地方政府有一个新动向:一些地方政府彼此联合以求资源共享和提高效率。关于芬兰和北欧国家的地方政府的重要作用,目前在我国还有待加强研究和深入探讨。

4.党派斗争和妥协协调的作用值得注意。芬兰是多党制国家,议会中常有上十个党派。在社会保障政策方面,各主要党派代表各自社会集团的利益长期相争,不过,它们还是能够在一些大局方面相互妥协。这与芬兰的战后政治体制和多种内外因素有关系,也应该予以深入研究。

五、若干经验教训

1.由于政治条件、人口规模、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等情况不同,需要在实践中探索社保建设道路。例如,有的芬兰学者和官员认为:北欧高福利模式不是事先设计出来的,而是各国在实际情况中逐步摸索建立的,各有特点,如冷战时期瑞典社保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间走第三条道路,芬兰社保政策的“非政治化”等。芬兰虽是小国,社会保障仍是不可忽视的大问题,且因芬兰的资源不如挪威等国,社保资源的使用方式和效率有不同,应高度注意。

2.福利保障虽然是必需的,但也有降低生产积极性以及“养懒汉”等不良作用。实际上,这也是许多国家的通病。我所接触的芬兰学者、百姓和官员对此皆有看法。

另外,在当今金融危机打击下芬兰家庭债务更沉重。2008年,近150万个家庭负债,全国家庭债务总和达905亿欧元,平均每家负债6万欧元,超过年收入。购房负债是最主要原因,全国81.2万个家庭需偿还房贷,户均房债近8万欧元。高房价和房贷欠债可能成为经济和社会保障的隐患。老年化也是隐患问题。

3.社会保障制度的实际作用,往往不是在经济繁荣时期,而是主要表现在危机时期。在目前金融危机中,芬兰受到严重冲击,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大半年下降,失业趋势严重,引发社会不满。但是,整个社会依然保持稳定,观察不到严重社会动乱现象,因为社会保障制度发挥了关键作用。

4.芬兰学者认为:社会保障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经济一社会一自然之间形成良性循环。这种良性循环有利于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良好发展。先发展经济,后考虑社会福利和环境问题的方式,眼前容易,日后遗留问题大。

5.注意研究外国经验教训。例如,早在19世纪末,芬兰民族运动领导人就提出应“抢先下手,遏制对社会稳定的威胁”,为此必须考察国外劳资冲突和化解等问题。随后多年,芬兰政府多次资助各界专业人士出国调研有关问题(如社会一政治、医疗保障等问题),目的是取得有关知识, “使国家能够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于依据国情来利用这些知识的机遇,处于可作出判断的地位上。”在理论方面,芬兰社保建设参考利用了德国和英国以及苏联的有关思想和实践,包括社会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迄今,芬兰仍在研究欧盟国家和其他国家的有关情况,为本国社保政策的完善提供知识基础。

上一篇: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下一篇: 2022年中国社会保障十大事件评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