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
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人们常常错误地认为,历史就如《三国演义》所述。
清代学者、宰相魏裔介说:“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可见,300多年前的中国人已经很少去读真正的三国史,而是从《三国演义》中了解“历史”。
就像大家脑子里已经有了根深蒂固的认识:三国=东汉末年。
然而历史学界定义的真正三国时期指的是:公元220年(曹丕建立魏国)至公元280年(晋朝统一天下)。
所以演义毕竟是演义,其中定有许多夸张、虚构的成分,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那些年读的“假三国”。
“从辰时擂鼓直到巳时,绍军不进。麴义令弓手皆伏于遮箭牌下,只听炮响箭。严纲鼓噪呐喊直取麴义。”
——《三国演义》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这里文中提到了“炮响箭”,其实是要借助于火药的。而火药是隋唐时期的发明,应用于军事更是唐末才有。书中所写的时间处于东汉末年,根本不可能将火药应用于军事。
是不是觉得空气突然安静...
接下来小编要说几个误导大家最深的“历史事件”。
桃园三结义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三国演义》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桃园三结义”可以说是《三国演义》最为经典的桥段之一了,后世许多“黑道”上的“兄弟”更是把刘关张作为结义的典范。
只不过小编可能要让大家大跌眼镜了。
《三国志·蜀书·关张赵马黄传·关羽传》中写道:“先主(刘备)与二人(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三国志·蜀书·张飞传》中写道:“(关)羽年长数岁,(张)飞兄事之。”
一个“若”、一个“兄事之”,无不说明了三个人并不是结义兄弟,只是情同兄弟而已。而且史实中三人年龄应该是“关羽>刘备>张飞”。
所以,“桃园三结义”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四大美女之貂蝉
“(王)允跪而言曰:‘百姓有倒悬之危,君臣有累卵之急,非汝不能救也。贼臣董卓将欲篡位,朝中文武无计可施。董卓有一义儿,姓吕名布,骁勇异常。我观二人皆好色之徒,今欲用连环计:先将汝许嫁吕布,后献与董卓。汝于中取便,谍间他父子反颜,令布杀卓,以绝大恶。重扶社稷,再立江山,皆汝之力也。不知汝意若何?’貂蝉曰:‘妾许大人万死不辞,望即献妾与彼。妾自有道理。’允曰:‘事若泄漏,我灭门矣!’貂蝉曰:‘大人勿忧。妾若不报大义,死于万刃之下!’”
——《三国演义》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关于貂蝉姓甚名谁、哪里人士、如何相貌……后世之人可谓是乐此不疲。只不过这位“倾国倾城”的大美女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
《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中,对吕布和董卓的反目有着这样的记载:“(董)卓常使(吕)布守中合,(吕)布与(董)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也就是说,吕布和董卓确实是因为一个女子闹翻的,只不过是吕布勾搭上了董卓的侍婢,做贼心虚之下与董卓反目。貂蝉可以说是以这个侍婢为原型虚构出来的,只不过“王允连环计”、“大闹凤仪亭”等事都是虚构的。
赵子龙七进七出
“(赵云)遂解视之,原来阿斗正睡着未醒。云喜曰:‘幸得公子无恙。’双手递与玄德。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赵云七进七出,让无数女性读者确立了心目中的“男神”。
只不过这段精彩的桥段却是虚构出来的。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只有寥寥几笔的记载:“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曹操割须弃袍
“马超、庞德、马岱引百馀骑,直入中军来捉曹操。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军中有人将曹操割髯之事告知马超,超遂令人叫:‘拿短髯者,是曹操。’操闻知,即扯角旗包颈而逃。”
——《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曹操割须弃袍可以说是侧面表现出了马超的英勇无敌,只不过根据正史的记载,马超是个不折不扣的怂货胆小鬼……
“曹公与遂、超单马会语,超负其多力,阴欲突前捉曹公,曹公左右将许褚瞋目盼之,超乃不敢动。”——《三国志·蜀书·马超传》
马超想要偷袭曹操,只不过被许褚一个眼神给吓到了。现在,马超在各位心中的英雄形象是否荡然无存呢?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曾说《三国演义》是
“七分事实,三分虚假”
这是就其大概而言,
并非精确的统计数字。
因为《三国演义》虚实错杂交融的写法,
读者很容易
把史实与“小说家言”混淆在一起,
这尤其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上。
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刻画最成功的人物之一就是诸葛亮了。
这部小说中几乎所有精彩篇章全都在捧诸葛亮,以至于他成了千古以来智慧的化身,但其实大部分都是虚构的,小编做了一个表,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一、诸葛亮到东吴谈判之时,并没有遇到孙吴群臣的刁难。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记载是:“先主(刘备)至于夏口,(诸葛)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孙)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诸葛)亮说(孙)权曰……”
“舌战群儒”是一件毫无历史根据的事情。
二、真正的“草船借箭”其实出自赤壁之战的五年之后。
公元213年正月,曹操率领号称四十万大军攻破孙权江西营,俘获都督公孙阳。孙权带领七万大军来迎战,曹军水兵攻水上孙吴阵地,渡到一个沙洲上,被孙权包围,丧师数千人。曹操受挫,坚壁不出。孙权亲自坐船挑战,观看曹军大营。曹操领弓箭手放箭,万箭齐发矢如雨下,不多时孙权军船上就射满了箭,船体倾斜,快要翻船。孙权把战船掉过头来,以另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鼓乐齐鸣而返。
《魏略》记载:“(孙)权乘大舰来观军,公(曹操)使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复,(孙)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孙权的胆略和勇气,使得曹操非常佩服,不禁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借东风”......就不必说了,这种不科学的事情估计大家也不会相信。
东风当然是借不来的,它突然刮起来也只是因为吴地的特殊天气状况。
至于诸葛亮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小编不敢确定地给大家答复,但在这里分享一个真实的事件:
孟达在刘备手下效力时,曾被派遣攻打房陵,而诸葛亮的姐夫蒯祺就在这场战斗中被孟达的部下杀死。
命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三国志·蜀书·刘封传》
于是诸葛亮就恨孟达入骨,向刘备谏言杀了孟达全家,不过刘备并没有听信这个谗言。
欲诛达妻子,赖先主不听耳——《三国志·蜀书·费诗传》
诸葛亮究竟是什么人呢?这个还是值得大家去探讨的。
周瑜
正如后世诗文所记,赤壁之战中击破曹操的功劳,其实应该记到周都督头上的。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李白《赤壁歌送别》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赤壁舞涛头,周郎还到不。”
——刘辰翁《唐多令》
周瑜是一个很解风情的美男子。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不仅如此,周瑜还是一个心胸宽广之人。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周瑜为人“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并没有妒才忌贤这样的不良品质。
至于“既生瑜,何生亮”更是杜撰的。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对周瑜去世的记载是:“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
而他真正的死因,则是忙于公务,劳累之下牵动旧伤,与气度无半点关系。
马超
《三国演义》里的马超是一个忠孝之士——为了报父仇起兵打曹操;为了伸张正义而援助刘璋;在李恢初次劝降之时打算将李恢砍为肉酱,等到李恢陈说大义之后,欣然归降汉室宗亲刘备……只不过,这跟真实的马超完全不同。
上面已经提到了马超其实是个胆小鬼。而马超讨伐曹操的背景和后果恐怕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三国志·蜀书·马超传》记载:“后腾与韩遂不和,求还京畿。于是征为卫尉,以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领腾部曲。超既统众,遂与韩遂合从,及杨秋、李堪、成宜等相结,进军至潼关。”
也就是说,马超他的父亲马腾还在京城任职时,马超就统领马腾的部队起兵反曹操。就想必大家也能猜到结果——第二年,曹操就下令把在京城的马超亲属全部杀害,其中包括马超的父亲马腾、马超的弟弟马休、马铁,以及其他马氏亲属共三族人。这样看来你还认为马超是个孝子吗?
其次,马超投降刘备并不是因为什么“大义”。
《三国志·蜀书·马超传》记载:“鲁不足与计事,内怀于邑,闻先主围刘璋于成都,密书请降。”
他是主动跳槽,投靠了他认为更能给他带来利益的刘备,而离开了张鲁。值得一提的是,马超投靠刘备时,还抛下了自己的妻子董氏和儿子马秋。曹操击败张鲁后,让张鲁杀了马秋,把董氏赏给了谋士阎圃。
马超为了自己的利益,害死了自己三族的亲人,害得自己的妻子沦为战利品、儿子被杀害。他为子不孝,为兄不友,为夫不义,为父不慈,连最基本的责任都不会去担当。
他死前给刘备上疏:“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其实他是活该,可怜的是他那些而因他死去的亲友。
完美的
分割线
小说永远只是小说,不能当正史去看。希望各位能够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了解正史一定要看真正的史书哦。
《三国演义》中与史实大有出入的情节数不胜数,如果你还知道什么情节与史实不合,大可以在留言板上留言,小编和你共同讨论哟。
本期文案:司马弩 梁雯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