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族镇(简称乌拉街镇)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北30公里,全镇西临松花江,幅员面积188平方公里,乌拉街镇现有27个行政村、1个街道、总人口7.1万人。这里曾是女真时期乌拉国的王城所在地,有清一代又是满洲人重要聚集地,这里至今还保存很多满洲历史遗迹。
那么乌拉街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东北有“先有乌拉街后有吉林”之说。
据当地史籍记载,乌拉街古称“洪泥罗”城,远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就生活在这里。乌拉街镇历史悠久,古迹传闻众多。
乌拉街最早的城池为明初(十四世纪中后期)扈伦国主纳齐布录所建,称“乌拉洪尼勒”城。明嘉靖年间,纳齐布录七世孙布颜收复附近各部,在当时叫洪尼的地方建城,将城称乌拉。内城是紫禁城,由城主和贵族居住,外城由兵与民驻居。
1613年,乌拉国为努尔哈赤所灭。后金三年(1629)年,太宗皇太极为防乌拉|国东山再起,派纳音迈图(富察氏)携家属来任“乌拉地间嘎善达”,皇太极避讳乌拉国之称,易名为“捕打海嘎善”。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乌拉城因水患,房屋建筑被毁,经当时乌拉打牲总管穆克登(富察氏)奏请,在原城之东高埠之地建筑新城。人们把老城称“旧嘎”,把新城称“乌拉嘎善”(嘎善是乡或集市的意思)。乌拉嘎善逐渐演成“乌拉嘎”,因以前“嘎”与“街”谐音,又演变成“乌拉街”,50年代推广普通话,“乌拉街”又读成“乌拉阶(街)了。
这里出的最早皇后,孝烈武皇后(1590年-1626年),乌拉那拉氏,名阿巴亥。生于万历十七年,是海西女真乌拉部(今天吉林省吉林市北30公里的乌拉街满族乡)贝勒满泰之女。
乌拉街的历代名称
乌拉街这个名字,乍听起来觉得很奇怪,它与汉族的地名不一样,因它是满洲人前身女真人的语言地名。“乌拉”汉译是江、河或水岸和江岸之意。
乌拉街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远古时代。古代记载的“肃慎氐”就是满族的远祖肃慎。这从乌拉街杨屯大海猛出土文物“偌矢石怒”得到的实物可以佐证。但有关乌拉街的名字,至今可见的文字记载,而是从元代开始,显然,每个名字的记载都有它的成因所在。
一、乌拉夷:此各字走乌拉街元、明两朝称谓的一种。“夷”是明朝人们对女真人的蔑视、污蔑的称呼。把当时的海西女真有“江夷”和“山夷”之分,沿江称“江夷”,靠山称“山夷”。
二、乌拉卫:明朝初,实行“以夷治夷”的策略。永乐年间(1406年)设立“奴尔干都司”,“卫”为最基层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乌拉卫是“奴尔干都司”下属的一个“卫”。
三、乌拉国: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海西女真各部蜂拥掘起,各自独霸一方,自立为王。扈伦国纳齐布录的六世孙布颜建立乌拉国,史称“扈伦四部”。(乌拉、叶赫、哈达与辉发。)
四、布特哈乌拉:“布特哈”是满语“渔猎”之意。明万历年间(1613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率兵灭了乌拉国之后,采取了怀柔政策,封了原乌拉国王布占泰第八子、自已的亲外孙洪匡为“布特哈乌拉贝勒”来管理乌拉地区的行政而得其名。
五、打牲乌拉:清朝于1648—1909年的260多年间,在今乌拉街设立隶属于清廷内务府的“打牲乌拉总总衙门。其职能是以筹办朝廷所需的各种贡品为主。打性乌拉系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简称。
六、乌拉城:源于明代扈伦四部之一的乌拉国遗存城池。从乌拉杨屯大海猛墓葬群及出土的一些文物上看,此城应建于渤海国时期。
七、乌拉街:后金三年(1629年)皇太极派讷音富察迈国(现乌拉街满族镇官通村“将军傅”的五世祖。)携眷属来乌拉城任“乌拉地面嘎珊达”,后易名“捕达海嘎珊”,后因水患移址今乌拉街镇址。旧址称“旧街”,因“嘎”与“街”谐音,故称乌拉街(gai一声)了。
八、乌拉洪尼勒城:女真语,意为江边要塞之城。是明代扈伦国的城池,在今旧街村。
九、大乌拉虞村:在高土奇“扈从东巡日录”中称“大乌拉虞”村。
十、大乌拉:清代称吉林城为“小乌拉”,称乌拉城为“大乌拉”。
十一、乌拉街乡公安村:清亡后,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吉林府为吉林县,全县划十个乡公安区,乌拉街乡公安区是其中之一。
十二、乌拉街第一公安区: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吉林县改为永吉县而下辖而设。
十三、乌拉街警察署:日伪时期所设。
十四、乌拉镇:建国后的1953年所设。管辖乌拉街区域内行政事务。
十四、乌拉街人民公社:1958年设。
十五:乌拉街满族镇:开放改革后的1984年三月改公社为镇辖。
“康熙御酒的传说”
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三月,康熙皇帝在吉林将军巴海等众人陪同下,省视了乌拉地方,于四月初乘船返回吉林。几天的劳累,使康熙疲惫不堪,上船后就昏昏欲睡了。突然间,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江上顿时大浪汹涌而至。船在江中无法行驶,只好弃舟登岸,在巴海及众大臣陪伴下步行于岸边,道路泥泞,步履艰难,一步一歇,行驶三五里,已无法行进。
正在这时,来了一辆牛車,车上老汉,戴笠披蓑,对暴风雪熟视无睹。见此众人心里一乐,巴海将军迎了上去,欲借牛车载圣上一行,老汉听说皇上欲用牛车,那有不行之理,众人扶康熙上了牛车。
然而,关东早春,加之狂风暴雨,康熙坐在车上,瑟瑟发抖,浑身打颤,虽御医在侧,也实无奈。老汉见状,从怀中拿出老酒一壶,献与皇上。康熙拿过酒葫,忍不住酒香撩诱,猛喝了两大口,烧酒下肚,顿时全身发暖,四肢发热,龙心大悦。
皇帝问老汉这是什么酒,如此香醇?老汉说这酒叫“南傍蹲裆困香酒”。皇帝听了感到奇怪,老汉说:我家在大乌拉世代烧酒,把酒罈小心放入窖中要蹲下,叫下蹲,还要放在南侧,所以叫南傍。困于窖中几十年才困成琥珀黄浆,因此酒味醇香,皇帝又问此酒如何酿造?老汉说:乌拉神谷白小米,天河送来松江水。皇帝又问,何为乌拉神谷?老汉说:上古时期,神农站在太行之颠,手握一把谷种,看中一黑一白两条大江的东北大地,乌拉大地才有举世无双的白小米。
康熙再次拿起酒葫,正要再饮,发现葫芦上刻诗一首,上曰:酒坊虽小八百年,
烧酿有方上古传,
深山老窖不见曰,
遇见皇帝酒封官。
康熙又问:题字者何人?老汉说:爷祖传至今。康熙随吟诗一首:
琼浆玉液困深山,
苦盼朕来见晴天,
此日该封乌拉酒,
春风送走关东寒。
随即对陪驾的南书房行走高士奇说:朕破例封此酒为乌拉一品御酒吧!
老汉一听,激动万分,要下车谢恩,巴海怕车子不稳急阻止,老汉急忙跪于车上,叩拜:谢主隆恩!
从此“乌拉一品御酒”名扬四海,誉满天下。
在早乌拉街的商铺和买卖家
在清朝中后期,乌拉街就是满族聚居的地方,又是水旱两路通衢的交通枢纽。因而镇内商贾林立,引得周边五、六十里的人们都来这里赶集下店买卖商货。
1、《杂货铺》街内的杂货铺(相当于现代的百货商店或食杂店)分布整个十花街南北东西街道两侧。规模较大的有:大兴号、大兴顺、两大有、大有成、万隆德以及万利德等。经营日用百货、生产资料和四季应品。
2、《大车店和货栈》乌拉街是水路交通枢纽。除了水上船舶交通外,陆路交通方面主要以大马车或小型畜力车主主,也有推着“侉车”(独轮车)的人力車和挑挑者。清末民初就有四家大车店和两家货栈。十花街的四条街每条街都有一家大车店。货栈是寄存货物和往各地发货的客栈。店内都是大长炕,多人都是居住在桶子屋的大炕上。
3、《当铺》在现南街卫生院原址。吉林富商牛子厚在这个位置开了一家当铺,镇十花北街也有一家叫“万隆当”的当铺。
4、《果匠铺》也称果香铺。也较集中是南街路东,有王家的“凤鸣楼”,魏家的“福兴源”,王家的“振兴园”和“二合盛”等家生产的各种果品或其它食品。5、《画匠铺》镇东头的丛姓、赵姓,北街路西的尉家都开有画坊,萨府西胡同有姜姓开的画匠铺。他们主要画祭祖用的神案,神仙或家祖爷等画像,有的还配合故去家人的人家做纸扎活。
6、《合发祥药铺》在西街路南。主要经营中草药和中成药。
7、《皮匠铺》主要有三家。西门脸靠江边的胡仁家,柴草市的奚家和刘家的靰鞡铺。
8、《烧锅》过去生产白酒(当时叫“烧酒”)的厂家叫“烧锅”。苗光年在永吉造酒一厂的原址建了“义昌祥”烧锅。
9、《花子房》收留乞丐,相面算卜和遊医或卖艺等低收入人群的地方叫“花子房”。虽伙食和住宿条件都低档,但收费低廉。
10、《印刷局》在北街路西的杨子更家开设。主要印制票椐、账薄以及大型纸张和石印。
11、《罗圈铺》,以前庄户人家用来分离筛选粮食常用各种不同的筛子。筛子就是用不同筛孔的筛底和罗圈做成,罗圈多用柳木。东街路北有宋德全罗圈铺,西门脸儿有一宁姓罗圈铺,东街路南有管福安和庆兴等几家罗圈铺。
12、《酱醋坊》有东街道南连德之家的“大兴号”和北街路西徐子成家,都是自家酿造酱油(清酱)和米醋。
13、《成衣铺》过去给别人承揽加工服装的地方叫“成衣铺”。东街路南的“芙蓉成衣铺”,西街胡同的“赵记成衣铺”,南街路西“李永年成衣铺”和“久昌服装店”,东街的“王凤鸣服装店”,赵儒久的“东光服装店”以及韩中顺的“兴体服装店”等多家。
14、《鞋铺和袜厂》有李景卿在南街路西开的鞋铺和清末时期有一姓杨的也在南街路西用机器生产袜子。
15、《锡匠铺》也称“锡铺”。操作者称“锡拉匠”,主要是把火锅及铜原料的祭祀用具为防腐蚀而挂上一层锡。
16、《纸坊》西门外的赵家纸坊。主要生产毛头纸、单双抄纸和呈文纸等。
17、《木匠铺》原址打牲衙门对面。一丛姓老板经营以寿材和家具为主的“木匠铺”。
18、《烘炉》东街路南。有吕志孔的“魁合铁匠炉”和丁广和家的“丁家烘炉”。主要生产农用犁铧和大小锅以及挂马掌等。
19、《油坊》在老街北路西。田景文开的榨油油坊兼做糖。
20、《银匠铺》有“宋八银匠铺”,北街路西顾延民的“义合升银铺”,东街路北宁文忠的“天德厚银铺”,以及张喜胜的“三合胜”和“萃丰德”等多家银铺。
21、《粉坊》主要有北街张国帮、杨志勋等几家,主要生产以土豆为原料的土豆粉条,分马连粉、粗粉和细粉。
作者富察晨枫
满族文化网原创文章出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