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各类新录用的职工,不管是招工的,毕业分配来的,还是复员退伍的军人安置分配来的,都是固定工,也就是说全部是正式工;从1985年起,有部分渠道招工安置的,或是落实政策重新分配工作的部分人员按劳动合同制用工来录用的。从1993年起,新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可以是固定工;其它用工形式招录的新员工,包括技校毕业的,都要签订劳动合同,按全民合同制的编制入档。
中石油LOGO
1996年中石油开始实行用工改革,全部职工新签订劳动合同,全部变为劳动合同制。当时是按照工龄、年龄等因素来确定签短期合同、长期合同、无固定期限的合同。
用工形式改变了,原来的固定工和合同工还如何区分呢?是否各方面都一样了呢?都有哪些变化呢?我来说说自己的见解。首先,原来合同工的工资表中都要比固定工多一项合同补贴金额,是工资的17%,这一项补贴在实行新签劳动合同后取消了,原来的记账凭证封存。而固定工呢?只有在退休时计算退休金时,把固定工这一段时间算为视同缴费年限。其次,全部建立统筹养老保险账户,开始扣缴养老保险。只要是没有特殊情况,不会发生断缴的事件。再次,这次新签合同后,各项政策进行了梳理,全部归纳合并在一起,各种工资福利待遇统一,不再有任何区分。
随着2000年中石油的买断政策出台,一大批职工进行了买断,油田职工总数下降,尤其是施工单位,施工力量严重不足。也正是这个时候,国家油气管道掀起了建设高潮,油田建设单位人员短缺严重,所以人事部门开始尝试招录劳务工。
最先用的是劳务派遣工。从山东、甘肃等条件艰苦地区招录一些年轻人,这些地区因为经济落后,年轻人能吃苦,当地劳动局也要输出年轻人外出务工,于是签订劳务派遣合同。这是最初用劳务工的形式,我们单位像以往培养新入厂的职工一样,手把手地教,师傅带徒弟,精心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这些人有的一直在我们单位干,到现在已有二十多年了;有的干了三五年,因着各种原因辞工了;还有的被其它单位挖走了。随后单位每年都要招录一批劳务用工,范围也扩大到周边各省市。
中石油招牌
现在我们单位用的劳务工是与各个劳务公司以劳务分包的形式来合作的。人员吗?有的是劳务公司推荐的,但大部分是我们单位去各地自行招聘的。目前我们单位的一线工地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需要补充大量专业人员。所以近几年开始,招聘专员开始与大学接触,希望录用一些新毕业的大学生来充实一线的施工技术力量。
最初只能在一些末流的二本,或是三本,还有一些职业技术院校注册招生。这些学生因为就业选择机会小,还是招录了一些人,有些人不在意劳务用工的身份,在一线施工工地连续干了几年,技术成熟了,有的证书也考到了,就选择了跳槽;有的因为离家远,辞职回家附近工作。这些大学生有一些独生子女,吃苦受累的耐心差了一些,所以流失的人比较多了些,难以长期留住人才。
最近几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遇到大学生就业最难季,有一些好的二本,甚至一本的大学生,有的甚至是研究生,不再纠结身份问题,选择接受三方劳务的身份,在校招时被我们单位录用。以石油院校毕业生居多,其它非石油院校的学生,由于对石油单位的工作性质不了解,或是有些误解,校招时,问的多,最终签约的不多。据我观察,即使是石油院校,北方的石油院校毕业生,不大接受三方劳务的身份;而南方石油院校,就对身份问题淡化,优先考虑的是找到一份符合所学专业的工作,先到单位来历练以积累经验。
目前来说,要想获得中石油正式职工的身份,必须参加中石油官网的校园招聘。 每年秋招春招,中石油各下属二级单位发布各专业岗位的需求计划。我曾经看过招聘平台的报名情况,真是盛况空前啊。有的岗位达到千人争一个名额,竞争激烈,每个上岸的考生都是经过了千军万马的厮杀拼出来的,不容易啊。当然,各类石油院校还是有优势的,被录用的学生最多;国内顶级大学的学生也不在少数,甚至一些国外名校的毕业生,学生层次研究生占多。这些学生被录用后,中石油委托所属二级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是为中石油的正式员工,即合同制员工。
中石油还有一种用工形式,是市场化用工。最先是给各二级单位的名额,从市场上招聘一些高级的专业人才,补充急需人才的缺口。
各单位也招聘了一批子女大学生,市场化用工的身份,有的单位称为子女工。我们单位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招聘了三批。各局级单位通过报名考试,集中培训,合格的被录用了。这些子女大部分留在了油田单位,辞职的比较少,现在一些人已经成为了技术骨干力量,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
总而言之,目前我们单位的用工主要是三种,合同化员工,市场化用工,三方劳务用工。合同工人员最多,老员工多,正逐渐步入退休行列;新招录的合同化员工少,而且流失严重。三方劳务用工第二多,但流动性大,每年总要辞工一批,但又补充一批,培训费花了很多,留不住人手。市场化用工比较稳定,相对比较固定,人数少一些。身份不同,待遇也有些区别。但有的一线的劳务用工收入不低,超过了很多合同化员工,甚至成为了重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