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隋朝的开国皇帝是( )
A. 杨坚B. 朱元璋C. 赵匡胤D. 李渊
2. 唐朝时期,劳动人民发明的可以控制入土深浅的农具是( )
A. 筒车B. 曲辕犁C. 秧马D. 耧车
3. 唐朝后期,沉重打击唐朝统治的农民起义是( )
A. 安史之乱B. 黄巢起义C. 李自成起义D. 黄巾军起义
4. 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宋神宗时期主持变法的是( )
A. 王安石B. 范仲淹C. 寇准D. 司马光
5. 13世纪,统一蒙古草原的是( )
A. 元昊B. 铁木真C. 耶律阿保机D. 完颜阿骨打
6.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 )
A. 隋朝B. 北宋C. 元朝D. 清朝
7. 司马光主持编写《资治通鉴》是( )
A. 编年体通史B. 纪传体通史
C. 编年体断代史D. 纪传体断代史
8. 明朝时,七下西洋的航海家是( )
A. 郑成功B. 戚继光C. 玄奘D. 郑和
9. 明代长城的起止点是( )
A. 嘉峪关一鸭绿江B. 临洮一辽东
C北京一山海关 D. 居庸关一陇西
10. 清代小说中艺术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作品是
A. 《三国演义》B. 《水浒传》
C. 《西游记》D. 《红楼梦》
11. 2014年6月22日。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成功入选主要是因为它( )
A. 奠定海上贸易的基础
B. 沟通南北并巩固统一
C. 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
D. 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
12. 有学者在评价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时说:“将录取的重心落到才而不是德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最大限度地消弭了士大夫背心离德的可能。该制度是( )
A. 三省六部制B. 皇帝制C. 行省制D. 科举制
13. 民本思想是贞观之治的核心思想。以下言论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夷”
B.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
C.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D.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4. 下列图片直接反映出唐代( )
A. 经济繁荣B. 文学艺术兴盛C. 政治清明D. 社会风气开放
15. 关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下列三位同学表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B. 乙、丙 C. 甲、丙 D. 甲、乙、丙
16. 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签订“澶渊之盟”的两个政权是( )
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
17. 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
A. 休养生息B. 兵民合一C. 重文轻武D. 外重内轻
18. 下图中知识卡片主题是( )
1.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2.经济重心南移
3.重文轻武的政策
4.市舶司的设立
5.回族的形成
A.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9. 下图反映当时推行的地方管理制度是( )
A.分封制B. 郡县制 C. 行省制D. 刺史制
20. “有人在黏土制成一个小方块上刻单字,再用火烧成陶字。排版时,把陶字放在一个铁框里,排满为一版:印刷时可以同时排版,效率很高,印完后,陶字可以拆下维续使用。”这一技术的发明者是( )
A. 李时珍B. 徐光启 C. 毕昇D. 宋应星
21. 《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泉州)乃不少船舶辐楼(集中)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蛮子全境。”这说明元代泉州( )
A. 海上贸易繁荣 B. 外国使节增多
C. 造船技术发达 D. 文化生活丰富
22. 从下图能得到的有效信息是
A. 宋朝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B. 元朝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
C. 明朝废除丞相不断强化皇权D. 清朝设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
23. 戚继光曾赋诗明志:“遍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指的是( )
A. 沙俄入侵中国东北 B. 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C. 西北地区遭受侵略 D. 台湾被殖民者侵占
24. 下列著作的共同特点是( )
A. 注重理论提升 B. 深受西学影响
C. 官府组织编纂 D. 总结传统经验
25.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歌谣说明李自成起义军得到民众拥护的原因是( )
A. 战士作战勇猛 B. 主张“均田免粮”
C. 建立大顺政权 D. 起义军军纪严明
26. 以下史实的历史作用的共同点是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在台湾建制
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清初在东南沿海,抗清的郑成功打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郑成功后代割据台湾。清政府打败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版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A. 维护了祖国领土完整B. 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C. 推行了闭关锁国政策D. 实现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27. 下表中耕地面积增加的原因是( )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1766年)
7414495
A. 统治者重视农业大力推行垦荒政策B. 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
C. 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D. 曲辕犁、筒车开始使用
28. 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这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 提开了官员素质 B. 扩大了丞相权力
C. 强化了君主专制 D. 减少了决策失误
29. 清朝前期,政府先后出台了禁止南洋贸易只准粤海关一口贸易等政策,这些政策
A. 加速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B.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C. 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 D. 妨碍了中外经济的交流
30. 大臣胡中藻写的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乾隆帝看了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胡中藻被杀,友人也受到牵违。这说明当时的统治者()
A. 实行文化专制B. 维护儒学权威
C. 注重文章修辞D. 主张重武轻文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3小题,共40分。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6分)
31. 遣唐使
材料 以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为发端,至乾宁元年(公元894年)的遣唐使,包括遣新罗使、遣渤海使,古代日本曾经派出过各种名目的遣外使节。这些使节将“文物”(如丝绸、书籍、瓷器、物产等)和“人物”这两种文明载体视为追求的目标,千方百计将之携归日本。在诸多使节中,遣唐使的派遣次数多达19次。第1次至第7次是前期,出使带有浓厚的政治外交色彩:第8次至第19次为后期,出使的目的在于朝贡和输入文化。
进入9世纪,中日民间贸易异常活跃,满足了日本方面对于唐物的需求,也渐趋瓦解遣唐使制度。9世纪后期,日本朝野认为唐朝实力衰减,日本不必再通过朝贡方式与唐朝维持友好关系,且日本已经全方位地引进隋唐的制度文化,成为一个制度完善、文化发达的国家,不需要继续引进唐朝文化,日本朝廷决定终止第20次遣唐使活动。
——摘编自王勇《东亚坐标中的遣隋唐使研究》
(1)依据材料对以下的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对应题号后填“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对应题号后填“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对应题号后填“未涉及”。
①隋唐时期,日本主动向周边国家学习。( )
②遣唐使出使目的局限于引进文化。( )
③遣唐使制度渐趋瓦解缘于中日民间贸易的活跃。( )
④日本的留学生和留学增为中日交往做出了重要贡献。( )
(2)列举一位被视为文明载体的“人物”据材料,概括遣唐使在中日交往中的作用。
32. 唐诗与宋词
[赏中华诗词]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B.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C.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D.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1)请按照相应的主题将上述诗词进行归类。(填写字母序号)
主题
诗词
盛世景象
社会矛盾
民族关系
治国政策
[品生活之美]
笙歌富庶千门乐,市井喧哗百货通。——(宋)朱淑真《游旷写亭有作》
柳枝挂月黄昏后,夜市张灯白昼然。——(宋)白玉城《上元翫灯二甘》
资料卡片
①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②又乐十字大街,四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交易)买卖农物。围画、花环。领林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③以东街北赵十万宅。街南中山正店,东岭林巷。西榆林巷。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来》卷二《潘楼东街港》
(2)以上两首诗反映出宋代商业发展有何特点?资料卡片中的哪一句印证了其特点?(填写序号)
[导文化基因]
(3)对比唐、宋文人分布图。指出宋代文人的分布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这种变化的经济原因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古代诗词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33. 西藏的治理
材料一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材料二 宋朝为了防御西夏的南侵,与吐蕃各部保持着长久的友好关系。在宋与吐蕃经济互助的过程中,宋朝给其部族民众大量土地,帮助他们发展农牧业,还派兵保护他们的耕作与收获,甚至招募部分藏民组成弓箭手,防御西夏。
——摘编自郭丽《宋与周边少数民族茶叶贸易》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对西藏地区的发展有何影响?
(2)据材料二,从不同角度说明宋朝与吐蕃各部保持长久的友好关系的原因。
材料三 元朝建立后,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中国历史》
(3)与唐、宋王朝相比,材料三中元朝对西藏的管理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四 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派官员进藏,册封班禅五世为“班禅额尔德尼”。五世班禅圆寂后,西藏发生内乱,准噶尔部趁机入侵西藏。康熙五十九年,清军入藏击溃准噶尔军,稳定西藏局势。雍正五年,清廷始于拉萨设置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派驻西藏的全权代表。乾隆时,改革西藏的政治,制定制度,日常政务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班禅相商处理。乾隆五十八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西藏章程》,明确规定西藏政治、财政、军事、外交等事务,均由驻藏大臣统筹办理,其地位与达赖、班禅相等。
——摘编自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4)据材料四,从军事、政治角度,概括清朝在西藏地区的管理措施,并说明清朝对西藏的管理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5)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我国古代在边疆地区管理上的政治智慧。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七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二、非选择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6分,共计40分)
31【答案】(1)①正确 ②错误 ③未涉及 ④未涉及
(2)鉴真推动中日间的贸易往来。建立中日友好关系;引进南唐的制度文化。
32【答案】(1)ADBC
(2)宋代商业贸易繁荣:商品种类丰富: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②
(3)宋代文人更多集中长江流城(南方)。经济重心南移。
(4)诗词可以反映历史、印证历史。
33.【答案】(1)唐蕃和亲(或文成公主入藏)。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抵御西夏:经济互助。
(3)中央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4)平定准噶尔叛乱:册封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对西藏地区的管理不断加强。
(5)因俗惩治;加强经济联系;军事与怀柔政策相结合;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