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七上历史期末模拟试题

七上历史期末模拟试题

七上历史期末模拟试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下表是小明对我国某早期人类特点的概括,据此判断这一早期人类是(  )①掌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下表是小明对我国某早期人类特点的概括,据此判断这一早期人类是()

①掌握了钻孔技术。②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③会缝制衣服。佩戴装饰品。④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2.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稻秆堆积物,半坡遗址出土的粟、菜籽遗存,可证实我国六七千年前()

A.远古人类的产生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盘古传说的真实

D.早期国家的建立

3.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这些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由此可知,中国早期文明()

A.领先世界其他地区

B.礼乐制度非常完善

C.阶级分化趋势明显

D.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4.山西省简称“晋”,山东省简称“鲁”,陕西省简称“秦”。这些省的简称与周朝哪一项政治制度有关()

A.分封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5.下面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

百家争鸣产生的时间_百家争鸣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_百家争鸣时期的历史故事

A.青铜制造殷商巅峰

B.青铜文明尽出中原

C.中华文明多元丰富

D.中原文明华夏起源

6.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号令诸侯。出现这一局面的政治背景是()

A.禅让制的推行

B.世袭制的出现

C.阶级矛盾加剧

D.周王室的衰微

7.李冰治水过程中提出了“深淘滩,低作堰”和“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水名言。以顺水之性、崇尚自然、天地人和谐为理念,为后代“立万世治水者法”。这表明李冰()

A.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B.提倡“无为而治”的治水理念

C.主张通过立法来防治洪水

D.强调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8.在“百家争鸣”的时代,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是儒、墨两家,故有“非儒即墨”之说。然而秦朝统治者践行的却是法家思想,其原因在于法家()

A.主张“兼爱”,反对战争

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提倡法治,专制集权

D.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9.“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该诗中“将相本无种”引用的历史典故与下列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A.项羽、刘邦起义

B.巨鹿之战

C.陈胜、吴广起义

D.楚汉之争

10.某校七年级(1)班学生开展以“阅读史学经典,品悟汗青墨韵”为主题的读书活动。下图节选自推荐书目中一本书的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书介绍的历史人物是()

第二章战胜项羽建立汉朝

第三章确立典章设立制度

第四章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11.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

A.“百家争鸣”出现

B.东汉走向衰亡

C.民族政权并立

D.藩镇割据形成

12.“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这段话强调丝绸之路是一条()

A.科技文化之路

B.政治交往之路

C.战争冲突之路 D.物种流通之路

13.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三国鼎立”“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进行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4.下面图片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百家争鸣产生的时间_百家争鸣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_百家争鸣时期的历史故事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B.世俗生活丰富多彩

C.民族政权并立与对峙

D.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15.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书法艺术流派纷呈,各有情调。下图字体的艺术特点是()

百家争鸣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_百家争鸣产生的时间_百家争鸣时期的历史故事

A.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B.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C.标准书体,绝世之作

D.收放自如,浑然天成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9分,第17题18分,第18题18分,共55分)

16.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下列材料涉及不同时期的经济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家争鸣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_百家争鸣产生的时间_百家争鸣时期的历史故事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发展状况。(4分)

材料二汉兴,接秦之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毛色相同的骡马),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摘编自《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七十年间,国内政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极为富足。除了旱涝等自然灾害外,帝国约在70年中竟没有遭受重大的动乱,人民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城乡的仓廪充实。国库中钱币和粮食多得无法知道数量;串钱的缗断散,粮仓的粮食溢出,在风雨中任其霉烂。……在这种丰饶稳定的总形势下,促使犯罪的因素很少。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西汉前期经济状况发生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6分)

材料四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陈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摘编自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江南地区出现“田美土肥之象”的原因。(5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如何才能促进经济发展?(4分)

17.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家争鸣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_百家争鸣产生的时间_百家争鸣时期的历史故事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到图二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4分)

材料二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他和他的统治机构,显然比前一时代的封建国家起着较多的作用。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简要指出“他”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创新及其意义。(6分)

材料三武帝雄才大略,即位之初,卓然罢黜百家,令后学者有所统一。始分藩国,而子弟毕侯矣。更钱造币以赡用。征匈奴四十余,匈奴远遁,日以削弱。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主要措施并简要指出其效果。(8分)

18.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复杂。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主题为“走进魏晋南北朝”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政治局面】

百家争鸣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_百家争鸣产生的时间_百家争鸣时期的历史故事

(1)上面是小华同学制作的东汉至隋政权更替示意图。图示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谁?B、C所代表的政权是什么?(4分)

【经济发展】

经过东吴至南朝刘宋时期200余年来南北方人民对三吴地区的共同开发,该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甚至有局部地区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6分)

【民族关系】

(3)东汉、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内迁各族中哪个少数民族在4世纪后期建立的什么政权曾统一过黄河流域?(2分)

【历史思考】

(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潮流,即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着哪些统一的因素。(6分)

参考答案:

1.DBDAC 6.DACCA

11.BADDA

16.(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2)变化: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到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3)政府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北方农民大批南移,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相对和平;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等。

(4)革新生产工具;制定有效的政治经济政策;社会安定;人民努力劳动等。

17.(1)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2)“他”:秦始皇嬴政。

创新: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意义: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3)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颁布“推恩令”;统一铸造五铢钱;北击匈奴。

效果: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18.(1)建立者:刘备。

政权:B:西晋。C:北魏。

(2)①优越的自然条件:江南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②南方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③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资源,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发展的步伐(最重要原因);④南北方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使江南得到迅速开发;⑤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3)少数民族:氐族。

政权:前秦。

(4)①出现了几次局部统一或者短暂统一;②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③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差距逐步缩小。

上一篇: “社会实践公章”不能乱盖
下一篇: 南京市鼓楼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