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社会学考试必考点《环境社会学》第一章绪论什么是环境社会学1、环境社会学是指在环境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研究当代社会的环境问题及其社会影响的学科。2、环境社会学区别于传统社会学的最大特点在于:(1)把以往社会学排除于研究对象之外的自然的、物理的、化学的环境纳入了研究范围,并把研究种环境与人类社会、人类群体之间的关系作为主要目的.(2)与以往社会学相比,环境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到了自然第一节环境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环境社会学的产生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密切相关。环境问题突出,人类生存与发展危机加剧,促使人们的环境意识转变。社会各界关注环境问题,环境保护运动兴起,各项环保政策出台。环境运动1、1972年,原联邦德国成立“环境保护-—全国自发组织联合会”,其规模由最初的30万成员到1985年高达150万。2、1972年,新西兰成立首个绿党,旨在保护环境,到1988有14个国家成立绿党.环境社会学考试必考点3、1970年,美国成立了环境保护署。4、1972日,在瑞典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二、环境社会学的产生环境社会学最早产生于美国。二十世纪70年代初期,由农村社会学家发起了对环境与社会关系的反思,于是,不同学术背景的社会学家们开始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环境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学科发展背景:第一,环境社会学的产生是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反应。第二,日益活跃的环境运动引起了社会学者的注意,为社会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在对环境运动的研究过程中,成长出了环境社会第三,在原有的社会学框架内,一些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这种研究为环境社会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第四,环境社会学的诞生并非是60、70年代的突然事件,只不过是由潜在到公开、由不被人注意到被人注意这样一个过程的表现。第五,环境社会学的产生也是二战以后社会学自身发展的产第六,生态学在20世纪60年代的迅速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环境社会学的产生.第七,对环境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入是环境社会学产生的深层原环境社会学考试必考点四、两种类型的环境社会学(一)环境学的环境社会学1、在研究主题上,主要研究的是环境与社会的关系,而且相对来说比较强调环境因素对于社会系统的影响;2、在研究方法或分析框架上,主要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或分析框架;3、在研究取向上,主要是一种宏观取向,试图发展具有普适性的、关于理解环境与社会关系的一般理论;4、在与传统社会学的关系上,主要是一种对立和批判的关系;主要代表人物:卡顿、邓拉普(二)社会学的环境社会学1。
在研究主题上,主要围绕环境问题及其社会影响而开展研究;2.在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上,主要采用社会科学的一些方法或分析框架;3.在研究取向上,主要是中观和微观取向,试图发展具有一定解释力的、关于理解环境问题及其社会影响的特殊理论;4.在与传统社会学的关系上,主要是一种结合和利用的关系;主要代表人物:五、环境社会学的未来发展1、一般研究领域:(1)环境研究的伦理标准、概念和方法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社会影响;(3)全球环境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环境意识与环境教育.2、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1)社会分层与环境问题;(2)风险环境社会学考试必考点和环境社会运动的研究;(3)环境问题中的不平等现象;(4)环境保护中的文化多样性问题;(5)土著民族与开发型文明的“对立”;(6)环境问题的国际比较研究。3、环境社会学的主要任务:分析环境问题的社会过程和社会原因;分析环境问题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事实”是如何影响现代社会的;分析现代社会对于环境问题的反映及其效果。同时,在此基础上加强相关的理论建设,增进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合法性。4、环境社会学未来发展的制约:主要是两方面的制约:(1)环境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还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这对其自身的学术积累、传承和学科发展是一个制约;2)在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有不少问题仅靠社会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已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
六、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理论学说1、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方法论相结合。2、系统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二)研究的基本方法1、结构分析:对社会要素的框架分析,通过该分析来把握它们的整体功能。2、角色分析:对环境保护和环境问题相关主体的社会行为的具环境社会学考试必考点体分析。通过分析不同社会角色的社会行为,制定环境保护的各种社会规范,鼓励、引导大众参与环境保护。3、制度分析:通过某一类别的社会群体来认识与环境保护及环境问题相关的社会制度,或通过分析某社会制度来透视人们在环境保护及环境问题中的角色关系。4、比较分析:对两个以上分析单位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的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取长补短,促进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三)具体的技术方法1、调查研究方法2、实地研究方法3、文献研究方法4、统计分析方法七、我国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一)我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现状我国关于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从中国社会学会在1992年设立“人口与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开始,环境社会学在我国才逐渐被确认为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我国环境社会学发展主要表现:1、从事环境社会学研究的人员越来越多。
2、环境社会学方面的论文和著作越来越多。3、我国的“人口与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开始发挥作用。4、多次举办“环境社会学”研讨会.环境社会学考试必考点总的表现:一是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相对滞后,二是中国尚未形成环境社会学学科体系。(二)我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意义理论意义:1、完善中国社会学的学科体系;2、丰富中国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3、有助于推动科学综合整体化研究实践意义:1、是中国环境保护发展的客观要求;2、将指导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三)中国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主题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社会解决途径。如洪大用的《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环境问题: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学阐述》等.思考题:1.环境社会学与传统社会学相比有何特点?2.为什么说对环境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入是环境社会学产生的直接原因?3.迄今为止的环境社会学研究可分为哪两种类型?各有何特点?说出各主要代表人物。4。环境社会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5.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二节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环境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有:一是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环境问题。
环境社会学考试必考点一、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卡顿和邓拉普认为,所谓环境社会学是研究社会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问。哈姆菲力和巴特尔指出,环境社会学不仅要研究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与社会的关系,还要通过研究环境与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机制,来探讨人类在利用环境时对人的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文化价值、信念和态度.人类豁免主义范式(HEP):卡顿和邓拉普从研究范式的角度批 判传统社会学前提假设,他们认为传统社会学研究范式体现了“人类 中心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前提预设,而这种范式忽视了环境的影 响。这一范式可以追溯到涂尔干的社会事实范式. 新生态范式(NEP):指导环境社会学乃至社会学研究的新范式。 传统社会学的维护者认为,传统社会学中有过对环境问题的关 注。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有大量关于环 境问题的论述,其中马克思关于“代谢断层”的理论被认为环境社会 学的理论基础。 环境社会学的不同研究范式:卡顿和邓拉普的新生态范式,加洛 潘等人的系统论范式,施耐伯格的政治经济学范式,汉尼根的构建主 义范式,整合性研究范式,洪大用的社会转型范式,吕涛的SAEP 范式下传统社会学关于环境与社会的关系研究称为“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将在NEP范式下关于环境与社 环境社会学考试必考点 会的关系的社会学研究称为“环境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三点质疑: 第一,是否研究环境与社会之间的全部关系? 第二,如何证明环境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尤其是因果关系? 第三,环境社会学如何体现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 二、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流域水污染、酸雨、荒漠化、全球变暖、 物种减少等等. 以理论渊源为标准,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基于“环境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环境问题研究;以卡 顿、邓拉普、施耐伯格等人开创的传统。日本的饭岛伸子和我国的洪 大用延伸了这个传统。二者阐述的共同主题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 原因及其社会影响”。环境问题作为已存在的社会事实,其产生的原 因研究是追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组织、社会群体等社会因素 与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而关于其社会影响研究则是探讨 问题出现后对社会阶层、经济发展、制度变迁、群体冲突等其他社会 问题具有什么作用。 二是基于建构主义的环境问题研究。巴特尔、泰勒、汉泥根等人 开创的传统.建构主义“集中分析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过程,分析如 何才能成功的建构环境问题”。 基本观点:从建构主义角度研究环境问题,更加注重人的环境认知、 环境态度、环境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与基于“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 环境社会学考试必考点 互关系”的传统相比,建构主义更加注重于环境问题的主观因素,主 要是与人的意识相关的主观和客观因素。 鸟越皓站在生活者的角度思考环境问题.王俊秀在承认环境变迁 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学的想象”来揭示人们如何建构环境正义. 评价:环境问题研究作为社会学的经验研究有其合理之处,但过 于宏观,有的研究上升至“人类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的本体 论高度,忽视环境问题的微观研究. 三、环境行为 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环境行为。 “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如何建立的?人们的环境行为 则是连接“环境"与“社会”的关键。探讨环境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不能离开对人的环境行为的分析,环境行为是两者建立关系的桥梁. 环境问题的根源如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等,不可能直接产生环 境问题。实际上是生存于、活动于这个结构、制度当中的人采取了不 同的环境行为,才有了某种相应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作为一个问题 存在,它必然是人的环境行为的一个客观结果。 宏观的“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转化为对环境行为 的社会意义理解,即人对环境进行某种行为,而这种行为具有某种社 会意义,环境社会学的经验研究就是用社会学的方法、理论来理解这 种意义。
而相比于现实中各种环境问题,阐述导致环境问题的环境行 为更具有普遍性,也更能体现社会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特征。 环境行为与环境问题 环境社会学考试必考点 研究者对环境行为的解释,要么过宽泛,要么过窄。广义的理解, 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环境行为。对环境行为的狭义理解:将环境行 为理解为个体层面的行为;环境行为是指环境保护行为. 社会学视角下的环境行为:环境行为“主要是指作用于环境并对 环境造成影响的人类社会行为或各种社会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行为. 它既包括行为主体自己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包括行为主体之 间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后产生行为的环境影响.” 崔凤、唐国建认为,作为环境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环境行为,应该具备 以下四个基本特征:第一,环境行为应该是一种社会行为,不是单独的 个人行为;第二,特定的环境行为与特定社会的各种因素相关,如风 俗习惯、道德规范、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第三,环境行为是以一 定的社会关系形式进行的;第四,环境行为的结果不仅对环境产生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