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乙肝的前世今生(2)

乙肝的前世今生(2)

乙肝的前世今生(2)乙肝的前世今生(2)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乙肝歧视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20世纪80、9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食品卫生法》等数部法律对乙肝做了限制性规定,助长了社会性的歧视。2003年3月3日,教育部、卫生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规定患有慢性肝炎并且肝功能不正常者,学校可以不予录取,但是肝功能正常的携带者除外。2003年,浙江大学农学系毕业生周一超参加嘉兴市公务员考试。4月1日体检查出患有乙型肝炎而未被录取。4月3日周氏持刀扎伤两名人事工作人员,其中一名死亡。此案轰动全国,乙肝歧视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2005年1月20日,国家人事部、卫生部推出《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正式取消对乙肝携带者的限制。2007年8月30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就业促进法》。该法第一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用人单位不得强检乙肝,否则将被处以罚款。2005年6月1日起,我国开始对全国新生儿实行全免费注射乙肝疫苗。同年,新生儿主动+被动的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方法写入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保护率为87.8%,联合HBIG后母婴阻断成功率可达90%以上。20世纪90年代起,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药物上市,中国乙肝治疗治疗费用迅速攀升。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乙肝药物市场,其中2016年我国仅抗病毒药物的每年开支已经攀升至273亿元。近年来上市的抗病毒药物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核苷(酸)类,一类是干扰素。干扰素类药物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干扰素广泛应用于乙肝治疗,2005年长效干扰素也登上历史舞台。

干扰素的特点是既可以直接抑制病毒,又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所以能够在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同时使患者达到免疫应答,只是抑制病毒的作用没那么强、那么快。干扰素药物需要注射使用,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大些。

核苷(酸)类似物此类药物直接抑制病毒,能够快速降低病毒,改善病情。目前主要有六种: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和新药替诺福韦艾拉酚胺。

乙肝是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用药和长期治疗,乙肝治疗的推荐时长为2-2.5年。目前很大一部分慢性乙肝患者治疗时长实际小于1年,而1年内停药发生病毒反弹的比例高达80%~97%。究其原因在于长期用药导致治疗费用昂贵,患者无力承担而停止用药。

2017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称,截止2015年,中国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96%,并且实现了5岁以下儿童流行率低于1%的乙肝控制目标。未来的二三十年里,中国乙肝携带者预计减少至1000万人,通过母婴传播基本降低为0。

上一篇: 上海社会科学院2024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42人
下一篇: 为什么说好莱坞永远拍不出《流浪地球》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