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毛泽东想要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毛泽东想要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毛泽东想要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思想,即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体系。研究它,不仅要研究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还应当

(本文原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89年第04期)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思想,即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体系。它可以分成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部分。我们把毛泽东对他所追求的理想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阐述看作是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基础理论;把他所设计的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操作程序,即他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看作是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应用理论。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复杂。研究它,不仅要研究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还应当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在社会主义学说中的地位、意义及其与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关系,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史及其在毛泽东思想史中的地位和意义。并且要从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史、各种物质生产方式的历史等等看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复杂的课题。本文只拟扼要地阐述一下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框架,作为进一步揭示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的起点。

早在1921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大会上就讲过他主张运用“列宁的主义”改造中国。(《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页)后来,毛泽东在他的许多著作中一再涉及到社会主义作为理想社会所具有的特征。如在《论联合政府》中说:“无产阶级在政治上的领导权,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是社会主义因素。”但总的说,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尚未开始之前,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基本上处于知性认识阶段。这是因为,尽管社会主义一直是毛泽东追求的理想,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还不可能对社会主义作更多的探索。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为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还是在建国以后。

新中国的诞生使毛泽东的理想变为现实有了可能,经过短暂的经济恢复之后,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实践开始了。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又作为党的思想家和理论家,开始了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开始进入了理性认识阶段。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模式

一开始,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构想还没有完全摆脱苏联的模式,他所强调的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加上国家工业化,这从他主持制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一化三改造”可知其意。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开始,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到“文革”的曲折的实践中,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图景在毛泽东的心目中似乎越来越清晰。尽管他没有像撰写《新民主主义论》那样写一篇《社会主义论》但他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已足够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他所理解的那种社会主义的模式了。1958年出现的三面红旗被他视为一生中的得意之作。其中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将幼儿园、托儿所、公共食堂、红专学校都囊括于其中的人民公社,就是他设想的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想形式。可以认为,从此以后,毛泽东已大致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步构思。虽然此后毛泽东曾经纠正过“三面红旗”实践中的一些具体错误,但他从未否定过三面红旗。他的构想在逐步具体化。1965年5月7日,毛泽东发表《五·七指示》,更具体地表述了他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模式。按照我们的理解,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模式具有七个方面特征,其中三方面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逐步消灭分工的社会,是逐步消灭商品的社会,是一个平均主义的社会,这些在王禄林撰写的《五·七指示探析》(见《党史研究》1987年,第2期)一文中已有分析,本文不再赘述,另外四方面的特征如下:

一是彻底消灭私有制的社会。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一贯主张,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因为私有制是阶级对立的根源,是剥削和不公平的根源,毛泽东相信消灭了私有制,就为平等、和谐的社会的到来开辟了道路。他说,“我们现在的革命斗争,甚至比过去的武装革命斗争还要深刻。这是要把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切剥削制度彻底埋葬的一场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就是要在农村这个最广阔的土地上根绝资本主义的来源”,“就是要使帝国主义绝种,封建主义绝种,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绝种。”因此,毛泽东亲自制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所有制问题。他一向“注意得较多的是制度方面的问题,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29页)他对人民公社特别感兴趣的就是它的“大”和“公”。“文革”期间,他赞同砍资本主义尾巴,把农村中自留地等小生产和商品经济因素都看作是他所理解的“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必欲彻底消灭之。

毛泽东认为,消灭私有制不仅可以消灭剥削,而且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在三大改造时期,毛泽东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都突出强调过这一观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在这里,毛泽东把农业合作化作为大规模发展重工业、轻工业的基础,批评了要合作社“赶快下马”的意见。他认为只有实行三大改造,才能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民共同富裕起来。

二是以高尚的思想道德维系社会关系的社会。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某种意识形态作为自己的精神凝聚剂。在中国,作为传统的精神凝聚剂是以伦理观念的认同所形成的思想关系,它曾是社会秩序的主体,这种伦理观念且具有法律的效用。毛泽东猛烈批判了旧道德观念,同时大力倡导共产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观念,他要以他所理解的无产阶级思想作为维系人们的社会关系的纽带。

在毛泽东看来,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只有阶级关系,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应该在无产阶级思想指导下进行,一切行为都应当具有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色彩,人们的生产活动也应用思想道德的力量来推动。1958年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批评工资制、加班费、脑力劳动报酬多于体力劳动时说,过去战争年代没有工资,没有八小时工作制,革命死了那么多人是不要代价的,现在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呢?他不同意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重赏重罚的制度,认为这是片面强调物质刺激。他称赞人民公社搞大协作,自带工具和粮食、工人不要计酬付工资,认为这些都是共产主义的萌芽。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的谈话中强调发扬共产主义风格。他说,过去大家工作都很努力,打仗很勇敢,完全不靠什么物质刺激,而是靠革命精神的鼓舞。他批评苏联教科书讲的对劳动的物质刺激会使生产增长的观点,说这是“把物质刺激片面化、绝对化”,“是很大的原则性错误”。毛泽东的批评夸大了思想道德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实际上否认了物质利益原则对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

毛泽东在生产活动中如此强调思想道德的作用,在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也同样如此,如“文革”中提出的“斗私批修”等等。毛泽东设想通过思想道德的力量来纯洁人的思想,来协调上级与下级、领导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以形成和谐的社会气氛。

三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应当由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这就是最大的民主,在毛泽东看来这是不容置疑的。他说,我们的“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为人民服务,我们的这个社会主义的民主是任何资产阶级国家所不可能有的最广大的民主。”(《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60页)毛泽东群众路线的思想是最能体现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的。当然,毛泽东的“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思想带有他自己的鲜明特色,那就是,他认为民主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四是一个政府高度集权,全面干预社会生活的社会。这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相似。毛泽东曾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到要扩大地方的权力,但他更强调集中统一。他说:“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必须有全国的统一计划和统一纪律,破坏这种必要的统一是不允许的。”1962年1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又讲“……没有高度的集中,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22页)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当然并不具备毛泽东社会主义理想模式的全部特点,毛泽东从中吸取的只是其主要的东西,那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这种计划体制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之上,由政府统一指挥和安排生产活动。这种计划体制可以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优先发展为国计民生所最需要的项目,落后国家在一定时期采用这种体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作为生产资料主人的代表者即国家有了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权力,因而也就有了干预整个社会生活的理由。然而,这种体制对发展国家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也存在着许多弊端,对此,毛泽东是很清楚的,也作了清除这种弊端的努力,但没有找到治本的方法。

总而言之,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由超经济力量即思想道德的力量去推动人们从事社会经济活动,从而达到道德高尚、共同富裕的社会。这可以说是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模式是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逻辑起点,而后者则是他的社会主义理想模式的现实可能性的表现。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即通过政治的力量使社会主义社会具备和保持这一社会主义特征的理论。它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是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的理论,简称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改造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政治上摧毁旧社会政治上层建筑,建立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之后的新的革命,是要彻底改造私有制,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因此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建立社会主义新秩序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造是把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政治目标来实现的,尽管毛泽东讲过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但三大改造的提前完成,表明这一政治行为与经济目标是脱节的,它更多地是为了使社会主义新秩序符合体现某种思想道德观念的原则。

二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中共中央于1956年9月召开了“八大”,决定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根据刘少奇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当时党中央认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而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波匈事件的发生和国内少数地方出现的闹事风波,客观上形成了对新的生产关系的一种考验,妨碍着毛泽东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毛泽东在经过反复思考以后,1957年2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其内容主要为: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因为人民群众对新制度感到不太习惯而产生的;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讨论、批评的方法,民主的方法和说服的方法虽然与行政命令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但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是治本的方法;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意味着思想上高度集中统一的实现。毛泽东的这一理论,一方面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社会矛盾提出了探索性的解决路子,其中不乏至今还给人以启迪的观点。但另一方面,这一思想客观上忽视了法制建设。所以,当它付诸实践时,就难以避免走上靠思想道德教育的力量、靠政治动员的力量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道路。毛泽东提出关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后,紧接着而来的所谓“资产阶级右派”的“猖狂进攻”,使毛泽东敏锐地感到了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受到了挑战。他提出了“单有1965年在经济战线上(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不够的,并且是不巩固的。……必须还有一个政治战线上的彻底的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对人民内部矛盾、党内矛盾的看法逐步发生了变化,问题被他看得越来越严重,认为这些矛盾实质上是阶级斗争的反映,社会主义改造并不能一劳永逸地把资本主义装进棺材,彻底埋葬。经济生活还有八级工资制、物质刺激、按劳分配等等资本主义的东西,农村中还普遍存在着每日每时地产生着资本主义的小生产,资产阶级的土壤还存在,因而人民群众,共产党内部都有资产阶级;这种“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因而,光有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是不能实现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理想的,无产阶级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阶级斗争越来越被强调,直至后来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路线。

三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一理论是上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较为完善的理论形态。关于这一理论的表述,主要集中在1967年11月6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编辑部文章《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一文中。其核心内容是:在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权并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还要进行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这种政治大革命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文化大革命”,确切地说是意识形态的大革命。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就是这一理论的实践,而其后果是造成十年动乱。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为实现他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理想社会服务的,因此也明显地体现了他的理想社会模式的特征。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如前所述,毛泽东社会主义理想模式的特征主要是表现在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方面,因而,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自然比不上他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那样系统,而且还带有强烈的“革命”色彩。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内容:一是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与苏联道路基本相同,即通过发展农业积累发展工业的资金,进而实现国家工业化。所不同的是苏联以重工业为中心,而我们“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二是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国家。这种调动积极因素,主要靠激发人的革命热情,而不是靠经济手段。三是关于经济建设中的群众路线的思想。1958年,毛泽东在视察时说过:“发展钢铁工业一定要搞群众运动,什么工作都要搞群众运动,没有群众运动是不行的。”(1958年10月4日《人民日报》)虽然后来大跃进时的千军万马齐上阵的局面没有再出现,但“大会战”直到七十年代末期仍是常见的现象。四是强调工人农民是企业和生产队的主人。要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农民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技术人员、工人、干部“三结合”。毛泽东设想以此来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形成干群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交流,既可以克服官僚主义,又可以缩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此外,毛泽东还提出了许多很有意义的观点。如1964年他说过,在一定时候可以让外资来中国办工厂、开矿,讲过要重视价值规律,扩大企业自主权等等。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尽管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有不少曾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起过极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在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中,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是第一位的,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理想模式的首要特征是思想道德高尚,是思想革命化,因而长期来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在阶级斗争的政治运动上,而未能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60年,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说过:“经过阶级斗争,搞臭了地主富农,农民以穷为荣,以富为丑,这是个好现象,这说明贫农已经在政治上压倒了富农,而树立了自己在农村的优势。”这一席话十分典型地表达了他对革命和建设关系的看法。而张春桥却更为极端地表达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毛泽东甚至认为,人们的生活就不能太富,穷比富好。显然在毛泽东看来,经济的发展应当体现出革命意义来,甚至革命本身就应当成为目的。毛泽东的这种思想阻碍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纵观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他作出了很多积极探索,成为后人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但也有许多不足和失误之处,值得后人引以为戒。今天我们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在全面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为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的路线和途径。(配图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上一篇: 高中历史会考试卷答案会考试卷及答案
下一篇: 社会青年如何参加中考?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