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本篇是调研故事系列的第一篇,记录了调研准备阶段和第一周的一部分小事。
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和大家分享一次专业的社会学调研的过程
我们是怎么调研的?
调研的时候我们干些什么?
调研有些什么趣事?
调研能教会我们什么?
对调研相关有任何想知道的问题,欢迎留言,我抽时间写出来,以飨读者。
学化学的朋友们泡在实验室,
学考古的朋友们在搓摩文物,
学法学的朋友们在背书,
学计算机的朋友们在写bug,
那么,专业的社会学调研有多好玩呢?
本篇将就该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村中一景 2019/1/5
2019/1/6 老街所见
社会调查贵在土气
之前看过一本关于性工作者的社会学专著,研究者坐在洗脚店的小沙发上问了许多问题。最后的时候,性工作者问研究者:“你来都来了,问完不打算办事(接受服务)吗?”
我不由自主地想象研究者与性工作在洗脚房里对话的现场,想象人的表情和心情。
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看见》这本书前几年蛮火的,来嘉兴之前的一个月我刚把这本书看完。里面能够清晰地看到柴静作为一个记者,她提问题的方式随着经验的累积逐渐成长。我问自己,社会学调研和新闻调查的不同点在哪里?一个优秀的记者会怎么提问?
而作为一个社会学95后的学生,我该怎么做?
想得再多,不如亲身体验。
社会调查的可贵之处在于土气,在于和泥土接近,在于用一颗心去贴近另一颗心。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听听鸡鸭和着雨声唱起,我忘记自己是学社会学的,却从未感到自己离现实如此之近。
不带问题地看,带着疑惑去问
这其实也是我第一次跟着老师做系统的调研,从前期到文献资料的阅读,再到顺利入场,一切都是欣欣然的。
团队分成三个小队,分别驻扎在方圆十公里内的三个村上,每周聚会交流感想。
我所在的小分队是由两位我仰慕已久的老师带队,两名研究生学长学姐再加两名本科同学。
老师说,集体调研,白天访谈,晚上讨论的方式很有利于培养学生。
在这种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里,实在是痛并快乐着:
七点十分,学长或者老师敲门喊我们起床;
七点半楼下集中,去兴善寺街上吃早饭;
吃完早饭一般稍微溜一溜,一队人荡荡悠悠在村子里行进,标志着一天的开始;
八九点钟到十一点左右是集中的访谈;
十二点左右吃午饭,然后抓紧一切时间午睡;
一点半,楼下集合,赶紧奔赴下一场访谈地点;
五六点回去吃饭;
接下来就开始讨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讨论到十点不下火线。
然后赶紧回去洗洗睡。
第二天七点十分的敲门声响起,新的一天开始了。
时间很紧张,生活很规律,我几乎找不到时间梳理自己的感受。
但是有这一点,是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我心里的:行走在村庄里,听取被访的话语时,我不要带任何预设,就把自己当作一个想要融入村庄的游客,睁大好奇又无知的眼睛,好好看看周围的事物。先摄入许多零碎的信息,不去问它是否“有用”。
但是访谈的时候又不能真正地闲聊,一通乱问,观察要“不带问题”,提问却要“带着疑问”。小疑小得,大疑大得。
这是求学路上的一条法则,如果对某个问题怀有好奇和想要追根究底的欲望,如梁漱溟先生所说,若有“深心大愿”,线索将自然地将你引向光明之处。
本组调研的高光时刻
初来乍到,当地方言也不完全听得懂,当然免不了闹笑话。
刚来第一天,问题还没问几个,先出了个大洋相。
早上去吃饭,转了一圈也没几个早餐店,一行人最后决定吃面。进了面馆也没菜单,几个老头子坐在桌边吃面喝茶,大声聊天。过了一会儿老板娘端出面来,我看着清汤寡水觉得有点无味。桌子上只有辣椒,我一般吃面喜欢加醋,四处张望发现后面有张桌子上放着一瓶2L的雪碧瓶,里面大概装着醋。我叹了口气和小伙伴说,想加醋,瓶子太大了不敢加。小伙伴很仗义,里面站起来去拿那瓶子。
说时迟那时快,小伙伴在一众老人的惊呼中把雪碧瓶里的黑色液体倒进了我碗里,倒是恰到好处的一勺的量。我们疑惑地看着老人,老人们指着我们说着“酒啊酒啊”,这才知道加进我碗里的不是醋而是酒,是他们放在桌上的桑葚酒。这时候,团队里的朋友们已经彻底笑炸了。
写在最后
我们住村至今是第五天,一切才刚刚开始。
难忘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有趣的观点也不停地蹦现。
专业的社会调查是很发人深省的,它告诉你“不唯上,不唯书”,实践出真知。
专业的社会调查也是很有趣的,有师生恩情,有同门友谊,有闹出的笑话,和不断刷新的崭新自我。
跟着社会学95后老学姐的脚步,让我带你走进社会学调查的最前沿,去看世间百态,把握时代脉搏。
我是社会学95后老学姐啊!
用最有趣的语言
解释最简单的社会现象
学姐日签卡片,长按保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