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敦煌,东方世界的文化故乡
敦煌莫高窟举世闻名。
它掩藏于漫天黄沙深处,任日升月落,桑田沧海。
它曾历尽繁华,见证延绵千年灿若星辰的东西方文明;也曾独自静默,将无尽宝藏封存于时光胶囊。
敦煌
世界上没有一个岩窟抵得上它的丰富。
据考证,莫高窟藏经洞的所发现的藏品年代上起东汉,下至元代。在此期间,三国、两晋、梁、陈、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后周、北宋、沙州回鹃、西夏、元朝等十多个朝代的文献都有所保存,成为研究各个朝代历史和文化的珍贵史料。
据目前不完全统计,藏经洞藏品总数近五万卷,其中佛经约占80%,其余卷册则为生活类文献,除了传统的经、史、子、集之外,还有大量地方文献,包括数学、地理、历史、政治、贸易、哲学、军事、民族艺术和民俗等,是研究中古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藏品记载所使用的文字丰富多样,有各种古代少数民族和西域文字,如吐蕃文、于阗文、龟兹文、突厥文、回鹘文、梵文、粟特文写成的典籍和文件,对于研究古代西域民族史、各种语言文字和中西交通史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莫高窟藏经洞的这些宝藏现在大部分都不在中国,不在它们应该属于的土地上。百余年前,它们被不同国家的“探险队”劫掠、运走,分散在全世界,如大英博物馆、巴黎国立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等十多个国家的四十多个机构里。1910年入藏京师图书馆(今天的国家图书馆)的敦煌遗经只有八千余件,不到藏品总量的五分之一。
而且这些被迫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瑰宝,多是敦煌遗经中的珍品。
以大英博物馆镇馆为例,它收藏有大量的敦煌壁画,其构图的精准生动,线条的流畅典雅,配色的绚丽辉煌,令人叹为观止。
大英博物馆的敦煌壁画
馆内还藏有一幅唐朝名臣李淳风亲手绘制的《全天星图》长卷,长3.94米,宽0.244米,呈卷宗式样,墨字黄卷,是现知全世界最古老、星数最多的星图。其中星座之全,方位之准,令举世震惊。那时距离天文望远镜发明还有几百年,西方天文界一直没有弄明白,唐朝时的中国人是如何定位那些用肉眼无法发现的星座的,这副星象图也成了一个历史谜团。
全天星图 局部
全天星图局部
这些文物瑰宝,都是莫高窟藏经洞藏品之一,而今,它们都在异国他乡的玻璃橱内,或者成为他族的镇馆之宝。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国学大师陈寅恪痛心疾首的呐喊后面,是中华民族至今滴血的伤疤。
在百年之前,封存千年、数以万计的敦煌遗经被劫掠、被破坏、被毁损,而偌大神州,竟无人能护它们周全!这段令每个中国人痛心疾首的伤心史,要从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说起。
02
替一个时代背负千古骂名的道士
提起敦煌遗经的流失,没有人不骂道士王圆箓的,其中骂得最著名的是余秋雨。余秋雨在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里说,王圆箓“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王圆箓
但王圆箓自己并不这样认为。
目不识丁的王道士出身贫苦,四处逃荒,为了生存在甘肃当过兵,为了糊口又受戒成了一名道士,年近不惑时到了敦煌。敦煌一直以来都是佛寺道观并存,当地人对于佛教道教有什么区别也毫不在意,所以王道士就在莫高窟住了下来,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该修缮的修缮,该清理的清理。
当时的敦煌莫高窟已经走过了自己烟火如织的盛世,成为人迹罕至的戈壁,佛窟亦多为流沙湮没。王道士住下来后,发愿扫沙开洞,修建道场,他四处劝募,筹集资金,但因为手头拮据,清理速度十分缓慢,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才把通道里的沙石清理干净。接下来,王道士就着手准备在洞窟里立新的塑像,好收点香火钱。就在立塑像时,工匠在入口右侧壁画上发现一处裂痕,裂痕里可见一堵砖墙,打开后,王道士发现了那个改变他命运的藏经洞。
那一天是1900年6月22日。
藏经室
王道士不敢造次,同时也希冀着能从官府要点修缮的钱资,赶紧从藏经洞选了两卷品相好的经文,徒步五十余里,找到当时的敦煌县令严择,然而这位白丁县令头都不抬就把王道士打发走了。王道士心有不甘,又给安肃道道台延栋送去一箱经卷,延栋说经卷上的字还没他自己写的好看,再次把王道士赶了出来。
王道士还是不死心,等了两年,敦煌县令改为汪宗翰,王道士又把藏经洞发现的经卷给他送了一些过去。汪宗翰进士出身,对古代文献有较深的认识,看到经卷,马上报告了甘肃学政叶昌炽。
叶昌炽是金石大家,被送到眼前的文献所震惊,立即向甘肃藩台建议,将这些经卷文物运到省城兰州保存。大家掐指一算,从敦煌到兰州光运费就要五、六千两银子,于是藩台衙门直接回复:没钱。
王道士死心了。他当然拿不出这么些钱来。他跑来跑去找这个官员那个官员,非但没得到一文钱的奖励,还白搭进去一笔笔运费和时间,耽搁了他修整莫高窟的正事。
王道士得到的最后回应,就是将发现的文物和文献放回洞中封存起来,等候处理。这一等就是七年。但他等来的,不是官府的回应,而是一场敦煌的浩劫。
03
敦煌藏经洞,盗贼们的天堂
1907年,敦煌来了个不速之客: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斯坦因在挖掘楼兰遗址后,听说藏经洞发现了大批古代文献,于是来到敦煌,拜会王道士。在他聘请的中国师爷蒋孝琬的帮助下,利用玄奘取经的故事,斯坦因说自己是玄奘的信徒,来取经回印度的,随后以“布施功德”的名义,向王道士换取藏经洞的文物,最终以四锭马蹄银的代价,运走了24箱写本和5箱绢画。
四锭马蹄银相当于200两银子,这样的代价,便宜到连斯坦因自己都坦言“这笔交易简直有点不可思议”。之后,斯坦因派蒋孝琬再次来到莫高窟,又从王道士这里“买”走了230捆手稿和3000多卷写本。
作为第一拨劫掠者,斯坦因所获最丰,他所劫掠的敦煌文物目前大部分藏于大英图书馆及大英博物馆。
斯坦因
继斯坦因之后,敦煌的第二拨劫掠者是法国人伯希和。伯希和与斯坦因不同,斯坦因不懂中国文化,只能根据品相随机挑选经卷写本,而伯希和是汉学家,非常知道哪些文献价值更高。
有了斯坦因的先河,伯希和与王道士交涉顺利,没费什么周折就进了藏经洞。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伯希和守在藏经洞里,借着昏黄的烛光,以惊人的速度翻检了所有的文献。
伯希和
最终,伯希和以500两银子的代价,挑走了5000卷文献,之后又花了200两银子买了1500件写本和200多幅画卷、幡幢;外加38件大型绘画,所有这些,全都是敦煌宝藏中的精华。
伯希和还让随行的摄影师给当时发现的洞窟拍摄了数百幅照片,于1920-1924年在巴黎出版,名为《敦煌的洞窟》,共收入376张照片。这些影印本和照片成了非常珍贵的敦煌学研究资料。
伯希和之后,日本大谷探险队的橘瑞超、俄国人奥登堡、美国人华尔纳……在这场浩劫中依次登场,以低廉得令人发指的代价,从王道士这里拿走了一批又一批藏经洞文物、经卷、壁画、雕塑。
日本大谷探险队的橘瑞超带走400多卷文书、雕塑、两尊彩塑佛像。
大谷光瑞
橘瑞超
奥登堡从敦煌带走一万多件文书残片,写本手卷约数百件,同时还有几十尊的彩塑,切割下来的十六幅完整壁画和六十多块壁画碎片,以及在当地收购的纸绢画、纺织品等。
华尔纳剥离了十二幅壁画,用毛毡包裹,平铺着夹在两块木板中间运回了哈佛,还强行带走了一尊半跪菩萨像。
他们用毁灭性的方式进行野蛮切割,掘开墙壁,剥走壁画,留下惨不忍睹的断壁颓垣。
被切割的壁画
塑像不能带走全部,就取下头颅。
被切割的雕塑头像
壁画不能全部切下的,就剥离最精华的部分。
被取走的壁画局部
被取走的壁画局部
华尔纳用化学试剂剥离了壁画这种方法对极具风险,对墙壁极具破坏性,其中没有成功提取的壁画就是全部毁掉了。
被剥离的壁画局部
但华尔纳最珍贵的收获并不仅仅是这些壁画,还有莫高窟第328窟内一尊半跪的菩萨像。
莫高窟第328窟内菩萨像
被搬出的菩萨像
半跪菩萨像原来的位置(328窟)
被野蛮洗劫过的敦煌,被掘开墙壁,剥走壁画,切下雕塑,留下伤痕累累的断壁颓垣,至今触目惊心。
04
那些回不来了的祝福与辉煌
据说,在莫高窟藏经洞一卷《般若心经》后有补记的一篇短文:
“维时景佑二年,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
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
然而,经过,北宋潭州府举人赵行德与大云寺比丘罩藏壁中的万册经卷文书,连同“伏愿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的祝福,就此流离失所,成为他国之璧。
这些承载着千年祝福的辉煌,或被囹圄异国他乡的橱窗,杳无归乡之期,或被海外藏家秘密收藏不见天日,不知何时才复现于世间。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见一次敦煌。或者以文字,或者以肉身。
楼兰的风沙,千年的经卷,恒久沉默的佛像,
可怖的人心,莫测的命运,贪婪蒙昧的欲望……
循着河西走廊的古迹,在远离人世的戈壁,我们在这本书里与它相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