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指出:“高中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继续,重在夯实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上篇文章简要分析了大部分同学学习历史存在的问题和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本篇文章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和特点给出一些解决和学习方法,以供大家探讨。
一、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掌握史学基本概念
上篇文章说到大部分同学缺乏基本的史学逻辑思维和史学概念,而高中历史的学习又是建立在初中的基础之上的,但初中历史基本上只是简单的史实罗列,较少涉及到史学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史学概念的解释。这就需要进入到高中的同学,尤其是高一高二的时候,加强积累,理清历史发展的逻辑线索和基本的史学概念。首先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所谓史观就是人们对历史发展整体性的根本性认识,是历史学的核心理论问题,从不同的史观出发,对历史的看法是不同的,高中阶段接触得比较多的是唯物史观、唯心史观、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生态史观等几种。其中,唯物史观是学习高中历史的根本史观,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好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运用,尤其是分析的逻辑性。其次就是要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这应该是在学习历史的第一天就得开始积累,但是大部分学生直到高三都没能掌握,非常影响学生的读题能力和答题能力。这类概念既包括一些专有名词也包括一些基本史实,由于历史具有极强的学科交叉特点,也包括一些其他学科的基本概念,如: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认同、民族主义、正统性和合法性、榷场与互市、赋税与地租、联邦与邦联、民本与民主等等。检验有没有掌握,可以采取名词解释的方法或者问答法。
二、建构时空观念,形成历史知识框架体系
除此之外,大部分学生学习历史的困难还在于没有历史知识的整体框架,也就是没有时空观念。 一提到时空观念,就涉及到具体史实,那么很多家长和同学都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这是非常错误的。所谓时空观念,第一,指的是特定的史事与特定的时空相联系,这是唯一需要记忆的点,如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爆发的直接原因;第二,知道划分历史时空的多种方式,并且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如知道按照社会性质,历史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殖民地社会、半殖民地社会等多种社会形态;第三,能够按照时空要素,构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如以1840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各阶层救亡图存的实践为线索,梳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概括出各个阶段的特征;第四,能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做出合理的解释,如以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为线索,探讨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第五,在认识现实社会中,能够结合具体的时空进行考察,如探讨近代列强的侵略对中国的双重影响。 从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光靠背诵是远远不够的,时空观念的建构需要强大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这个能力的培养也是从高一高二就要打下基础,不能等到高三,高三就晚了。这种时空观念的建构,就高中而言,就是小跨度大切口的横向建构和小切口大跨度的纵向建构。现在大部分地方采用的是新教材,按照通史体例编写,上课本身就是一种横向建构,学生只需要课堂认真听课,课后及时复习就能掌握横向的时空观念,比如学完唐朝,就应该掌握了唐朝的开放和保守,并且能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来解释唐朝的保守和开放;难的是纵向建构,比如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和影响,这需要学完整个中国古代史才能去解释,有的老师讲完后,可能会总结,有的可能不会,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总结这种角度单一但时间跨度非常大的纵向建构了,要尤其注意这种专题的训练和复习。而还在使用旧教材的学生就刚好相反,教材体例是按照专题史编写,在纵向建构上不存在大问题,但在横向建构上,特别是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上需要多加训练和复习。在学习近代史的时候,尤其是要注意中外联系与对比。
在建构知识体系的时候,不要贪多求全,要强调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构建历史专题中不可或缺的知识和内容,毕竟高考阅卷仍然以踩点给分为主。有些学生存在时间轴不清的问题,那就自己亲手画几次时间轴,动动手就记住了。
历史就是过去现在未来
三、关注热点问题、社会问题、现实问题
高考历史试题是非常贴近时事的,所以不能死读书,读死书,然后读书死,还是要多看看新闻时政,关注现实社会,比如全球化的两面性(发展中国家应该怎么做,怎么应对发达国家的科技封锁)、民生问题、科技的两面性(高科技犯罪)、核心科技、反恐、台湾问题、民族复兴、脱贫攻坚等等。
四、树立家国情怀
最主要的是立场不能错,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树立四个自信,在反思历史的时候不能有历史虚无主义。
(欢迎条友们下方留言谈论,感兴趣的条友们烦请点个赞和关注,咨询孩子历史学习问题可以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明天更新高三重点复习方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