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理照片,发现了两张之前在一个展览上拍的蔡京的书法。
蔡京的字最初学习自己的堂兄蔡襄,后来还学过徐浩、沈传师、欧阳询,行书则师法“二王”,这些痕迹从上面两件作品中都能感受到。
不过,最终蔡京的书法自成一体,朝野闻名,连米芾也佩服得不得了(不知道是不是在拍太师的马屁)。
蔡京书法(蔡京书法大全真迹)
儿子蔡絛在《铁围山丛谈》里,说他的字:“字势豪健,痛快沉着。迨绍圣间,天下号能书,无出公之右者。“(也有拍老爹马屁的嫌疑)
而《水浒传》里,干脆说“宋四家”苏、黄、米、蔡中的“蔡”,就是蔡京,吴用为此还策划了一出“假信救人”的大戏。
只可惜在印章上出了差错,差点把戴宗的命也搭进去了。
然后,忽然想到央视《水浒传》里,貌似有出现蔡京的书法,于是去查了一下。
第一个细节,就是“戴宗传假信”那一集。
金大坚盖好印章,把信拿起来递给吴用的时候,镜头扫到了这封书信,前后大概只有1秒左右的时间。
由于时间太短,截图真的很难,但还是隐约可以看到上面的字句,包括“令牢固陷车”、“速解上京”、“黄文炳通判”、“天子必然自有除授”。
落款为“蔡京仲夏初五”。
《水浒》原著中并没有写到这封信的具体内容,只是借蔡九的嘴提到了里面的意思。
很显然,这是剧组在拍摄时,根据小说,特意撰写的一封信!!!
为了这“1秒钟”的镜头,央水可算是非常花心思了。
不得不说,道具组的认真实在可圈可点。
不过,仔细辨别之后,觉得还是有几个问题:
首先是书法。这并不是蔡京的字迹。
蔡京的书法传世虽然不是很多,但也有一些。比较著名的有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宫使贴》。
还有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题赵佶听琴图》。
从中可以看出,蔡京的落款中,“京”字的写法很有特点。
央水的道具书信虽然也使用了行书,但明显不是蔡京的字迹。
其次是时间。
“仲夏初五”,就是农历五月初五。
根据原著,“江州劫法场”一事发生在农历七月十九日(七月十三日之后的第六日)。
以此倒推,戴宗回到江州的时间,应该是七月十日左右,那么,蔡京写家信的日子应该是七月初五。
而七月是“孟秋”,不是“仲夏”。
最后是落款。
古代父亲给儿子写家信,落款一般是“父字”或“父示”,不会署自己的大名。
直接写“蔡京”两个字,不合乎常识。
第二个细节,是蔡京家里的屏风。
太尉陈宗善奉命到梁山招安,蔡京派人把他叫到家里,安排了自己的亲信张干办随行。
陈太尉来到太师府时,蔡京正倚在榻上看书,背后的屏风是书法六条屏,倒很符合他的性情。
本来以为会是他本人的亲笔,不过,截图下来一查,发现不是。
是黄庭坚的《幽兰赋》。
上面截图所对应的原文内容,落款为“吏部员外郎黄庭坚”
“宋四家”里面,蔡襄最早,几乎是上一辈人,苏轼比蔡京大十岁,黄庭坚和米芾都是蔡京同时代人,只不过他们都没有蔡太师活得长。
蔡元长是因为特别钟爱黄鲁直的字吗,所以才在自家的客厅里挂他写的屏风?
虽然央水整个都没有使用蔡京的书法,但不管怎么说,道具组也算是很用心了。
最后补充一下《听琴图》的全貌——
据说,这是宋徽宗赵佶亲自创作的一幅工笔画,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中那个道士打扮的人就是宋徽宗自己,一说红袍者为蔡京,绿袍者为童贯。
联想到民间那个“打破筒(童),泼了菜(蔡),便是人间好世界”的谚语,不禁感叹,道君皇帝身边都是些什么人啊~
#水泊梁山##水浒传##四大名著#
#书法##蔡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