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及实践路径探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及实践路径探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及实践路径探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党的十八大报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最新概括,为培育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十八大报告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面向全国人民的,具有宏观指导作用。但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人群的意识观念和行为特点不同,深化价值观的方式就不同。就大学生而言,则要依据他们这一群体的认知特点,在时代背景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有效措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入行。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价值观在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坚持党的领导,拥护国家的大政方针,并为国家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同时还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思想方面主要表现出意识形态淡薄,政治诉求功利化,价值取向“近视”化等倾向。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渗透一直没有停止,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和平演变”的重要对象。

1.价值取向功利性。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充斥着功利主义色彩的西方文化涌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间接造成的“以成败论英雄”的影响也波及到了教育领域,这些因素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价值观念。当被问到为什么读书这一问题时,很多大学生的回答不再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富强,也不是为了家人,而是变成为了获得学历后找一份好的工作;部分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不再是为了兴趣爱好,而是为了加分和荣誉证书。这些现象都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取向更加趋向于现实化和功利性。

2.责任意识淡薄。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强化,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的集体观念和责任意识。大学生在进行选择时往往更加注重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认同,更加强调自我,却忽视了自己对国家和社会应担负的责任。大学生虽然都能认识到社会、集体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但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展现和个性的张扬;他们虽然重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贡献,但是更强调集体、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少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甚至严重失衡,形成了以个人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无视社会的需要,甚至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极端个人主义。

3.部分学生政治意识淡化。大多数同学的政治参与热情较高,并且他们的政治观念更加趋于理性和客观。然而,“政治冷漠症”也在少数同学身上体现出来,他们模糊了是非观念,更有甚者使自己的是非观点出现了颠倒。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对“我国实现对台湾的统一时间预期”这一问题的回答上,竟然有接近 20%的同学认为“遥遥无期”,这说明了在一些同学的身上还存在着亟需解决的政治意识淡化的问题。

4.道德知识水平与道德行为不对应。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在总体上与社会进步的方向是一致的,相对于普通人而言,他们更易于接受时代变迁产生的新观念、新思想等社会新生事物。然而,部分学生的道德行为却不能跟上他们道德认识水平发展的步伐,他们不能及时地将自己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差,对周围不文明现象的漠视等现象屡见不鲜。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内涵

在当前存在的多元化的价值观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居于主导地位。大学生群体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和特点,因此他们也就会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核心价值观。结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状况和时代要求,我们主要从立志、学习、创新、责任、修养五个方面来对他们应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阐述。

1.志向宏大。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说: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苦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大学生应该是有着远大志向和坚定奋斗目标的人。他们追求的目标越高,毅力会越坚强,胸怀也就越博大,这些因素都能促使其自身潜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2.勤学成才。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刻苦学习是一个学生的本分。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更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用先进的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掌握为人民服务的各种本领,努力把自己锻炼成国家和人民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3.敏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中国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新世纪的经济全球化使国家间的较量转向科技创新能力的比拼,单纯靠引进和模仿别国的技术已不能保证自己真正的优势。作为国家未来主人的大学生们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有质疑的态度、超越的胆量、承担风险的勇气和协作的意识;另外,还要提高自身创新能力,这就要求他们靠不断地学习来提升自我,通过了解各领域的前沿动态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创新思维立足于更高的平台。

4.勇于担当。温家宝总理有言:“事不避难,勇于担当,奋勇向前。 ”这代表着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劲头,体现的是一种责任意识。讲担当就是讲责任,它要求我们敢于面对问题,善于解决困难,树立甘心奉献的精神,从小事做起,在同困难、矛盾与风险的斗争中培养自立自强的品质和勇担责任的精神。

5.养德重行。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应有良好的形象、气质,让别人从我们的一言一行中看出我们的良好修养。大学生要注重自己道德品质的培养,在学习知识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并注意将自己的道德知识付诸实践,在道德实践中发展、强化自己的道德观念。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路径

1.专业实践,实践内容紧密贴近专业知识。这是指学校等部门在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要注重让实践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密切相关。比如医学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实践内容要尽量涵盖医学基本知识、心理学等;师范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实践内容就要与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内容相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并在完善知识结构、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社会实践,转“精英模式”为“大众模式”。很多学校都采用以点带面、点面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实践活动,这种做法往往容易导致学校只抓少数学生所组成的“点”,而忽视了对作为实践主体的大部分大学生构成的“面”,从而使得全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变成少数学生精英参加的单独活动,不能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而真正的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所以,作为实践活动主导者的学校应该利用各种途径,积极与工商企业、社会组织、城镇社区、农村乡镇等保持联系,建立一批稳定的网络式的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寻找适合自己的社会实践。

3.全面发动,形成合力。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需要一定的实体来完成,这一实体包括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两部分。前者是指由官方组织明文规定的、为了组织的特定任务或达到特定目的而正式设立的一种组织形式,如相关国家机构、政党组织、学校等;后者指人们在活动中自然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的,没有明确目的和任务的组织,如同院的伙伴、工厂或学校中存在的一些“小集团”等。在实践活动中,“小圈子”我们既要促使党和政府、社会、学校相互配合,也要重视非正式群体的凝聚力和多样性,使二者形成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强大合力,更好地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

4.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实效性。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应把握学生个性需求,服务学生个性;把握时代特征,突出实践活动的时代价值。在内容上,要不断探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的社会实践新内容;在形式上,要不断探索符合大学生社会实践规律的新形式;在手段上,要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新手段;在机制上,要不断探索灵活、有效的新机制。例如参观体验性活动延续传统的讲解方式不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可以鼓励学生为大家讲解,这种方式能让学生主动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内化,进而转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这就增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上一篇: 承前启后 纪录时代:“中国房地产30年回顾”正式启动
下一篇: 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与实践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