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屡次夺金的中国短道速滑,到底是什么段位?

屡次夺金的中国短道速滑,到底是什么段位?

屡次夺金的中国短道速滑,到底是什么段位?科技助力奥运,才能不负热爱。

历史短道速滑冠军_短道速滑历史_历史短道速滑名将

“你可以永远相信中国短道速滑队!”

本届冬奥会的首金在2月5日晚的短道速滑混合接力比赛中诞生,解说厅的王濛用激动的声音,替全国观众喊出了心声。

而在接下来几天的赛程中,这支由10名运动员组成的“王牌之师”用傲人成绩持续制造了热度不减的全民话题。

任子威3天之内为中国两度夺金,被媒体亲切称为“冰上飞象”;在男子1000米决赛中紧随其后的李文龙把银牌也收入囊中。

中国短道速滑队正在以所向披靡之势,稳坐奖牌榜第一。

事实上,短道速滑的成绩向来不俗,中国代表团在过往的冬奥会上获得的13枚金牌中,有10枚来自短道速滑项目。

在短道速滑的绝佳成绩背后,究竟是中国的运动天才频出,还是我们找到了决胜关窍?

历史短道速滑名将_短道速滑历史_历史短道速滑冠军

在找到答案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短道速滑这项比赛究竟有多复杂。

在长度仅有111.12米的赛道上,多位选手集体出发,经过多轮淘汰赛的比拼,才能获得决赛冲金的机会。

于是观众们会看到多名运动员挤在一起同时滑行的“混乱局面”。

历史短道速滑冠军_短道速滑历史_历史短道速滑名将

运动员们从出发开始,每时每刻都在争夺赛道上的主动权。

如何控制自己的有利占位,何时是最佳超越时机,每个直行和过弯的瞬间,战术都会根据赛况变化瞬息万变。

可以说,几十秒的比赛时间里,真实上演着“速度与激情”。

不到最后一刻,输赢永远是个悬念。

2002年盐城湖冬奥会的男子1000米决赛中,4名领先的选手在最后一个转弯处全部摔倒,滑在最后一名的澳大利亚选手Steven Bradbury意外摘得该国冬奥会历史上的首金。

在短道速滑的赛道上,这种充满戏剧性的逆转时刻屡见不鲜。

为了保证公平性,短道速滑的判罚标准也是出了名的严格和复杂。

在发令员喊出“准备”之后,裁判员就开始盯着起跑犯规行为和赛道滑行中的犯规行为了。

尽管赛制允许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身体接触,但在追风逐电的过程中,会有多次身位穿插,很难避免推挤、冲撞、滑离轨道甚至踢人的情况发生。

历史短道速滑名将_历史短道速滑冠军_短道速滑历史

以裁判员的眼睛为尺,一旦发现违规两次黄牌即罚红牌出局。

因此干净、安全地率先越过终点线完成比赛,对短道速滑选手来说,是拿奖的必备素质。

除此之外,运动员们的装备也是无声的较量。

不少人在2月7日的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中,看到了惊险一幕:

匈牙利选手刘少林在冲刺时,做出一个冰刀横切的危险动作,这给紧随其后的任子威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所以,运动装备承担着防切割、减小风阻的作用,保护运动员不受伤害的同时,又帮助他们更好地冲刺。

可以说,想要在短道速滑的赛场上将奖牌收入囊中,必须处处万无一失。

短道速滑历史_历史短道速滑名将_历史短道速滑冠军

中国短道速滑队不负众望频频拿奖的底气,正是来自这片土地上,几代人用时间和汗水培养起来的硬实力。

我们对短道速滑的重视和扶持,很早就显现出前瞻性,对武大靖的发掘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启蒙教练的慧眼识珠,武大靖得到了耐心专业的指导,再加上他付出了超乎常人的训练强度,最终克服了高大身材的重心劣势。

如今一路走来,已经成长为世界纪录保持者的武大靖,从精神到技术引领着新人大胆逐梦,不轻易言弃。

从参加此次冬奥会新老搭配的阵容里便可见一斑:

武大靖和范可新均为冬奥会“三朝元老”,另外有5位选手均首次参加冬奥会,其中年龄最小的张添翼只有17岁。

老一辈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新人,让新生力量得到了绽放的机会。

历史短道速滑名将_历史短道速滑冠军_短道速滑历史

于是我们看到,在中国短道速滑队运动员们并肩作战的赛场上,从来不缺乏团结的精神。

在刚刚过去的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中,武大靖调整战术压制对手,助任子威顺利摘金。

这枚金牌既是个人的荣誉,也是集体的成就。

历史短道速滑冠军_短道速滑历史_历史短道速滑名将

经验相授为全队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实力提升,科技实力的进步,也在运动员身上显现出成果。

早在2017年,中国运动品牌安踏自主设计出了世界最轻、最透气的短道速滑比赛服,获“ISPO全球设计大奖”。

这种比赛服的科技含量已经能够做到减阻提速系数高达5%,在接下来的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500米决赛中,武大靖穿着安踏战袍夺冠,并打破世界纪录和奥运纪录。

回看一路走来的中国短道速滑队,每个“夺金时刻”所展露的霸气,都源自国家重视、团队付出和中国品牌技术进步带来的实力。

历史短道速滑冠军_历史短道速滑名将_短道速滑历史

从19世纪80年代起源于加拿大,到1992年的阿尔贝维尔冬季奥运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短道速滑这项运动一直在默默发展,直到经过漫长的岁月才走进人们视野。

2022北京冬奥会是人类冰雪奇迹的续写,而中国短道速滑队这支“王牌之师”,正不遗余力透过每个细节,展现属于中国队的“冬奥精神”。

在冰面温度为零下7-8度的环境下比赛,运动员们除了要将状态调整到最佳,佩戴的装备也是重中之重。

战靴的质地要硬,以帮助选手更好地在急弯处控制前进轨迹;

30-45厘米的冰刀必须牢牢固定在鞋底,确保没有可动部分;

安全头盔必须是规则形状,不能有任何凸起……

而在“战袍”的选择上,科技再一次赋能。

具备安踏专业运动科技支持的短道速滑服,成了运动员们在赛场上的最强辅助。

在冰上高速滑行时,短道速滑运动员需要对抗的第一个对手,是相当于十几级大风的空气阻力。

安踏通过对全球搜集来的150多种面料进行风洞测试,择优选取减阻面料,并加持空气湍流控制边界滑移技术、表面导流结构等多种技术。

短道速滑历史_历史短道速滑名将_历史短道速滑冠军

通过3D建模、量身定制后穿在运动员身上的赛服,具备超过10%的加强版减阻率。

而在场面激烈、对抗性强的短道速滑赛道上,提升服装的防切割性能,更是极其重要。

短道速滑历史_历史短道速滑冠军_历史短道速滑名将

在本届冬奥会中,短道速滑运动员身着的赛服,统一具备安踏自主研发设计的Dyneema防切割技术——性能提升20%~30%,防切割强度是钢丝的15倍。

历史短道速滑名将_短道速滑历史_历史短道速滑冠军

它突破了传统局部防护,在保证轻薄透气的同时,真正做到了360°对运动员全身保护。

专业人员毫不夸张地称其为“冰上鲨鱼皮”。

值得高兴的是,安踏打造的类似这样高水准的战袍已经被应用在中国28支奥运参赛队身上,持续助力他们创造佳绩。

短道速滑历史_历史短道速滑名将_历史短道速滑冠军

因此,不仅仅是中国短道速滑队,每个在赛场上拼搏的身影和夺金队员的高光时刻,也是属于中国科技的高光时刻。

如你所见,金牌背后是多方面的付出,但统统离不开“专业”二字。

2022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次科技与文化的视觉盛宴

正是注重每个细节的专业,造就了一场场精彩绝伦令人难忘的视觉盛宴。

而作为这一切的助力和见证者,安踏始终相信,有科技助力冬奥,才能不负热爱。

短道速滑历史_历史短道速滑名将_历史短道速滑冠军

上一篇: 齐武成帝高湛:无情诛兄弟杀侄子占皇嫂,皇后却以淫名留史
下一篇: 夜思 | 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短道速滑队!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