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
这本书以前在书店见过,厚厚的几大本,一看就是那种难啃的经典,再一看书名,更是吓人——当时我对罗马帝国只有一点模糊的印象,无非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两句格言。其实现在我对“罗马帝国”又何尝有什么了解呢?搜寻头脑中对于罗马的印象,倒是想起了二战中的那个“柏林-罗马”轴心。墨索里尼大概是想要恢复昔日罗马帝国的荣光,好像“法西斯”的原意就是古罗马的一个权杖(几根木棍,绑上斧头)。可惜,意大利终究不是罗马,二战中除了拖希特勒的后腿,好像没干出什么值得夸耀的事。对了,搞笑的一件事是,意大利连埃塞俄比亚好像都没打过,成了整个欧洲世界的笑柄。后来,墨索里尼侵略希腊,居然又被希腊人打败,得靠德国军队来支援。在北非的事就更加不用说了。这么一个有点搞笑意味的欧洲二流国家原先也曾“阔”过?不过,我们中国近现代的遭遇似乎更惨,没有资格嘲笑意大利,人家毕竟也算一个强国嘛!
这本书的前面有几张插画,其中一张是古罗马广场的复原图,十分壮观、精美。那些希腊式的廊柱、穹顶门、屋顶,还有柱子顶端栩栩如生的人物塑像,都有一股庄严圣洁的气氛,使人生出一种感觉:创造这些的文明一定是一个伟大的文明!白色大理石的材质加深了圣洁庄严的效果,而且比木质建筑更坚固,更能经受时间的磨砺,故现今仍存有罗筑遗迹,而中国古时的许多规模宏大的宫殿都早已成了一堆荒土。想起了余秋雨在《千年一叹》里面对中西建筑的比较。据他说,中国人之所以喜欢用木材做建筑材料,除了石头材料较稀少外,还有文化上的原因。中国人讲究“生生不息”。木质建筑有一股内在的生命气息,不像大理石那么冷冰冰。西方人讲究“永恒”——罗马被叫做“永恒之城”(Eternal City)。西方的基督教岂不是也在追求“永恒”——在天国里面的永恒。或者,也可以理解为“极致”。西方人喜欢研究“极致”的东西,所以科学才会在西方诞生。中国人不追求极端,讲究阴阳平衡,“极高明而道中庸”。两种文明的思维方式各有千秋。西方人的“器物文明”更高明,在近代把中国人打趴下了,但中国人更有韧性,更有绵劲。否则,为何罗马已成了“古”罗马,而中国却一直延绵至今?
…… …… 余下全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