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晶
时光流逝,岁月更迭,上海许多老洋房已消逝无踪,空留下档案上的一个名字;也有许多老洋房风华不减,默默地见证着近代上海的历史变迁。繁华的市区内至今保留着各式花园洋房、公寓2000余幢,名列全市之最。这些老洋房吸取了欧美各国住宅、别墅、官邸建筑的特征和艺术手法,形成了结合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挪威、西班牙等国的传统以及西方现代手法多种类型共溶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一幢幢承载着历史印痕的老洋房,为今人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情画卷。这些老洋房隐匿在浮华后面,安静地看着这个城市的变迁。它们记载了上海曾经最安逸闲适的生活,见证了上海一个世纪的沉浮。因为沧桑,所以成了承载回忆的载体,给今天的人们一个怀旧的空间。宝庆路3号是一座有着90多年历史的老洋房,曾是上海滩“染料大王”周宗良的宅邸,有着“上海第一私人花园”之称。
花园洋房的历史变迁
走入宝庆路3号,我们似乎走进了另一个年代:木质雕花的楼梯扶手,略微蒙尘的彩色玻璃,图案复杂的拼花地板……还有红色的机平瓦,外挑的老虎窗,就连一个不起眼的门把手,无一处不带有岁月沉淀下的优雅。窗户外面是葱茏的梧桐,梧桐外面是喧嚣的街道,仅仅隔开一堵墙,却理所当然地享受了另一种心境。遥想当年定居于此的名人贵胄,应该也曾感受过这份都市中难得的静谧。
宝庆路3号坐落于上海黄金地段中的黄金位置——淮海中路与宝庆路交叉口,是一座外观非常端庄大气的花园洋房。如今,这座花园洋房经整修一新后“变身”为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博物馆与一墙之隔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一街之遥的上海音乐学院连成了一个音乐圈,交响乐从西方走入上海的百余年历程在这里得到展示。
历史上的宝庆路3号有不少传奇故事。1925年由德国人所建,1930年被上海颜料大王周宗良重金购入,入手的时候是两幢,他又陆续建起3幢,形成了如今的规模。5栋别墅总面积1048平米,不算很大。但其使用面积超5000平米。宝庆路3号的地理位置绝佳,恰好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的黄金分割点上。打个比方,如果说霞飞路是老上海的王冠,那么,宝庆路3号就是王冠上的那颗钻石。钻石般的生活当然是与众不同的。只举一个例子,周宗良早在八十多年前,就在他那个超大型的私人花园里,装了个BBQ烤架,在自家后花园里吃烧烤,生活的富足程度可想而知,这个BBQ烤架至今犹存。据说到1940年代,周宗良身家已达到400万美元。
1948年,周宗良移居香港,此地留给了他的女儿、女婿——周韵琴和徐兴业。周韵琴于1957年也去了香港,只剩下徐兴业带着二子一女留守。从1952年入住到1992年逝世,徐兴业在宝庆路3号待了整整四十年。他用这个时间,写出了160万字的《金瓯缺》。这部得过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早已是文艺青年心目中的神作。
徐兴业走后,豪宅由儿子徐元章留守,人称“末代小开”。 说起来,这位徐元章简直是时代的奇葩。初二那年他向父亲提出休学。就这样,在1960年代的喧嚣里,他关起门做小开。他跟哈定、俞云阶学画,跟范继圣学钢琴,去陕西路学英文,窝家里听爵士乐……外面的世界仿佛跟他一点关系没有。真正是,繁华之中的静谧之所。
传奇的是,1971年,他娶了个童话中的传奇女子黄亨义。黄亨义跟言慧珠学过京剧,跟温可铮学过声乐,跟白俄学过芭蕾,还被周小燕选中过。追她的人不胜枚数,但她偏偏看上了徐元章。于是两人过上了神仙眷侣般的生活。1992年,即徐兴业逝世当年,为了女儿,黄亨义远走美国。徐元章呢,继续留守。他把宝庆路3号办成了豪门之后的聚会点。每周日下午3点,盛宣怀的孙女、外孙,钢铁大王的孙女、面粉大王的孙子,以及慕名前来的老外,一起来“开趴体”。此地成了上海老克勒最后的据点,亦是海派文化的余韵。但好景难长久,2002年起,徐元章陷入官司。当年周宗良让徐兴业住宝庆路3号,可没有把所有权也交给他。周逝世前留有遗嘱,分配国内遗产,算下来,宝庆路3号共有13名继承人。这种豪门官司,加上各房之间的恩怨,再加上房屋拍卖过程中的种种疑点,注定是夹缠不清的。后来,宝庆路3号始终大门紧闭,老克勒聚会是没有了,徐元章则于2014年离世。之后消息越来越少,直到如今它作为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重新现身,并向公众开放。
修缮一新后的华丽转身
2006年,因为继承人发生遗产纠纷,上海地产集团在一次拍卖会上购入了宝庆路3号,其后修旧如旧,对建筑整体进行了修缮。据上海地产集团负责人管韬萍介绍:“2006年购入后,这座建筑一直没有启用。2013年我们进行功能定位,最开始就把它定位为公益性建筑,比如把它变成上海消失老建筑的展示场所,也是计划给市民开放的。2016年上半年,纳入交响展示的想法进入集团管理层并最终付诸实施。”
展示的珍贵照片档案等
这是国内第一家以交响音乐为主题的博物馆,由上海地产集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学院联合创建。博物馆面积虽不大,却见证了上海开埠以来,中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交汇,记录了“西乐东渐”在上海踏下的脚步。从此,在毗邻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地带,诞生了一座交响音乐博物馆。拓展了这一音乐聚落的半径,将上海的音乐文化辐射开来。在这里,建筑和花园都保留了历史的肌理,只是在房屋之间增加连廊,让参观更加便捷。参观者在了解上海交响音乐发展史的同时,也能在一砖一石一花一木间,感受上海花园洋房的独特魅力。博物馆外观是一栋非常漂亮的老洋房。老洋房的花园中间,是大草坪,草坪周围,百年香樟树枝繁叶茂,花园深处,花草修剪得精致漂亮。博物馆建成后,由上海地产集团负责场地运营、公共服务、安全管理,上海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学院则负责内容提供、物件征集、展品的更换和修缮。
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占地4773平方米,共有欧式房屋5栋,建筑面积1048平方米。1879年,中国最早的西洋乐队——上海公共乐队在上海诞生;1927年,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上海国立音乐院也诞生在上海;如今,这座城市又有了国内第一家交响音乐博物馆。以珍贵的文献资料和藏品呈现一段西乐东渐的历史,讲述一代代中国音乐家的故事。
展厅实景
展厅一角
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是一个多功能博物馆。在公共教育功能上,音乐博物馆与上交强强联手,开展展览、讲座、演出等多种形式的音乐普及活动,加之上交原有的音乐教育品牌“MAP音乐地图计划”,提供给观众一个近距离接触音乐和历史的机会,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传播古典音乐文化,提高公众对艺术的认知。
讲述中国百年交响音乐史
交响音乐18世纪中叶形成于欧洲。1843年上海开埠后,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西人在经商、传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洋音乐和西方的音乐生活方式,中国交响音乐首先发端于上海。曾有“远东第一乐队”之誉的上海工部局乐队(上交前身),是最早在华传播西洋音乐的专业音乐团体;依托工部局乐队为主要师资的上海国立音乐院(上音前身),则是中国最早的音乐学院——工部局乐队的演出活动和国立音乐院音乐人才的培养,使上海成为早期中国交响音乐发展的中心。跨越三个世纪,迈入140周年的上海交响乐团已然成为上海的“文化名片”,而其发展历程很大程度上是交响音乐在中国发展的缩影。
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基本陈列由三大板块构成:“乐之河”展示了亚洲最早的西洋乐队——上海公共乐队到上海工部局乐队,再到上海交响乐团的发展过程,梳理了上海交响音乐发展的历史文脉;“乐之华”着重介绍了中国指挥家、作曲家以及交响音乐代表作;“乐之传”则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普及交响音乐知识,传播交响音乐文化。
以“西乐东渐”为叙事开篇,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介绍了交响音乐在中国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以及上海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学院在这一过程中的历史贡献。通过上海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学院的档案梳理,同时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博物馆目前已经拥有300余件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的展品,涵盖了手稿、乐谱、乐器、唱片、书籍、信件、节目单等内容。
走进博物馆,映入眼帘的首先就是中国第一架演奏用的斯坦威钢琴;博物馆内还有国内现存最早的交响音乐演出节目单;梅百器指挥工部局乐队录制的《北平胡同》黑胶唱片;萧友梅、黄自作品手稿;黄贻钧指挥柏林爱乐乐团使用的指挥棒;陪伴朱践耳60年创作生涯的钢琴……
博物馆展出的斯坦威钢琴
2017年8月,朱践耳以95岁高龄去世。逝世前,听闻博物馆即将落成,他特别捐赠了陪了他整整60年的钢琴。这架斯特劳斯钢琴购于1958年,400元的售价并不高,却是太太舒群分期付款4个月买下来的。朱践耳生前的创作几乎都是在这架钢琴上完成,女儿学琴也是从这台钢琴起步的。
在收集展集展集展品的过程中,上海交响乐团也有不少意外的收获。2017年8月,上海交响乐团造访瑞士、奥地利、德国,展开为期两周的欧洲巡演,就在蒂罗尔音乐节、易北爱乐音乐厅,乐团接连与两位“家属”重逢,收到他们带来的珍贵历史记忆。72岁的克里斯缇娜·阿德勒带来了一本泛黄的纪念册。她的父亲费迪南德·阿德勒曾是工部局乐队的小提琴首席(1939-1947),这本纪念册收录的正是费迪南德当时演出的节目单、海报,以及沪上报纸刊登的音乐评论。1945年,克里斯缇娜在上海降生,1947年被父亲带回奥地利后,她再也没回过上海。得知上交要来家乡演出,她提前买好门票,辗转联系上了乐团工作人员。双方最终在蒂罗尔音乐节相遇,上交团长周平也用手机将纪念册翻拍存档,整整存了374页。
而在易北爱乐音乐厅,德国老爷爷波尔特意从350公里外的杜塞多夫赶来汉堡,向上交捐赠了一批历史资料。波尔同样出生于上海,他的母亲丽达·佩兹尼曾跟随梅百器学钢琴,并多次以独奏的身份和工部局乐队合乐队合乐队合作。波尔带来的历史资料里,除了母亲演出的节目单、海报,还有母亲当年在上海买的书、游玩过的地图,以及从事化工行业的父亲在上海的生活印记。波尔和太太没有孩子,为防资料将来无人看管,他把它们送给了上交。
这不是静止的博物馆,还承担了公共音乐教育功能。上交团长周平表示,博物馆会继续向社会征集藏品,定期更换和丰富馆藏,博物馆还与上交联手,不定期开展讲座、演出等多种形式的音乐普及活动。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展现了交响音乐从西方走入上海、进一步辐射全国的发展历程,以及上海为中西方文化艺术交流搭建桥梁的历史地位。博物馆依托于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专业基础,通过展览展示、普及活动等,充分发挥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和城市文化品位的功能。
馆藏珍贵老照片
交响乐是一种世界性的音乐文化,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产。如果说17、18世纪的交响乐属于欧洲,19世纪的交响乐属于欧美,那么,在20、21世纪,交响乐也属于中国。中国的交响乐铭刻着中国文化,连接着民族文化的链环,现在犹如一棵正在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这里,人们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不仅是交响音乐在这座城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更是过去一百多年来,东西方文化在这座城市的交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