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给我留言说,他的孩子刚上高一,进了纯文科实验班,历史让他一头雾水,信心全无,现在迷茫的不知道应不应该转科物理。他初中历史很好,但古代史说是好难,全古文的材料读不懂。他希望听听我的意见。
我不敢说自己对这个问题有成熟的想法,而每个孩子又都是不同的,不可能在一个回答里面解决所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最终的选择每个人都要自己来做,即使父母也不能包办代替。如此一来,对这个问题及早的、深入地进行考虑,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我会基于河北省的“3+1+2”模式来讨论。
大多数人在参加高考的时候,实际上还没有想好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以及自己正在参加的考试和将来要做的事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现在新高考把这个难题更清楚的抛给了学生和家长,等高三再考虑已经不可能了,因为高考考什么,高一结束的时候就要做出决定。
有的人说应该选物理,这样将来可以学的专业更多,也就是可以报考的专业覆盖面更广。从客观的角度来说这是没问题的,但其实对于某一个孩子来说就不一定,比如他已经非常笃定地选择了历史或哲学这样的专业做为自己的职业基础,他当然必须选历史。换句话说,我们的思考越长远,越坚定,就意味着高一的这次选择越简单。有的时候我提醒一些家长和老师,高中之前也不要只是把眼光盯在学习成绩上,也是要考虑这些成绩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未来,毕竟我们努力的结果不是分数,而是这个分数可以转换成的那个为孩子的独立生活所做的准备。
还有一种选择的考虑是以成绩最好的学科为标准,历史好就选历史,物理好就选物理,这里面的危机在于所谓的“好”的标准是什么,如果只是初中阶段或高一的分数比较高,那是很靠不住的,分数的高低还要取决于命题的技术和水平以及考试过程中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分数可以参考,但不能作为唯一依据,至少还要考虑在获得一个个比较漂亮的分数的时候是否很容易,拼尽全力才能达到一个分数,也许值得信赖的机会就小多了。
至少在口头上被比较多提到的还有一个选择标准,那就是兴趣,这听起来很有道理,很多成功人士也总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许是吧,根据我的观察,根据我的观察,能够坚持下来的兴趣大概才是最好的老师,否则不但不是最好的,还会很差。年纪越小,兴趣越容易游移,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大家看看小学生们那些五彩缤纷的兴趣班就知道了,无论是钢琴围棋还是舞蹈跆拳道,凭兴趣开始学,兴趣消失就结束或者他骛,例子实在不少。
所以就别报了,都靠不住?当然不是,我只是希望提醒,高考这次考试对很多孩子来说都是第一次极重要的选择,考虑的要更周详一些。而我想强调的,其实是做出选择之后并不是万事大吉,能不能坚持下去,像选择一样重要。就像前面我说到的朋友,学历史遇到困难,要不要转学物理。最终的选择要孩子和家长讨论后再做决定,我担心的是如果转向物理,也遇到这样的问题,还要不要转回来。知难而返是明智,迎难而上是勇气,可以我们生活中缺少了明智或勇气,可以吗?
无论是学哪个学科,都会有遇到各种困难的可能,在放弃或转变之前,我想还是应该经过了认真的权衡、比较,我们遇到的那些困难是否绝无突破的可能。如果争取突破,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或者代价,我们能不能够承受。两害相权取其轻,世间事没有十全十美的,我们必须教会孩子在所有的不美好里面选出能够接受的,然后去维持、去尽力地改变。
比如古代史的难度,如果是来自古文材料的不容易理解,这个困难是随时在变化的,因为高中阶段语文学习中也要接触到很多古文,这样的阅读练习等于在不同学科里都在进行,我们可不能在语文课上学到的阅读古文的方法在历史课上就不会用了。文章就是文章,无论是语文的文本,还是历史的记述,首先都要把文字层面的意思搞清楚,不要因为加了一层学科的面纱就不认识了。而且知道问题所在,便会有解决的策略,解决问题与转换方向相比,对于咱们来说,哪个更可取呢?答案不同,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有价值的答案其实只有一个。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