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
09
一条长达三千公里的
由上海出发
途经香港、汕头、大埔、永定
进入中央苏区核心区
这是唯一一条未被敌人摧毁的交通线
点击标题阅读故事
↓↓↓
玖
生生不息的【红色生命线】
90多年前,为传递重要情报、输送重要物资、转移临时中央机关和党政军重要领导人等,中央开辟了多条秘密交通线,而这条由上海出发,途经香港、汕头、大埔、永定进入中央苏区核心区,长达三千里的红色交通线称之为“中央红色交通线”,是唯一一条未被敌人摧毁的交通线。
在1930年至1934年间安全护送了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等200多名党、政、军骨干,及一批电讯技术人员、文艺工作者安全进入中央苏区,送入苏区药物等民用、军用重要物资有300多吨。交通线运行期间,没有发生一起护送的干部被捕和物资损失的事故。这是党的地下交通保密工作的一个奇迹,也是中共党史上的一个奇迹。
大埔中站辖区处于中央苏区南部前沿,辖区内国民党统治区与苏区相间。为确保信息安全,交通站建立了独特的工作制度:交通联络采取自上而下、由下而上,或只上不下、只下不上的分片、分层的管理办法,交通员只能单线联系。因大埔县北部的多宝坑村临近福建省永定县,这里曾设有秘密交通联络站——多宝坑小站。在这个小站里,曾发生过许多撼动人心的故事。
1931年8月,中央交通员杨现邻到多宝坑交通小站,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虎市村驻军发现。为掩护交通员杨现邻安全转移,邹日祥的母亲江强英在家中开门引敌,饮弹壮烈牺牲,邹日祥的妻子江崔英含泪掩埋好婆婆的遗体,也毅然投身到前线交通工作上。
而邹日祥自己也曾先后三次被捕坐牢,家里遭洗劫一空,但他却严守党的交通机密。出狱后,仍义无反顾战斗在交通战线上,是“中央红色交通线”上坚贞不屈的红色交通员。他们一家为保护交通站安全做出了巨大牺牲。
1931年初冬的一个夜晚,一名进山经商名叫伍豪的商人在交通员肖桂昌、黄华的护送下,开始了去往中央苏区腹地的行程。同时,大埔村民邹日祥夫妇接到了一次特殊的护送任务——护送商人伍豪进入苏区腹地。当夜,邹日祥夫妇在自家的家庭式交通小站接待了伍豪,直至第二天天色昏暗,邹日祥等人护送这个神秘客人翻山越岭到达永定后返回。商人伍豪就是中央重要领导人周恩来,当时正前往苏区腹地瑞金中央局主持工作。
维持红色“血脉”跳动不息的是英勇的联络小站的地下交通员。地下交通员们忠于职守、前仆后继、不惜献身的精神,以对党的绝对忠诚,冲破重重障碍,保障了红色“血脉”顺畅运行。不止邹日祥一家,交通站同地下党、革命群众休戚相关,军民并肩作战,为革命胜利不惜奉献生命,从而铸就了摧不垮打不掉的经典传奇。
10
面对革命工作和骨肉亲情
他们选择了革命第一、家庭第二
把娃不留姓名送给当地老乡抚养
点击标题阅读故事
↓↓↓
拾
罗屏汉张瑾瑜为革命忍痛割爱舍幼子
1933年4月,邓小平调离会昌后,罗屏汉接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随后,他主持召开会(昌)寻(乌)安(远)三县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并作了政治报告。这时,罗屏汉肩负会寻安三县党政军要责。他以闽粤赣交界的喉咙重地——筠门岭为中心据点,向南发展苏维埃区域,在兴宁、平远、龙川一带,机动灵活地指挥粤赣边的游击战争。罗屏汉接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的工作,担子更重了。这时,担任中心县委妇女书记的张瑾瑜又一次怀孕分娩了,生了个白白胖胖的小子。
罗屏汉、张瑾瑜自是非常高兴,他们的爱情结晶在战火中诞生了。高兴之余夫妻俩又格外犯愁:革命形势如此严峻,两个人都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哪有时间和精力去抚养和照顾孩子?
面对革命工作和骨肉亲情,他们陷入了艰难的选择。像中央苏区许多党的干部一样,在革命与家庭之间,他们选择了革命第一、家庭第二。最后,夫妇俩反复商量,决定把小孩不留姓名送给当地老乡抚养。
一想到儿子马上就要送给别人,张瑾瑜一时无法克制自己的情绪,她紧紧抱住儿子泣不成声,泪流满面。
那天,会昌的天阴沉沉的,格外有些凉意。张瑾瑜找来一件衣服,把儿子包好,抱在怀里看了又看,亲了又亲,一种离别的酸楚从心头阵阵涌起。毕竟,这是自己十月怀胎的亲骨肉啊!
一会儿,西江区的妇女主任崔秀莲按照约定到来,身后还带来了两个当地打扮的妇女。崔秀莲看了看痛苦的张瑾瑜,又看了看她怀里抱着的孩子,欲言又止:“瑾瑜,时间不早了,你看这孩子——”
张瑾瑜慈爱地细看了孩子一眼,又在孩子的额头上亲了几下。她含着泪水,把脸背过去,忍着痛苦把孩子递给崔秀莲:“你们把孩子抱走吧。”
“等一下!”崔秀莲刚走出几步,忽然听见张瑾瑜喊了一声。她们连忙停住脚步,只见张瑾瑜匆匆走进房间,拿出夫妻俩平时省吃俭用的七块大洋塞进儿子的包裹里,一直看着崔秀莲把孩子交给那位叫陈满发的妇女抱走……
这个刚出生的婴儿是罗屏汉、张瑾瑜夫妇生育的第二个孩子,自此一别,杳无音信。
早在1931年11月,罗屏汉、张瑾瑜在寻乌留车生育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也是一个白胖胖的小子。因为夫妇俩做革命工作,实在没有时间带孩子,就打算托留车妇救会的秀珍安排到可靠的老百姓家寄养。
秀珍经过反复思量,决定选择寄养在石门坑这个比较安全的山区。她很快找到没有孩子的十妹商量,十妹满口答应了。
为掩人耳目,不让外面的人知道这个孩子是革命的后代,先由秀珍把孩子放石门坑坑尾的木炭窑里,然后十妹再把孩子抱回来抚养,过继到老公彭家名下改姓彭,并请人起了名字叫金水。
【相关链接】:
红色印记(一)丨梅州革命历史小故事之叶剑英、古大存
红色印记(二)丨梅州革命历史小故事之打响八乡山第一仗
红色印记(三)丨梅州革命历史小故事之中央九月来信在这里首次传达...
红色印记(四)丨梅州革命历史小故事之红四军在马图点燃革命火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