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唐斌、郭晓霞 | 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唐斌、郭晓霞 | 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唐斌、郭晓霞 | 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方法,课程思政教学的深入有效开展有助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做好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

摘要:

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方法,课程思政教学的深入有效开展有助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做好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应重点破解课程思政元素“如何挖”“怎么融”等痛点难点问题。首先,可遵循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知识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需求逻辑来挖掘思政元素。其次可通过梳理课程思政元素,将其融入专业知识体系;组建跨专业教师团队,提升课程思政教学实效;优化课程思政设计,促进“思政+社会工作”融合;专业教师与政府、行业专家共进课堂,优化政校社合作机制,以期实现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

引文格式:唐斌,郭晓霞.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社会工作,2024(01):31-36+159.

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应该做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的有机统一,其中,价值塑造是育人工作的第一要务,只有将价值塑造“润物无声”地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全过程,才能真正取得立德树人的实效。但在现实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对学生的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脱节,从而导致学生普遍存在专业服务意识弱、职业认同感低、社会责任担当不够等问题。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实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价值、知识和能力的相互融合。因此,将课程思政元素更有效地融入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以培养出一支素质优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当前十分重要且紧迫的工作。

一、社会工作专业课程

思政教学的价值意蕴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领域直接提供服务的专门人员,充分发挥他们在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个性化、多样化服务方面的专业优势,对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课程思政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方法,其深入有效开展有助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

自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战略部署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2015年以来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多次强调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过程中应大力“发展专业社会工作”(马凤芝,2023)。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20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都鼓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五社联动”的服务框架,并将中国社会工作纳入为我国基层多元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又进一步强调社会工作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支重要专业力量(童敏、周晓彤,2023)。因此,高校应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努力培养出能够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掌握系统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熟悉我国社会政策,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能够针对不同人群及领域开展专业临床社会工作服务,并能承担社会行政管理,具有良好的社会工作职业素养和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二)思政价值导向明晰

作为现代社会制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工作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王思斌,2023),其以理论联系实际并服务于有困难的城乡居民为专业使命。作为人才培养重要路径之一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同样也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与现实关怀,其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秉承“彰显专业特色、服务社会发展”的理念,践行服务民生民政、助力乡村振兴、拓展社会服务领域、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的育人目标,不断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最终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紧密融合,这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与要求高度一致。

(三)思政元素蕴含丰富

教育部社会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包括社会工作导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保障概论、社会福利思想、社会政策等,以上主干课程均蕴涵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以个案工作为例,该课程第1讲“导论”阐释了社会工作服务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增进社会文明和谐;第2讲“个案工作价值与伦理”强调了“平等、尊重、接纳、非评判、案主自决、(为案主)保密、生命第一”等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契合;第3讲“个案工作实务的理论依据”,可引导学生运用社会工作优势视角、充(赋)权或增(赋)能等理论,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反贫困方略中“志(智)先扶”的重要性;第4讲“个案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则可以指导学生分析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协同社会治理等典型案例,了解党和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培养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并激发他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

二、社会工作专业课程

思政教学的痛点难点

要做好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应重点破解课程思政元素“如何挖”“怎么融”等痛点难点问题。

(一)课程思政元素挖掘难

由于部分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缺乏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既不知道课程思政元素要“挖什么”,也不懂得课程思政元素应“怎样挖”,从而导致挖掘出来的课程思政元素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碎片化、肤浅化和形式化等问题。教育部于2020年5月28日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因此,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是胡乱抓取、生搬硬套,也不是简单拼凑,粗放堆积,而应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既要保证不影响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和逻辑关系,又要在遵循专业课程的知识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需求逻辑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理想信念、人文精神、科学价值和道德情怀,以提高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蒲清平、何丽玲,2021)。

(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难

目前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随意性、零散性和机械性等现象。课程思政元素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的“勉强融入”会导致课程思政教学的形式化、表面化,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过多强调课程思政元素又可能会导致“淡忘主业”或“冲淡专业”等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和探索思考如何将课程思政元素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非常重要。课程思政不是要在专业教学中增设一门课,也不是“专业+思政”的简单式拼接,更不能将课程思政片面等同于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增添国家大政方针的“传声筒”功能,而是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的各环节和各方面,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达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最终实现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三、社会工作专业课程

思政教学的实现路径

为有效实施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首先应科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其次应将所挖掘出来的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社会工作专业教学。

(一)课程思政元素的科学挖掘

一是遵循知识逻辑来挖掘思政元素。即深入研究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结合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育人的目标,从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演进脉络、应用场景和前沿研究中,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人文精神、理想信念、科学价值和道德情怀等思政元素。

二是遵循历史逻辑来挖掘思政元素。即结合西方社会福利制度演变、中国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中国慈善事业和专业社会工作的融合发展、中国本土文化与国际经验“连接”等内容,来挖掘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团结奋斗、创造精神、奋斗精神等思政元素。

三是遵循实践逻辑来挖掘思政元素。社会工作是一门“人本—实践”取向的学科,其强调对地方性知识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应用于本土实践。重点挖掘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社会工作在服务民生民政、助力乡村振兴、拓展服务领域、促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第三次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实践成果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争做时代新人。

四是遵循需求逻辑来挖掘思政元素。即立足新时代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特点,综合社会工作职业和行业发展、新时代基层社区治理创新等需要,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不断提高学生的实务能力与水平,让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学用相长。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

一是梳理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专业知识体系。深入挖掘和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知识体系,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产生“润物无声”的思想共鸣,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的,实现“知识”为“价值”服务,在“价值”中凸显“知识”的目标。

二是组建跨专业教师团队,提升课程思政教学实效。为弥补社会工作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短板,可组建由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思想政治专业教师构成的跨专业教师团队,并围绕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课程标准及教案的修订、教学内容的重新编排、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三是优化课程思政设计,促进“思政+社会工作”融合。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重新修订课程标准,梳理思政元素,寻找合适的映射点。在教学目标修订方面,应新增思政目标,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专业认同和职业精神,树立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观。在寻找合适的映射点、梳理思政元素方面,教师团队可对课程进行内容模块的划分和知识点的筛选,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的重点,有针对性地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各个知识点。

四是专业教师与政府、行业专家共进课堂,优化政校社合作机制。改变传统主要以校内教师为主的授课形式,可有计划、分步骤地邀请政府主管部门领导、社会工作行业专家进课堂,分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工作在新时代的发展等方面知识,让学生与最新国家大政方针、社会工作发展前沿亲密接触,做到网络学习、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三者并重,深化他们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理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课程学习兴趣与动力。‍

参考文献:略

-THE END-

《社会工作》创刊于1988年,现为双月刊。立足中国大陆,以全球社会工作为研究视野,关注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主要栏目:专题讨论、学者论坛、理论探索、实务研究、社会调查、社会问题、社会政策分析、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方法、环球视野,以及研究述评等。来稿一律采取双匿名评审,择优用稿。

官方网站:

投稿信箱: socialwork2003@163.com

通讯地址:江西省南昌市赣江南大道1266号2013室《社会工作》编辑部

邮编:330036

电话:0791-86252487

主管主办:江西省民政厅

编辑出版:《社会工作》编辑部

国际刊号:ISSN 1672-4828

国内刊号:CN 36-1263/D

邮发代号:44-96‍

编辑│朱雨欣

编校│傅林忠

审核│邹鹰

上一篇: 【党史课堂】党史百年丨“两个决议”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价值
下一篇: 就业政策是使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