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每一步前行,都有女性奋斗的足迹,走过激荡人心的2021年,三秦大地的姐妹们,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和努力,在各行各业以昂扬之姿和奋斗之态,奉献“她力量”,建功新时代。3月7日,“巾帼心向党 喜迎二十大”陕西省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12周年表彰暨宣讲会举办,大会宣读了2022年陕西省三八红旗手标兵、陕西省三八红旗手(集体)表彰决定,并为获奖个人和集体进行颁奖。
用心用情 做有温度的妇联人
薛柏林,榆林市吴堡县妇女联合会主席。从1994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县妇联工作,她一干就是27年。
在妇联的工作岗位上,她积极开展家风建设“六进”活动和特色家庭创建活动,培树了一批县市“最美家庭”和“三秦最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等,带动全县家庭崇德向善、争做最美。
巾帼扶贫路上的“领路者”
精准扶贫实施初期,面对全县7000多名贫困妇女,她跑镇村、搞调研,创新探索,成立了全县首家“家庭工厂妇女联合会”,通过“组织引领、能人带动、免费培训、整合资源、统一销售”的模式将全县有传统挂面加工手艺的妇女和家庭集结起来抱团发展。
在贫困村高家塄,全村136户基本都加工挂面,收入从5、6万到20多万元不等。年轻人返乡创业,妇女在家就业,使留守儿童、留守妇女有效减少。这种将妇联组织建在扶贫产业链上、使组织优势有效融入到产业优势中的创新做法,为全市妇联组织建设改革提供了鲜活经验。
在扶贫工作中,妇女缺什么,她就补什么。帮助缺资金的妇女争取“巾帼致富扶持工程”款、财政贴息小额贷款,解决其资金短缺的问题。帮助缺技术的妇女进行各类技术培训,不惜代价去省市聘请专家前来指导,增强妇女的自主意识。
几年来,举办各类培训班60多期,受益人数达6000多人次。帮助缺门路的妇女,利用“女能人+贫困妇女”的发展模式,带动她们结对发展;数次协调招聘企业增加女性就业岗位;帮助贫困妇女到玩具、木梳加工企业就业增收,想方设法助力全县贫困妇女稳定脱了贫。
妇女维权路上的“呐喊者”
“每当看见前来哭诉求助的妇女,心里非常难过”。为了避免妇女求助无门,她多方奔走、数次协调,争取领导重视,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吴堡县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建起了婚姻家庭纠纷化解多部门联动机制和县妇女儿童维权中心、妇女儿童维权合议庭、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婚姻家庭辅导室等维权平台,并常年有专业人员坐班接待。
同时,在县、镇、村搭起了“法律宣传、矛盾排查、法律援助、诉前调解”四通道,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使妇女维权无死角。2020年,全县婚姻家庭纠纷案件下降了20%。
“暖心贴心的服务是我们做好妇女工作的基础和保障,要让妇女群众打心坎里暖起来”薛柏林说。她心里时常挂念着弱势群体,经常入户看望慰问困难儿童,近年来,救助慰问贫困家庭、贫困女大学生、留守儿童上千人次。
有一次,为了将刚收到的捐赠衣物及时送到困难妇女儿童手中,她冒雨前行在陡峭的山路上,车子突然因打滑、两个前轮全部腾空,在快要滑落悬崖的瞬间,神奇般地停住了。她和同事小心翼翼地挪下了车,定了定神,又继续前行赶路,直至完成了当天的任务。
正是这一次次暖心的服务使妇女群众与她熟络起来,时常有妇女前来向她“汇报”近况,并带来了自家刚产的小米、绿豆等给她尝鲜,面对非给不走的大妈,她只能自掏腰包变相用“高价”买回来。
妇联改革路上的“先行者”
薛柏林敢于改革破难,在她的积极协调、不懈努力下,吴堡县在全市率先实现了镇、村妇联工作经费和村妇联主席岗位津贴纳入了县财政预算,打破了有史以来村妇联无经费、无待遇的工作格局。
她经常动员鼓励有能力的优秀妇女参政议政,在新一轮村“两委”换届中,村妇联主席100%进入了村“两委”班子,有13%的行政村实现了女书记“一肩挑”。同时,还率先在全县落实了各级妇联常委、执委1+1+3联系制度,建立了执委联系台账,每位执委联系1个基层妇女组织,3名妇女群众,帮助妇女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让妇女群众感受到了“娘家人”的温暖。
她还热衷于公益事业,设立“吴堡县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吸纳巾帼志愿者200多名。成立之初,为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她亲自策划、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她的带动下,队伍逐渐壮大、品牌越做越响。近年来,开展各类志愿服务上百次,打造了“父母课堂”“爱心妈妈”等多个品牌项目,被陕西省妇联评为省级示范巾帼志愿服务团队。
本报记者 柴迎
一心为公 她是职业农民的贴心人
田间地头,有她忙碌的身影;流动课堂,有她送教下乡的足迹……26年时间里,她饱含满腔热情,带着对农人的大爱,扎根农村,大家称呼她是职业农民的“娘家人”。尽职尽责、一心为公,是她留给大家最深刻的印象,她用实际行动默默地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爱心和奉献。她,就是全国优秀基层农广校校长郭晓红。
扎根基层 追求卓越
2013年,凤翔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农村实用人才认定试点县,被陕西省农业厅确定为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郭晓红也从一名普通科技干部提拔为县农机校县农广校校长。
上任后,她带领“两校”一班人积极探索职业农民培育的“凤翔模式”,努力使职业农民培训走向正规化和科学化,有效解决了农村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难题。
在郭晓红的不懈努力下,凤翔职业农民培养工作得到广泛认可。2014年至今,农业部先后9次就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职业农民培育和乡村振兴工作来凤翔开展调研。新疆、贵州、山西、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84批次2500余人先后来凤翔参观考察学习农民培训工作。新华网等30多家媒体60多次对凤翔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和“五位一体”职业农民培育模式进行了报道。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为了使职业农民离校不离训,长期保持技术领先、素质优良,郭晓红积极践行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农民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郭晓红开拓创新在农民培训中应用了多种信息化手段。她先后开通了“凤翔职业农民”微信公众号、“凤翔新型职业农民网”,开发了“凤翔区职业农民在线学习APP”,2021年“凤翔农民手机学校”上线运行,在线学习3.9万人次,学员接收各类实用技术信息782万条。
同时,郭晓红又将美篇、抖音、e信等新的信息化手段应用到职业农民培育中,同时大力推广掌上农广、智农通、云上智农、云种养、快手、抖音等10余个第三方平台,满足了农民群众继续教育的需求,让职业农民的思维常新、技术常新、奋斗志气不减、带动活力不衰,受益群众10多万人。
一心为公 成绩斐然
近年来,郭晓红始终把农民的需求放在首位,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和追求,自觉把个人远大理想与区域经济追赶超越紧密结合。她4次受中央农广校邀请在全国基层农广校长能力提升班上介绍凤翔经验,凤翔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受到国家农业农村部、中央农广校等主管部门和业内同行的高度赞扬和认可。她个人先后获得陕西省“巾帼建功标兵”等各项荣誉29项。
情系农民,根植农村。她用“使命、责任、担当、奉献”的农业精神,不断开创新的业绩,在职业农民培育的道路上勇攀高峰,一批批高素质农民从培训课堂走向田间,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为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乡村人才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王媛瑞
“铁娘子”的农业情
她一边学科技、一边忙种地;她是作为合作社带头人,为社员做好农业生产全方位服务;她是渭南市人大代表,为农民群众代言。她为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作贡献,以实际行动诠释农业兴、家国兴的情怀。
袁丽,陕西省澄城县寺前镇人,高级职业农民, 2022年陕西省“三八”红旗手标兵。她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奋斗中书写最美人生,带领村民干出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回农村,实干兴业
袁丽原本是澄城县生产资料公司的一名职工,1997年下岗,回家乡经销农药化肥谋生,先后命名“兴农服务部”、“兴隆农资经营部”,骑着摩托、开着三轮在周边村庄送货上门,邀请果树权威、带上当地土专家进村讲课,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组织农民外出参观学习,与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2002年冬,在农村科技能人的支持下袁丽组建了“澄城县渭北兴农果业协会”担任会长。2006年,创办兴隆农贸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7月,协会提升成立了陕西高原之星果业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她秉持着“一人富不算富,带动乡亲一起富”的观念,设立服务总部,以村级科技联络员为纽带,建立社员技术档案,开展技术物资配套服务,积极主动向广大农村妇女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经营管理等培训,不失时机地引导社员了解产业发展方向,引导广大社员科技致富。
干农业,帮扶乡亲
袁丽研究政策,一心为民,争取农业项目,经常联系县相关部门,为群众、社员争取农机补贴、贴息贷款、无息贷款,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297户将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送到千家万户。
她将扶贫项目做实,资金用活。贫困户认领小型农业机械,免费使用;先后购置果品选果设备,扩大果库规模,每年带动周边四五百劳动力就业。开展产业技术培训,挖掘并指导种植大户、家庭农场21户规范化运行,近年来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当中,先后流转撂荒土地一千余亩,分别种植小麦、玉米、中药材,帮助村集体建立百亩樱桃示范基地。为做大做强做亮澄城县樱桃品牌,延长产业链,倡导把美味储藏慢慢享用,合作社引进欧李(钙果),示范种植,会同西农专家进行果品深加工科研实验,探索樱桃与钙果深加工。
她牵头成立澄城县合心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组织农机服务队,开展土地托管,与种植大户、村集体建立合作关系,为下一步农村老龄化,解决“谁来种地”,为粮食安全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奠定基础,为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做贡献。
播爱心,回馈社会
2010年4月玉树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拉运物资奔赴灾区做义工;妇联爱心社会妈妈给予孤儿周海洋援助。去年疫情期间为寺前镇辖区赠消毒液一千公斤,同时发动合作社各村站点社员,积极参与喷洒防疫,打药机、无人机消杀,彰显新农人高素质。
2021年河南、洛南、大荔洪涝灾害捐助生活物品及排灌设备7.9万元,近期又往返大荔赵渡配合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产业灾后重建,提供发展短平快产业技术方案。
要想走得快,一个人走;但是要想走得远,得一群人走。“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叫富”。在农业这条路子上,袁丽有说不完的酸甜苦辣,但奋战在农业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不干就别干,要干就干好”的承诺,从未改变。
本报记者 周生来
服务“陕历博”30年 传承华夏文明
“博物馆细节服务水准的高低,决定着观众参观体验的品质。”陕西历史博物馆公共服务部主任张静说,“我从陕西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陕历博’)基层服务岗位做起,一直到开放区域的中层干部,用30年时间践行了‘文明润无声’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引导游客‘文明参观’。”一路走来,张静践行了“坚定文化自信和使命与担当”宗旨,最大范围的向公众推荐“陕历博”珍藏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瑰宝。
爱岗敬业不忘初心
30年来,张静先后在设备管理部、行政办公室、旅游票务部、公众服务部等工作,无论干什么,她都真负责、踏实能干。虽面临多次岗位和角色变换的挑战,她都能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以“做好游客服务”为导向,认认真真履行职责,扎扎实实搞好工作。对待问题,用心应对,对待难点,从不回避,从而使自己的工作多次赢得上级的表彰,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赞许。
2014年春节期间,时任办公室副主任的张静发现来博物馆参观的游客激增,很多是专程开车带孩子来参观的外地游客。她积极协调保卫、宣教、票务等部门,加强游客安全疏导,确保有序、文明参观。在旅游票务部工作期间,她几乎每天都要到馆前区和展厅观察了解游客入馆情况。当看到观众数量可控、参观秩序井然,她才放心地返回办公室。
近年来,“陕历博”南广场及游客流量较大的公共区域,在她积极建议下,利用LED显示屏、宣传栏,播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旅游”公益广告图片及视频,通过文明参观疏导、宣传,营造和谐友善参观氛围。与此同时,张静每年还组织针对全国多家旅行社带队导游专题培训班,培养了多家导游宣传员队伍,维护和营造了较好的文明参观氛围。
乐做女工的贴心人
“陕历博”有400多名,女工会职工职工人数占半数以上。2015年担任女工委主任以来,张静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女职工的呼声,倾听女职工的心声,了解她们在想什么、盼什么、忧什么,有什么需求,用真心、动真情、求实效,为她们办实事、办好事,为她们排忧解难,做她们的贴心姐姐。
7年来,她带领女工委加强女职工自身建设,促进女职工发展,倡导女职工“优雅生活”,开展“我植树,我快乐”、手工钱夹制作、茶艺品鉴、纯手工护手霜创意、多肉植物种植等系列活动,为促进文博事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她关心特困、单亲女教职工家庭生活,实施困难救助。尽管女工工作既繁重又琐碎,但她从无怨言,她总是以为女工姐妹做好事、办实事为己任,总是以做女工姐妹的贴心人为荣。
每每回想起来张静总是感觉愧对家庭和孩子,年迈多病的母亲躺在病榻十年,但她却一天也没有耽误工作,孩子半月板骨折、韧带撕裂、椎间盘突出作为母亲不能时常陪在身边,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张静,就如她的名字,静待花开。
疫情期间冲锋在前
去年冬天西安市由于疫情防控被按下“暂停键”,她在冲锋号吹响的当天,她义无反顾地前往居住地永松路社区报名参加志愿者,在疫情服务期间,作为党员干部的她将平时遵守纪律、不讲条件、冲在一线的工作作风也带到了志愿服务中去。在社区志愿服务期间,她与其他同志同甘共苦、并肩作战,认真做好核酸检测、人员流调、信息统计、物资配送、值守执勤、扶老助弱、摸排敲门等各项工作,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平平淡淡才是真。她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她乐于奉献,敢于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着自己不平凡的业绩,期待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为游客、为社会、为国家再立新功!
本报记者 魏建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