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李白
这是李白进入蜀地时写下的诗句。后人常常视其为一种夸张的描写,但凡是亲眼见识过剑门关的险峻的人都明白,诗仙的描述是一点也不含糊。
剑门关地处西南的四川地区,北有秦巴山脉遮挡、南有横断山脉阻隔,西靠龙门山脉、东接夔门险地。这种四面都被山地包围的地形,正像是李白感叹的一样:而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川西在古代是重要的贸易和军事通道
自古以来,想要进入这个闭塞之地只有两条路线。要么从东面沿长江西上,经白帝城和瞿塘峡抵达重庆。也可以从北面的大散关南下,经过汉中盆地,从剑门关进入四川。当然,如果人员和货物不多,也有一些其他的道路可以进入蜀地。但总的来说,西路和北路承担了四川盆地与外界的绝大部分交流。尤其是过汉中经剑门关的通向成都之路,更是军队和大宗商品的首选渠道。
剑门关是山地与平原之间的最后屏障
如果你沿着这条道路向成都进发,途中经历的最后一道险塞就是剑门关。从这里向南开始的川西平原,再也没有可以作为天险进行防御的有利地形。所以,剑门关是成都及整个盆地底部的最后一道屏障,也被称为西蜀的咽喉。
蜀道至少在先秦时期就已成型
按照《华阳国志》的说法,从秦陇到蜀国道路的开辟,是蜀王身边的五个大力士开拓的。当初铺路的目的,是因为秦王赠与5头可拉出黄金的石牛,本地人需要专门的道路迎接。这样的说法无疑是神话,但也部分道出了蜀道开辟的真实原因:让带来丰厚回报的中原商旅能够抵达巴蜀。
刘邦对于巴蜀的控制力度就非常有限
但自秦朝灭亡蜀国开始,这条道路对于大多数人依旧是崎岖难行。被项羽封为汉王的刘邦,到了汉中就不再前进。因为按照当时的道路条件,进入盆地之后,就很难率领大军穿越崇山峻岭返回关中。
诸葛亮时期的蜀汉建造了最初的剑门关
直到三国时代,为了支持连续不断的北伐事业,诸葛亮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去疏通成都与汉中间的道路。剑门关也是在这个时期引起人们注意。在诸葛亮看来,在汉中到成都的蜀道中,唯有从大剑隘到小剑隘的30里路是连山绝险。于是差遣民夫士兵凿石钻眼,搭建起木制的空中阁道,才勉强能让商旅和军队通行。诸葛亮又下令在只容一人一马通行的狭窄地点修建石头关城,并派兵戍守。这也是剑门险关具备军事防御意义的开始。
剑门关的空中楼阁很难迅速通过
毫无疑问,剑门关的悬崖陡壁能够给防守方提供极大优势。三国末年,在钟会进攻蜀国的战争中,失去汉中根据地的姜维,就凭借剑门关的险阻将曹魏拒之门外。然而剑门关虽有盆地咽喉的大名,却并非是保卫川西平原的最佳地点。
邓艾南下灭蜀就是绕过了剑门关
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到,剑门关是蜀道最后一处险隘。所以,一旦被敌军突破,从江油到成都都是平坦大道,防御基本宣告崩溃。剑门关本身也非不可克服的障碍。如果选择从甘陇出发,从西侧绕过剑门关,再经阴平古道直至江油,就可以让剑门关的防御形同虚设。魏国大将邓艾在灭蜀时走的正是这条路线,而早在他下手之前,四川和陕西两地的商队就频繁使用这条古道往来。可见,单纯据守剑门关是不可能完全阻止敌军对川西平原的渗透。
北宋灭后蜀同样需要绕过剑门关
到了五代时期,后蜀君臣鉴于剑阁的战略意义,将诸军皆部署于剑门关内外。企图凭借剑门关和来犯的北宋远征决一死战。然而,宋将王全斌在摸清剑门关的地理形势后,很快就找到一条小路可以绕到剑门关后方。宋军便以主力正面牵制剑门关守军,另遣分队绕到关隘的南面,从背后攻击蜀军。剑门关被一举攻克,后蜀也宣告灭亡。
诸葛亮时期的频繁攻势 更多带有防御性质
所以,剑门关虽然是蜀地北面防御的重要一环,但完全押宝在这里也是打错了算盘。比较成功的盆地防御体系,是只将剑阁作为多重防御的最后门槛。整个部署重心都放在更北面的汉中,乃至大散关和仙人关一线。因为从大散关到剑门关之间有数百里山地重峦叠嶂,很容易寻觅处险要加以据守。尽管这些关隘四周同样有小道可以绕行,但一处防御失守,还可以撤退到下一处进行重组。不至于一朝城关被被夺取,整个川西立刻沦陷。
没有强大的军队 剑门关也不会有多大作用
更重要的是,随着编户齐民制度在川西平原的不断加强,能为剑门提供合格防御的兵源也日益枯竭。在南北朝与五代时期,就必须要征集山上的氐人或西南夷来驻守。如果需要将防御重心北移到汉中,就必须从甘肃、陇南源源不断的获得更多优秀士兵和将领。
今日的剑门关风景
因此,剑门虽然号称是穷地之险和极路之峻, 但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依然不是地理的优势,而是防御者本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