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索取更多专业考研资料,请上凯程教育网站官网!
一、本系历史简况及所属研究机构简介
(详见本系网站:.cn )
传统优良,历史辉煌北京大学历史学科始于1899年京师大学堂设立之史学堂,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国立史学高等教育机构。历经百余年的风雨坎坷,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长盛不衰。1903年开设中国史学门和万国史学门,民国初年增设历史地理学、考古学、史学理论与方法、专门史等课程体系。新文化运动中在陈独秀主持下,北大史学学科体系改革,与国际接轨,得风气之先。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史学门改称史学系。李大钊、朱希祖、马叙伦、马衡、叶瀚、陈汉章、陈翰笙、陈衡哲、冯承钧、何炳松、傅斯年、陈寅恪、李济、董作宾、孟森、钱穆、陈垣、陈受颐、顾颉刚、范文澜、冯家昇、张星烺、刘崇鋐、毛子水、姚从吾、郑天挺等史学名流先后在此执教。1952年院系调整后,清华、燕京等名校的史学精英汇入北大,翦伯赞、向达、张政烺、邓广铭、齐思和、杨人楩、周一良、侯仁之、王铁崖、邵循正、苏秉琦等名师云集,再创辉煌。
学科齐全,实力强劲 1998年获得首批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历史学系现有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地理学、专门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文献学7个二级学科。拥有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历史学),3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共有2个科研实体(西方古典学中心、世界史研究院),2个藏书共达20万册并有珍本、善本等特藏的专业图书馆。1个史学文献数字化实验室。本系还设有欧洲研究中心、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希腊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所、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台海两岸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外关系史研究所、孙中山思想国际研究中心、当代企业文化研究所、明清史研究中心、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历史人物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全系目前承担国家、教育部、省市自治区和学校各类项目45项。
师资一流,结构合理师资队伍的建设向国内外开放竞争,择优选用一流人才。本系目前正承担教学科研工作的专职教师共有60人,其中教授30人,获得国内外名校博士学位者52人。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已经脱颖而出,进占学术前沿,成为科研与教学的主力军。部分老一辈史学家仍在指导研究生,承担项目,笔耕不辍。新一代史学新秀正在茁壮成长,锐意进取。大多数学科方向都有国内外公认的学术带头人(详见导师介绍)。本系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希教授、阎步克教授、荣新江教授、彭小瑜教授、李剑鸣教授,以及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王晴佳教授(美国新泽西州Rowan大学),兼职教授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金冲及先生、华东师范大学茅海建教授、沈志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王子今教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章百家教授等。
人才培养,质量至上本系一直追求高水准的教学质量,严格控制招生数量。在研究生培养中率先实行了博士论文匿名评审和导师在答辩中回避评议的制度。1999年以来在历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获得4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其中中国古代史3篇、中国近现代史1篇)。在教学网络化、课件多媒体化、资料数字化等方面力争走在前列。主干课程多已制作多媒体课件并挂上网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