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也有一个如何认清国情、正确判断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的问题。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我们讲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第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及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过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提出过一些原则性的设想,认为未来社会大体要经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但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将会经历哪些发展阶段,没有作出进一步的判断。
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列宁。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也要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发展过程。但是,列宁当时主要回答了俄国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具体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发展阶段问题,因而对这一思想未能作出进一步的阐发。
第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曾经比较正确地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问题。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但是,60年代党的指导思想方面“左”的倾向不断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上走了弯路。
第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了新的探索,逐步做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从而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强调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这个论述,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明确了这一问题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的系统阐述,是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既肯定了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强调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十九大变了)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一个科学概念,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它同新民主主义社会因为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而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却在社会性质上存在明显区别。从经济基础方面看,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从而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是否牢牢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虽然处于领导地位,但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因此这个时期社会的阶级关系、主要矛盾和由此决定的根本任务也不同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上层建筑方面看,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否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否得到基本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但它毕竟属于社会主义制度已确立起来了的新社会的范畴。而新民主主义社会则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还没有建立、正在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过渡的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三大曾从逐步发展过程、我国人口结构、工业发展水平、地区发展状况和科学教育文化发展等五个方面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经过十年的认识和实践,党的十五大从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经济运行方式、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人民富裕程度、地区发展状况、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及国际比较等九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做出了新的概括。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而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认识到其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又要认识到其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必然还要经历若干具体的阶段,不同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总的来说,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是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因此,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应有清醒的思想准备。
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显示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第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第三,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只有既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发展阶段,又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才能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具体国情,并据此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但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强调指出重视并解决这些矛盾的目的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进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概括。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主要矛盾有其特定的历史内容。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言,“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需要”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包括生产力水平的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内外的因素,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但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支配和影响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党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沪江网校“双十二”学习趴
课程学完,全额返还
最后返场三天
错过真的等一年
还可参与福利大抽奖
iwatch、拍立得、沪江学币随机送
100%中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