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里尼市政厅是大连城市诞生的标志,是城市文脉形成的起点。
1898年,一纸《旅大租地条约》打破了青泥洼往昔的宁静,一幅田园牧歌式的天然美景被一张叫做达里尼的自由商港和全世界重要贸易中心的城市蓝图所取代。于是,殖民者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一座不同于中国传统城市样态的欧式城市出现在大连湾畔。
尽管她的建成服务于殖民者的别有用心,客观上却也带来了近代欧洲先进的城市规划思想和设计理念。殖民统治早已被历史清算,而市政厅已成为城市历史不可分割的部分,历经120余载,潮起潮落间,刻录下这座滨海城市从小渔村一路走来的道道年轮,见证了大连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沧桑巨变。
大和旅馆(大和旅馆武藏饭店)
市政厅常常被认为是一座城市的脸面,代表城市的形象,体现城市的精神气质,引领城市的发展方向。
建成于1901年11月的达里尼市政厅,位于工程师大街(今团结街,又称俄罗斯风情街)的北端,是大连城市的第一座大型公用建筑,像欧洲城市的市政厅一样,占据市政区的核心位置,背对大连湾,面向主城区,既规避冬季寒冷的北风,更彰显对整个城市的统制。大楼起初是港口和城市建设工程管理局办公场所,1902年5月,达里尼市政府成立,遂为市政厅,是港口和城市建设、运营和管理的中枢。建筑地上两层,因地势西高东低落差,东侧局部地下1层,建筑面积3429.13平方米(图1)。
图1建成于1901年的达里尼市政厅
达里尼市政厅系欧洲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砖混结构,造型端庄,平稳大气,中心突出,左右对称。建筑立面用均匀间隔的条状粗面砌体。建筑顶部为中心立面大、两边转角小的六个高凸的带老虎窗的亭屋顶。整个建筑窗户众多,落地大方,格子窗分布均匀,中央入口门户较小,门斗上方为弓形断裂山墙,其间的山花彰显巴洛克艺术特点。
达里尼市政厅呈扇形在市政广场前展开,这种布局为之后城市圆形广场周围公用建筑的设计提供了借鉴。由于日本和中国一样,城市传统上没有广场,当1910年代大连城市中心向大广场(今中山广场)转移之时,囿于弧形而非方正地形,不知如何设计广场周围建筑的建筑师,自然受到了达里尼市政厅的启迪和引领。
1904年5月26日,日军侵入的前一天,这座大楼被烧毁(图2)。整整闲置一年后,日本“满洲军”大连军政署将其修复并进驻办公,修复材料在大阪成型后整体装船运到大连。1905年5月27日,举行盛大的大楼修复上梁仪式,而恰在此时,传来了日本海军司令东乡平八郎率领的联合舰队在日本海打败远道而来的沙俄波罗的海舰队的消息,这也是日本最终获胜日俄战争的标志。于是,庆祝上梁仪式变成了热闹的战争祝捷大会。
图21904年5月26日,被烧毁的达里尼市政厅
1906年这座大楼为关东州民政署办公所用,1907年,满铁刚进驻大连时改为大和旅馆,1908年大楼中部和东部为满铁大连医院外科病房,西部为满铁地质调查所。1926年,鉴于社会各界对于资源陈列馆的需要,满铁会社以社内各处的调查、资料研究为基础,以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的资源为主,设矿产、农产、水产、畜产等大小30个展室,还设有图书阅览室和放映室,于当年10月开办满蒙物资参考馆。
而此时的满蒙物资参考馆已经是面积大增,主要是扩展了原大楼的西部,增加了“后院”展览楼层,共计1459.87平方米,这样就使整个大楼面积达到了4889平方米。1928年11月,满蒙物资参考馆改称满蒙资源馆。1932年12月,改称满洲资源馆(图3)。
图31930年代的满蒙资源馆
1945年,苏联红军解放大连,此建筑由苏方主导的中国长春铁路公司接管,作为中国地方志博物馆,苏联地质专家叶果洛夫担任馆长。1950年,此建筑被移交给大连市人民政府文教局管理,改为东北资源馆。1959年更名为大连自然博物馆,并由郭沫若题写了馆名(图4)。
图41980年代的大连自然博物馆
达里尼市政厅旧址和大连美术馆居于俄罗斯风情街的两端,前者典雅端庄,后者尽显精致浪漫,一南一北,一眼百年,穿越时光,形成城市历史街区与建筑优美的对景。
1987年,作者大学二年级时,第一次来大连旅游,走进大连自然博物馆,被展出的东北矿产标本深深吸引。
1996年,达里尼市政厅旧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大连自然博物馆迁往星海湾畔后,该建筑一直空置至今。
(选自《大连历史街区与建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