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席酉民,现任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战略管理及政策分析、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管理行为与企业理论等领域的研究。
我们正处于一个不确定的时代,在这个复杂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化和重塑,如何才能顺应时代发展变化趋势成为领跑者?这里,我就人才和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未来社会巨变及人才需求
1未来社会巨变的六大推手
在未来社会的巨变过程中,继续发生推动作用的将有六大推手:
一是极端的长寿。长寿可以给我们制造很多新的产业机会,也会制造很多矛盾和麻烦,如果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就可能对中国老龄化的时代起到引领作用。
二是人工智能的兴起。人工智能会替代很多传统行业,将会涌现一大批新兴产业。关注智能机器的创新,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三是计算世界。由于大数据和超级计算机的兴起,人类对未来活动有了更强的设计感和更科学的发展规划。
四是新媒介生态。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受关注度不断降低,新媒介的出现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些传统媒体开始走向消亡。
五是超级结构组织。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一个人可以同时工作于多个组织领域,组织之间复杂的合作关系将变得更加复杂。
六是全球互联世界。
这六个推手将进一步推动未来共享协作的社会化,也将会创造出更多的新兴产业。
2未来社会的几个特征
一是知识获取不断方便。技术和智能机器人将逐步取代大量职位,职业日益碎片化或短期化,休闲时间增多,生活新需求多样化及高端化。
二是知识融合愈加明显。创新能力、变革管理、国际视野、跨文化领导力等元素日益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要为未来的学生准备这些发展理念和知识技能。
三是未来社会(老龄化+互联网+机器人+全球化)会催生很多新行业。老龄化是未来社会重要特征,互联网是未来社会的典型标志,机器人将会加速全球化进程,这些特征会催生很多新的行业,包括精准化服务、健康和养老,娱乐、新型供应链、新教育等。
3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
未来的世界玩家需要专业造诣,更需要一批专业精英。在未来社会中,具有下列十种技能将变得非常重要:
一是意义构建(Sense-making)。面对每天扑面而来的大量信息,要学会从中读出信息的价值。
二是社交智能(Social intelligence)。未来社会要懂得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学会如何利用社交智能。
三是新颖和适应性思维(Novel and adaptive thinking)。世界每天都在变化,如何培养适应未来时代的想法和思维变得非常重要,死读书的人在未来社会将没有市场。
四是跨文化能力。未来社会必须具备跨文化能力,这样才能找到个人与社会的交集。
五是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通过大数据,机器比人类更了解人类自身。
六是新媒体素养(New-media literacy)。
七是跨学科能力(Transdisciplinarity)。
八是设计思维(Design mindset)。
九是认知负荷管理(Cognitive load management)。通过认知负荷管理,使自己活得更轻松和更有价值。
十是虚拟协作(Virtual collaboration)。只要有价值都可以合作共享,未来的市场将通过资源共享形成一个共同体。
我认为,在未来人口中10%的人将成为专业精英,他们可以给人类制造很多新的发现和新的发明;可能需要20%的人成为行业精英和业内领袖,让这些人引领未来的产业和行业。有了10%的专业精英,20%的行业精英和业内领袖,这个世界,可能发展就很好了。
网络时代需要重新定义大学教育
当今世界已经网络化,产生了很多虚实相融的新鲜事物,几乎所有过去习惯都会受到挑战。这种情况下,一定要重新定义大学教育。
1大学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美国的大学教育一直在全球处于领先位置,很多中国家长宁愿花费巨大代价也要把孩子送到美国去。而最近哈佛大学商学院的Clayton Christensen教授却说,未来15年之内,因为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一半美国大学会面临破产。
新的挑战往往会带来新的机遇,这给了中国以超越的机会。但是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高等教育分为两块:一块是正式教育,另一块是非正式教育。正式教育是核心,即课堂学习。所谓非正式教育就是学生自己学习,参与各种社团活动。非正式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学生自学、参与各种社团活动,进行各种各样的训练,这些过程有时候更重要。我们的高等教育,要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让课堂教育“活起来”,有吸引力。
2教育方式的重塑
从学知识到帮学生健康成长。传统的课堂,老师在上面教,学生在下面记,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教育方式?
因为之前的人们没有什么信息来源,学知识只能到大学去,不像现在拿个手机什么都知道。那个时候,大学用灌输的方式把知识教给学生,经常把学生比喻成海绵,让学生尽可能吸收更多的知识。
现在的大学跟100年前甚至30年前完全不一样了。现在的知识太多,学生知识来源也太多。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应该致力于营造学术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学生是主角。学生每天在这里学习,老师每天在旁边做研究,学生有问题找老师,老师帮助引导学生学习。学校各种各样的实验室、各种各样的平台,都是帮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
3学习方式的重塑
从学知识到学会研究。要想培养当前社会需要的人才,就要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大学应该提倡研究型导向型教育,以此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老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学校要优化资源环境和自身体系,帮学生进行新型的学习和体验。
大学不能只顾上课,而是要在这种氛围中,引导学生树立理想,让学生有学习兴趣,学会学习,学会面对复杂的世界。学生已经是成人,只有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世界,在真实世界走一走,学生才知道怎么样面对世界。所以课堂传授知识只是学习的一小部分,要让学生自动放大能力和潜力,变成在各领域都有一定造诣的人,有知识的宽度、高度和深度。
融合式教育:未来大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从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未来大学,融合教育就是未来大学教育的发展方向。融合这个词的内涵,一个是协同,一个是整合。全世界各地都尝试过跨专业学习,但真正的融合教育还很少。
融合教育,实际上就是把企业和学校链接在一起,把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行业教育、管理教育融合在一起,把学习、实习、在岗创业融合一起,形成学校、企业、行业相结合的一种新模式。那时候的大学既是实验室,又是生产基地,从而实现了价值创造,又通过网络化创造价值、分享价值,真正实现了新的创造。
未来的教育要完成向世界教育的转型,让学生具有行业知识、管理人才和专业技能,形成复合型的精英和创业家。创业家不仅是企业家,也是兴办社会事业的中坚力量。未来,学校与企业、行业需要加快融合,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行业教育、管理教育需要加快融合。
通过这种融合,彻底把大学校门打开,跟社会沟通交融,形成生态系统。未来的人才既需要跨专业和跨行业,还需要横穿行业的很多知识,比如说创新精神、领导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管理能力。比如组织很大的科学研究团队,没有这些能力根本组织不起来,只有这些能力加上跨专业、跨行业的知识背景才能成为国际化融合人才,才可能成为行业精英和业界领袖。
摘编自《群众·大众学堂》2017年第5期,原标题为《未来人才需求和大学教育变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