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1.前工业化阶段
1.1时代背景下的城市新貌
城市出现直至18世纪工业革命前的这一时期,经济的主体还是农业和手工业,商品经济不发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社会生活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较小。至18世纪初,世界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仅为3%左右。这一时期城市的功能主要是军事据点、政治和宗教中心,同时也是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经济功能较少,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不具备地区经济中心的作用。城市通常以政治或宗教建筑占据中心位置。形态上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有坚固的城墙或城壕环绕,这些防御设施的限制,城市规模一般都不大,主要分布在灌溉条件良好的河流两岸或交通便利的沿海地区。即便如此,但历史地来看,这一阶段的城市仍为下一阶段工业化阶段的城市发展扫清封建阻碍、实现其迅猛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城市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关于前工业化阶段城市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李勤[1]对中古西欧城市的考察饶有意义——他认为这一阶段的城市发展对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经济结构方面,城市兴起使西欧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在庄园经济体系外,又出现了城市商品经济体系,纵然这一体系并未占据主导;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西方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从城市中不仅发展起了后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而且使西欧占统治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过渡到以城市为中心的商品货币经济,农奴制亦随之逐渐瓦解。政治结构方面,城市兴起后,西欧除封建主阶级和农奴阶级外,还出现了市民,他们构成反封建的一支重要力量,使城市一出现就成为西欧封建社会内部的对立物;随着城市的发展,国王与市民结盟,西欧一些国家的政体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由分裂割据的领主君主制过渡为等级君主制,16世纪以后又过渡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则在王权的庇护下长大,最终成为埋葬封建制的掘墓人。思想文化方面,市民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不断增长,城市要求有自己的文化教育,市民便冲破基督教会的束缚,在城市创立了世俗学校,还出现了牛津大学等许多大学;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要求彻底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和教会的牢笼,凭借城市这一阵地,从意识形态领域开始,向整个封建制度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掀起了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两大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
2.工业化阶段
2.1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城市迅猛发展
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也促使城市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工业革命终结了手工业生产方式,以工业化生产取而代之,从而推动产业化和地区分工,加速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工业化是城市发展的源动力,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金融业、信托业的兴起;同时,工商业集中的城市,需要相应的支撑系统,文化、教育、交通、通信、医疗等基础设施以及各种服务行业都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一过程吸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增加。城市成为经济中心,对国家和地区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城市结构日趋复杂化,出现明显的功能分区,同时,作为城市必要物质条件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由于工业化进程存在差异,城市分布的地区差异十分明显。
2.2城市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这一阶段的城市含义与当下的认知已十分接近,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城市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城市由此成为人类社会地域生产力最集中的表现形式,工厂的大量出现与集中,使城市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市政、金融、商业和交通等领域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的经济地位,而农村日益处于从属地位。城市是生产要素的集聚中心,是生产、交换和消费中心,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城市通过发挥集散功能,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聚集和扩散各种经济要素。城市通过发挥生产中心功能,为城市的极化和提高供给能力提供坚实的基础。城市通过发挥服务功能,为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要素自由流动提供全面、高效、便捷服务。城市通过发挥创新功能,使各经济领域保持活力和生机,推动地区和国家经济不断向前发展。而这也是工业革命后城市得以迅猛发展的根本原因。
3.后工业化阶段
3.1新时代背景下的现代城市
二战后,大部分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后期,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陆续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城市进入了现代化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技术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相继独立,发展中国家政治地位得以不断提升,经济蓬勃发展。许多发达国家掀起了整修和重建城市的浪潮,城市发展向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延伸。科学技术发生革命性进步,新技术革命促进全球范围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社会产品空前丰富。城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现代城市的发展至少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第一,城市发展进程加速,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第二,大城市规模继续扩张,出现大城市群或大城市带;大城市以其空间优势和集聚效益吸引人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目持续增多,出现了如墨西哥城、圣保罗、纽约、东京、伦敦、上海等超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城市范围不断扩展,大城市同周边中小城市组成城市群或城市带。第三,现代城市功能综合性较强;随着产业集中、规模扩大,城市功能日趋复杂。第四,城市环境空间组织发生新的变化;早期城市规模小,生产区和生活区毗邻,地域分工不明显,随着现代城市规模的扩大,经济活动日益繁盛,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3.2城市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后工业化阶段的现代城市,无论其职能、成分或者形态,都已极大地复杂化、多样化,城市拥有极繁复的内涵。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城市,都是具有相当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的社会活动的空间聚集地。
城市成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阶梯。人类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走入城市,城市也在人类追逐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进步。亚里士多德所强调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在这一阶段真正成为现实。历史在前进,城市内部也在逐步新陈代谢,各行各业逐渐由为宫廷、贵族和富绅服务,转向以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为主,新行业不断增加,行业分工越来越细化,为居民多种多样的生活需求提供了条件,城市生活也因此变得五光十色、丰富多彩。联合国人居组织1996年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指出:“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身体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好生活的地方。”这一阶段之下,城市确实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还是农村建设的引导者。一部世界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经济重心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历史。前工业化时代和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工业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等各种形式从农业无偿获得资产的积累。在后工业化阶段,工业自身积累和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就成为大势所趋。从长远看,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问题的根本解决,只有靠城市化,靠大量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农村发展,主战场在农村,突破口在城市,推动力在城市。城市不仅可以创造城市美好的明天,更可以引领农村走向光明的未来。
4.结语
回顾城市文明的历程可见,城市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存在着两重关系:第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决定了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的城市特征形态就是例证;第二,城市自产生之后,就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深远甚而决定性的影响。
期待你的关注。我是公博,是北京大学管理学学士、法学双学士,获法考证书,现为经济学博士在读。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些观察和思考,欢迎跟我探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