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历史解释类非选择题1.题型设问类型:(1)根据材料,谈谈你对……的理解。(2)根据材料,谈谈你对……的认识。(3)对……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合理解释一般以文字、图片、表格等形式来考查。2.解题模板:是什么(内容/观点/特点)+为什么+影响/怎么做(怎么做一般较少,多考影响)。1.(2022·山东高考·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李超的“新生”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年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 年,杭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五百轴”。●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年12月1日、3日)●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
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晨报》1919年12月22日)●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遗产制。……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年1月1日)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13分)①审题目: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把他理解为解释说明类的题型。②找方法:是什么(内容/观点/特点)+为什么+影响/怎么做③明思路:本题其实有两问,第一小问找原因,(时代背景原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材料中找的具体原因(出于XX动机、能达到XX目的,符合XX需要),第二小问谈认识,题目中牵扯到三人观点,那就要概括人物观点,并阐述其观点。
概括观点就是抓主干,阐述观点要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第一步,结合时代背景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据材料“1919年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五四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展开,近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新旧思想冲突激烈,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迅速传播,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一方面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另一方面三纲五常思想根深蒂固; 据材料“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结合所学得出一直关注女子解放和家庭问题的新文化领袖们出席追悼大会并现场作了演说,对事件有直接推动作用;据材料“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结合所学得出李超追求女性平等权,却受旧家庭、旧制度压迫致死,李超之死唤起了更多的女性参加到反封建婚姻、追求男女平等、反对封建制度的行列中来,对李超这样一位平凡女子的关怀,也体现出五四新文化人对男女平权思想之信奉及对弱势者之真诚关怀。第二步,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
据材料“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他只是不理会”结合所学得出梁漱溟希望通过启发女性的情感来推动女子解放,女子每个人的解放才能真正推动妇女群体的解放;据材料“一、家长族长的专制……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结合所学得出胡适从社会改良的角度探讨“李超们”新生的出路;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是社会底重大问题”结合所学得出无产阶级先锋陈独秀态度最为激进,要求彻底改变社会制度以避免悲剧重演,但没有指明方向。我认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进行彻底的革命是“李超们”获得新生的根本途径,历史已经证明,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担当起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领导责任,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这一历史任务;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在中共的领导下,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