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在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几点的体会和感悟:
德育效果往往取决于德育目标的准确定位、德育活动内容和切入点与学生育德基本需要的吻合程度、德育方式方法受学生的欢迎程度、德育活动时机选取的是否合理恰当。新的德育模式标准的研制、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要注重照顾学生的基本需要和兴趣所在,并结合高中学生年龄特点及德育规律,只有做到德育目标确定内容的选择与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需要最大程度一致,德育方式和德育切入点的选择为学生所喜爱、接受并应用。
因此,学校新的德育模式建构中要努力做到三个一致:
一是德育实践活动的目标要与学生的发展需要相一致。学生的真实需要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德育活动的目标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真实需要,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应克服当前德育实践中形式主义的倾向,使德育活动更有成效。
二是德育活动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一致。
三是德育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一致。
2、新的德育模式建构要以人为本,努力开发以学生为中心新的德育模式。
素质教育以人为本,教育的重点是学习者本身,德育也不例外。当代高中学生生长在一个社会转型、价值多元的时代,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主体意识、平等意识增强,在价值观的选择上已经不再受以往传统的、封闭的一元价值观的左右,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意识,时常在自己的行为中实现一种新的价值追求。他们的一些新的道德观念本身就包含着新的社会生产方式、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的萌芽。调查表明,在情境中的互动,在互动中的道德情感交往,是意志品质成长的重要机制。学校德育需要组织活动,但不止于组织活动。
我们的新的德育模式建构要努力让学生和教师走到一起,在双向互动中产生道德认知,并感受道德、体验道德,并自觉践行道德,学会自主选择行为方式,积极地自我发展品德,发挥德育校本课程中的主体育德功能。
因此,德育的重心要由教师转向学生,由单向灌输转向平等交流,充分认可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和道德分辨能力,主动与学生交流,虚心接受学生意见,与学生平等沟通,共同提高。同时,要引导学生要消除对教师、对家长的依赖思想,真正认识到自己才是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以对本人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主动进行道德认知,自觉磨炼道德意志,积极投身道德实践,以一种积极的情感进行主体育德,实现道德品质的发展。
因此,无论是显性的新的德育模式建构还是隐性的校本课程开发,多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重视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需要,努力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德育模式。
3、在新的德育模式建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哪些显性的(如认识型、活动型)新的德育模式的建构,更要注重隐性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育德于无声处,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因此,我们在大力建构新的德育模式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浓厚的育人环境,使受教育者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和熏陶,在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感染,受到熏陶,受到影响,实施主体育德。如加强教室环境建设。在教室内悬挂名人名言、学校“三风”,也可以悬挂学生的“凡人凡言”和“班风”,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发挥黑板报的作用,在教室里种一盆花草,出一份小报等等,都是有效的教室环境建设,这样的环境建设会逐渐形成一种健康的教室文化,学生的德性就在这样的环境和文化中逐渐成长。再如校园环境建设。结合学校当前的园林式学校的创建,征求学生意见,培养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成为校园环境的设计者和校园环境建设的参与者,在进行校园改造的时候,还可以发动学生对校园进行改造性设计,增加人文景点,制作文化墙,给大楼命名,给小树挂牌等。另外,保持校园整洁也是一种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在保持环境整洁的过程中,既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又可以培养主体性。
同时,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力,实施高层次的教育和管理,从学校核心理念的提炼,到师生行为规范、活动安排的设计,到学校视觉、听觉的全盘考虑。核心理念往往能凝聚学校各方面的力量,成为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师生共同愿景和学生发展的航标,对于学生归属感的养成和集体主义精神具有促进作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