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历史学考研313统考论述题复习、记忆方法

历史学考研313统考论述题复习、记忆方法

历史学考研313统考论述题复习、记忆方法【学长前言:本文总计6563字,分为“理论分析篇”以及“流程步骤篇”两大部分,全文阅读约需20分钟,请耐心参

【学长前言:本文总计6563字,分为“理论分析篇”以及“流程步骤篇”两大部分,全文阅读约需20分钟,请耐心参考。】

理论分析篇

一、对于313统考论述题考察特点的分析

论述类历史答题技巧_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_历史的论题论述答题模式

这段题头摘自统考真题,一共61个字,其中括号外的部分纯粹是在介绍题目数量与分值,对于我们把握考察特点无甚帮助。但是,两个括号内的39个字可谓字字珠玑,信息量巨大。

从第一个括号的内容我们可以得知,统考论述题的作答在组成方面需要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偏重内容方面的“主体内容”、二是偏重形式方面的“组织结构”。

从第二个括号内我们可以知道的是313统考对于“主体内容”、“组织结构”这两个作答部分的具体要求:

“主体内容”部分需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即“准确”、“有史实”、 “有论点”这三个要求,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有史实”、“有论点”这两个,“准确”是对这两个核心要点的进一步补充要求;

“组织结构”部分需要“逻辑清楚,文字流畅”,即“逻辑结构”和“文字表达”两个要求,其中最为核心的是行文的“逻辑结构”(国内对于历史学的社会科学定位使其一般不需要多余的文采)。

在知晓了最基础的作答部分和相应要求后,我们再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二、对于313统考论述题作答部分与具体要求的分析

(一)“主体内容”

相当一部分同学会被真题解析类辅导书或者教育部考试大纲后面附真题的参考答案所误导,对于“主体内容”这个部分把握出错。

我们先随便找两个真题解析类辅导书和教育部考试大纲后附真题参考答案的“主体内容要点”部分给大家看一下:

论述类历史答题技巧_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_历史的论题论述答题模式

【2016年313统考论述题第1题:概述秦朝与隋朝的共同点,论述秦、隋统治的历史作用。(仝晰纲主编某历年真题解析)】

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_历史的论题论述答题模式_论述类历史答题技巧

【2017年313统考论述题第1题:论述4-7世纪中古印度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主要变化。(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年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

1、什么是“主体内容”?

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真题解析辅导书参考答案与官方考试大纲参考答案的一个显著差异:即真题解析辅导书参考答案在“主体内容要点”部分给出了每一个内容所谓的“分值”;而官方考试大纲参考答案并没有在“主体内容要点”部分给出每一个内容的具体“分值”。

例如我们贴出的真题解析辅导书2016年第1题的参考答案,“共同点”给了15分、“历史作用”给了15分。

而考试大纲给出的2017年第1题的参考答案,并未给“政治”、“经济”、“文化”等三个内容以具体赋值。

两者的这种细微差异,实际上是揭示了一个关于313统考论述题“主体内容”部分的惊天大秘密!!!

真题解析辅导书擅自给各部分内容加上分值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误导了很多人。使大家以为“主体内容”部分写成所谓的“参考答案”这样就能拿到30分满分,而实际上,如果将“主体内容”写成这样只能拿到15分!!!

因为,给出的参考答案实际上只是“主体内容”两个核心要求的“有论点”这一个部分。而我们刚刚提到,“主体内容”部分另一个核心要求——“有史实”,则几乎完全没有涉及。

我们以真题解析辅导书2016年第1题答案为例:

论点1:“在继承前代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里程碑式的制度创新”

史实:参考答案缺失史实,实际作答应补充前代什么样的改革成果、什么样的制度创新。

论点2:“兴建大规模工程”

史实:参考答案缺失史实,实际作答应补充什么样的大规模工程。

论点3:“穷兵黩武”

史实:参考答案缺失史实,实际作答应补充穷兵黩武的具体历史依据。

论点4:“政治、经济制度为汉唐所继承”

史实:参考答案缺失史实,实际作答应补充具体汉唐相关制度史实证明之。

论点5:“大规模工程惠及后世”

史实:参考答案缺失史实,实际作答应补充后世相关史实证明之。

论点6:“秦统一文字、隋开创科举制……深远影响”

史实:参考答案缺失史实,实际作答应补充与可以证明深远影响相应史实。

论点7:“经验教训”

史实:参考答案缺失史实,实际作答应补充后世研究、汲取秦隋灭亡教训的具体史实。

官方大纲解析2017年第1题的参考答案也是一样的特点,“主体内容要点”部分只有“论点”,没有“史实”(大家可以参考上面自己体会一下)。

可以发现,真题解析辅导书给出的参考答案在“主体内容”部分缺失了“有史实”这一重要的要求。之所以会缺失,实际上是因为真题解析辅导书是直接照抄或者模仿的官方考试大纲参考答案的。

官方的考试大纲参考答案之所以只给出了“论点”而没有给出“史实”,道理很简单:“论点”是有一个基本共识的、相对普遍认可的结论。而用于证明“论点”的“史实”则是浩如烟海,同一个“论点”可以引用无数“史实”来证明,无法一一穷举在参考答案里面。

因此,考试大纲参考答案十分严谨的没有在内容后面赋上分值,因为命题组知道,即便你在“论点”这一方面全部写对,也无法判断你可以拿多少分,因为还需要考察你用于论证“论点”的“史实”是否合适、准确,而真题解析辅导书给出具体分值的做法纯属画蛇添足。

综上,“主体内容”实际上一定要包含两个方面(千万不能被参考答案带跑偏)。在整理答案、记忆组织机构、考场作答时千万不要只空列论点,而不注重具体“史实”的支撑

2、关于“论点”

“论点”部分在整理、记忆、作答时都比较容易处理,就是一个个论断嘛。正常人应该都能理解什么是论点。

3、关于“史实”

“史实”部分可能有些同学在理解、把握和运用上就有些问题了,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史实”需要“实”到哪种程度,需不需要做到写历史论文那样引用原始材料?这显然是不需要的。

我们在初试作答时列举的用于证明“论点”的史实,一部分是“真史实”。例如,如果要证明刚刚的论点2:“兴建大规模工程”,那我们只要列举出长城、大运河、阿房宫等等“真史实”即可。

但是,如果要证明论点6:“秦统一文字、隋开创科举制……深远影响”,我们则很难在考试时不借助参考文献引用真正的“史实”来证明,因而只能使用“伪史实”来证明。例如,写上“科举制最终结束了贵族政治、实现了中间阶层官吏选拔的机会均等,是推动中国走出中古进入近世的重要因素”。

这段话实际上不是“史实”,而是另一个“论点”。但是,这个“论点”带有一定权威性,化用自“唐宋变革论”。因此,在考研初试这种基础考试中,也可以当作“伪史实”来证明自己的“论点”。

(二)“论述组织”

1、什么是“论述组织”?

开篇我们已经提及,“组织结构”包含“逻辑结构”和“文字表达”两个要求,其中最为核心的是行文的“逻辑结构”。

在各种参考答案里是把“论述组织”单独列在了最后,写上了一句“论述组织(10分)”。这种处理方式可能会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有时还会产生“论述组织”是和“主体内容”脱离的玄学内容这种错觉。

实际上,“论述组织”是融入到整个答案中去的,实际就是行文逻辑,先论述什么、后论述什么、论述的各部分之间的推进与衔接等等,都是“论述组织”的考察内容。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写出一篇层层递进、紧密流畅的文章。

注意是文章!文章!文章!千万不要停留在高中水平,给写成了列举题。这也是参考答案会给人的一种误导,其给出的内容基本是要点列举式的。但是要注意,“参考答案”的完整标题是“参考答案要点”,要点!要点!要点!,这个标题本身已经明确告诉大家了:我给出的只是要点,你们答题千万别像我这样答,这是作死行为!

至于将“主体内容”通过“论述组织”衔接成一篇完整答案的具体示例,请见下文实例。

2、关于“逻辑结构”

不同类型的论述题,结构自然不同。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论述题,也会存在答案组织层面的差异。没有通用的结构,同样的,大家可以参考下文给出的例子自己摸索。

3、关于“文字表达”

这就是完全靠平日的阅读积累了,建议大家在阅读教材时多体会、模仿课本的表达方式。

流程步骤篇

一、教材论述点提取(在教材一轮阅读的同时完成)

复习论述题的第一步,自然是要先找出哪些知识点可能成为313统考论述题的考察对象。

我发现不少同学在看了2020年的统考的真题之后产生了迷之错觉(知乎上甚至还有这样的提问),觉得统考论述题是靠辅导书就能全覆盖的,甚至连教材都不去仔细阅读、整理了。

这种行为只能说过于天真,去年的题目学长在公众号发的真题分析篇已经提及了,是313统考出现14年以来最为简单的一年,3道论述都没什么故意难考生的打算。只要往前几年翻一翻就能发现,统考3道论述至少有1道是辅导书不会有的(有时甚至是2道)。

比如,2019年的1道:中世纪盛期英法王权发展的异同;比如2018年的2道: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中世纪西欧在传承西方古典文化中的作用;论述1850-1860年间英、法、俄之间的争斗及在侵华过程中的勾结;比如2017年的1道:1937-1947的苏日、苏中关系……这些在当年的辅导书中都是没有的,所以,统考的常态是3道论述至少有1道不存在于现成辅导书内的。

因此,313统考的论述题复习,一定要重视根据教材补充可能的论述点。

二、教材论述点完整答案整理(在教材一轮阅读的同时完成)

这一步骤没什么可说的,自己提取的题目自己整理完就是了。

三、论述题答案阅读(在教材一轮阅读完成后、进行名词解释关键词提取时同步完成,每天约1小时、持续约1个月)

有同学来咨询能不能在教材一轮阅读完成后,直接同步开始名词解释和论述题步骤。学长十分不建议这样做,复习的每个阶段完成一个步骤,不建议齐头并进。因为在名词解释阶段和论述题阶段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记忆,而记忆的关键是两个——复现率和理解。多个工作齐头并进会拖慢节奏,不利于复现率的提高,最后反而是效率和质量皆失。

而且,名词解释实际上就是论述题“主体内容”部分的最基础的“史实”,所以复习名词解释实际就是在复习论述题。

不过,学长建议大家在名词解释关键词整理的这1个月,每天花1小时时间,像阅读教材一样,通篇阅读一下论述题答案,为之后的组织结构提取做准备。

四、论述题“组织结构”提取(名词解释关键词提取完成后进行,约1个月时间)

之所以要提取“组织结构”,是为了方便我们记忆。我想应该没有人试图一上手就是拿着论述题辅导书死背吧。

之前在名词解释复习方法篇也已经提到,通篇背诵既不可能(对于普通人来说、不排除天赋异禀者)也无必要。

所以,我们同样要先对论述题的答案进行一个再处理。而在再处理之前,我们要进一步找出,论述题两大部分四个要求中,最最最核心的又是什么。

(一)“主体内容”部分的最最最核心

已知,“主体内容”=“论点”+“史实”。

而通过我们在理论分析篇的讨论可知,“史实”是用来证明“论点”的。因此,只要记住“史实”,一定能推导出“论点”。如果推不出,那就是你“史实”部分错了,或者你根本没有理解二者的关系,那被扣分也不冤。

因此,在“主体内容”部分,需要被纳入到“组织结构”里的主要就是“史实”。

(二)“论述组织”部分的最最最核心

初试论述题的答案从文体来讲,属于一篇议论文。对于议论文来说,“逻辑结构”是其骨架。一个紧密流畅的行文“逻辑结构”可以集中体现自身的素养,并且有利于我们的记忆工作。

而“文字表达”就是比较“玄学”的部分了,取决于平时的阅读和写作经验。

因此,在“论述组织”部分,需要被纳入到“组织结构”里的主要就是“逻辑结构”。

综上,“组织结构”=“逻辑结构”+“史实”

(三)“组织结构”提取实例一则

PS:例子是用的唐代题目,因为2021年基本不可能再考唐的论述了。

试述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1、题目简析

本题设问十分明确,已经指出了要从“原因”、“过程”、“影响”三个方面对安史之乱进行全面论述,因此我们在最顶层的组织上直接分为此三部分即可,但在每一个部分内容组织方式上又略有不同,具体来说“过程”按照叙述的方式组织,“原因”和“影响”按照分析的方式组织。

2、组织结构【301字】

(第一部分)简述过程:玄宗-肃宗-代宗

(第二部分)分析原因:

经济方面:【均田制】瓦解

政治、军事方面:【府兵制】破坏;【节度使】;【采访使】;【李林甫】、【杨国忠】

社会方面:广大人民生活困苦,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民族方面:河北的胡化“天下指河朔若夷狄”;唐廷任用胡人【安禄山】、【哥舒翰】、【仆固怀恩】

(第三部分)分析影响:

经济方面:经济重心南移;财政体系变革【榷盐法】、【两税法】

政治、军事方面:藩镇割据【河朔三镇】;宦官专权【李辅国】、【程元振】、【神策军】、【鱼朝恩】;行政体制变化【道】的行政化

社会方面:户口锐减至十分之一、二

民族方面:边疆少数民族乘机做大【吐蕃】、【回鹘】

3、详细答案(1410字,展开“【】”内名解可突破2000字,作答时取800足矣)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次年于洛阳称帝并攻入长安,玄宗出逃。马嵬驿事变后,玄宗逃亡四川,太子逃亡灵武即位,是为肃宗。肃宗即位后任用郭子仪、李光弼等平叛,历经八年,安禄山、史思明先后死于内讧,安史之乱最终被平定。

安史之乱给处于鼎盛的唐朝以沉重打击,其爆发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

首先,唐前期以【均田制】为基础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朝廷对土地买卖限制的放松又进一步促进了土地关系的市场化。于是,土地兼并盛行,社会分化加剧。随着经济上均田制的解体,唐前期建立在均田制之上的【府兵制】也无法维系,府兵员额严重不足。在中央兵制的变革同时,边疆局势的紧张也促成了边防体制的变化【节度使】、【采访处置使】。这样一来,原本内重外轻的力量格局便被打破,为边地将领的叛乱提供了可能。

其次,唐朝廷此时的腐败也给叛乱制造了口实与机会。【李林甫】、【杨国忠】。

在这样的政治、经济状况下,当时的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较之唐初均田制下的农民已经大大下降,阶级矛盾随之加剧,为叛乱的扩大提供了便利。天宝十四年十一月,杜甫在由长安归家省亲的路上将在长安十年的见闻写成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其中著名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便反应了此时的社会状态。在杜甫写下此诗的同年同月,安史之乱爆发。

最后,唐朝任用少数民族的政策以及此时河朔地区少数民族的渗透也为叛乱起于河朔埋下了隐患。唐朝廷由于自身的少数民族背景,在用人政策方面“夷夏之防”不甚严格,大量外族人身居高位,如【安禄山】、【哥舒翰】、【仆固怀恩】。其中,胡化最为严重的便是后来发生叛乱的河朔地区,由于大量胡人的涌入,“天下指河朔若夷狄”。甚至在安史之乱后,河朔的地区的节度使还为安史父子立庙。称之为“四圣”。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波及整个中原及北方地区,其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

首先,随着安史之乱的结束,战时设立的节度使已遍布中原大地。同时由于用妥协的方式安置安史降将,河朔地区的藩镇割据局面已经不可逆转【河朔三镇】,这种半独立的状况直到五代时期才得到解决。

其次,战时的特殊形势也导致了地方行政体制的改变。到代宗执政时,【观察使】和【节度使】控制的【镇】和【道】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成为了州、县以上的一级常设行政机构,这类更大一级的地方行政建制为此后宋元明清所沿用。

再次,战争使得原本作为唐统治中心的中原、北方地区遭受了严重破坏,人口大规模迁移,从战乱中心前往相对安定的江淮地区。随着人口的迁移,经济重心也进一步南移。而由于人口的迁移以及战争的破坏,唐原有的建立在地方户籍之上的【租庸调】财政体制也无法维系,财政改革迫在眉睫【第五琦】、【刘晏】、【杨炎】。

复次,安史之乱期间肃宗、代宗两朝皇帝的即位均离不开宦官的支持,这也为唐中后期宦官专权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肃宗逃往灵武后,【李辅国】拥立有功,被任命为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事,这是宦官掌禁军、机密之始。代宗即位,亦离不开李辅国、【程元振】的支持。后代宗出逃陕州时,【鱼朝恩】护驾有功,使得宦官集团统辖的【神策军】成为了京师禁军,并在此后的时间内成为了宦官专权的有力保障,直至唐朝灭亡。

最后,国内的叛乱也使得唐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趁机壮大。【吐蕃】在代宗时曾一度攻占长安,并据有陇右。此后还联结南诏,构成边患。【回鹘】也趁机发展壮大,版图最大时疆域东接室韦,西至金山,南跨大漠。

五、论述题“组织结构”翻阅、复述(约10-15天一轮,持续至考前)

即不断翻阅,同时尝试根据“组织结构”复述出相对完整的答案。需要注意的是并不用真的说出来,那样会浪费时间、拖慢进度,心里知道即可。

此外,可以每周做3道左右的论述题,当做小测验。不过切忌无脑刷题,对于历史313统考复习来说,刷题毫无用处。

六、总结

313统考论述题的复习,实际就是一个“完整(整理时)-结构(记忆时)-完整(考试时)”的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专注于最为核心的中介——“(组织)结构”。

希望本篇经验对大家有所帮助,祝考研顺利!

上一篇: 【目录】——社保医保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下一篇: 传奇美丰银行,即将“变身”重庆金融历史博物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