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一 选题缘由
肇始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开启了现代性。一方面,它将批判的矛头对准宗教神学,将人们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重新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它高举“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驱散了封建的愚昧,将理性重新带回人间,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铺设了一条光明大道。自此,在理性、科学、自由等理念的推动下,世界开始了现代化进程。现代化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让人们感受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好处和便利;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持续发展和推进,它所潜藏和积累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日益呈现在世人面前。其中,风险问题就是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
当今世界,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等各种气候异常现象频现,转基因食品、农药残留等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疯牛病、“非典”、非洲猪瘟、新冠肺炎等在全球范围大规模流行,各种环境污染事件层出不穷,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蔓延等,所有这些给人类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它们挑动着人们脆弱的神经,唤醒并强化了人们的风险意识,迫使人们关注日趋严重的风险问题。正如有学者指出,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社会语义和认知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从经济语义向风险语义的转换”周战超:《风险文明:一种新的解释范式》,《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6期。
">[1]。风险问题正走进人们的视野,逐渐成为一个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
人们对风险问题的关注始于20世纪50年代,它最早源于对与环境相关的风险事件的讨论。对风险问题进行关注和研究,西方学者要早于中国。在西方社会,研究风险问题的学者很多,理论派别纷呈,其中以乌尔里希·贝克为代表的风险社会理论最为成熟,也最为大众所熟知和认可。1986年,贝克发表了其代表作《风险社会》一书,首次提出了极富创见性和时代意义的概念——风险社会,用它来描述充满风险的后工业社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该理论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贝克开启风险社会理论研究的序幕之后,随着世界范围内风险景象的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如安东尼·吉登斯、道格拉斯、拉什、卢曼等开始关注和聚焦风险问题和风险社会理论。他们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视角出发,对现代社会的风险问题进行研究,对现代性和全球化的后果进行“诊断”和反思,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成果构成了一个多维的当代风险社会理论体系。在贝克之后众多的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研究的学者当中,吉登斯对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较为突出,他推动了风险社会理论向纵深方向发展。吉登斯先后出版了《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失控的世界》《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自反性现代化》《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现代性的后果》等一系列著作,这些著作或多或少都涉及了风险社会的内容。在这些著作中,吉登斯仍然沿用贝克关于风险的概念和风险社会的提法,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险社会理论。然而,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人们在谈论风险社会理论时,首先提到的是贝克,或者将贝克和吉登斯放在一起。对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成果散见于各种有关风险社会的书籍和论文中,很少有学者专门对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和阐释。因此,本书选取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作为研究主题,力求在这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