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5543字,阅读时间:约14分钟
导读:按照《雍正王朝》中对“九王夺嫡”事件的演绎和剧中主角皇四子胤禛和其重要谋士邬思道的人设设定,皇四子胤禛之所以能够在如此复杂的政局环境中成功的杀出重围,从一个并不起眼、毫无优势的皇子成功升级成为大清王朝的皇帝,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邬思道的数次指点和大局安排。
花钱买命案、太子胤礽首次被废、复立胤礽的太子之位、《百官行述》处理事件,乃至胤禛继承皇位之初的种种必要安排,都有邬思道的身影和意义重大的建议提供。
按照成为雍正皇帝的胤禛继承皇位的当夜赶回府邸想要处决邬思道的剧情演绎来看,邬思道了解并掌握了雍正皇帝夺嫡过程中太多的内情和不便外传的秘密。对于胤禛而言,邬思道绝对称得上是“四爷党”的灵魂人物。
邬思道其人在清朝历史上确实存在,而且也真正替雍正皇帝出过大力,但其并没有在“九王夺嫡”事件中帮助过皇四子胤禛,只是在雍正皇帝登基后,帮助雍正皇帝打开了铲除隆科多朋党势力的缺口,而后让其真正的主子田文镜深得雍正皇帝宠信,邬思道也才开始声名远播。
按照清末民初的笔记小说《春冰室野乘》描述:
田(田文镜)、邬(邬思道)二人以事龃龉,邬愤而辞去。自此文镜奏事,辄不当上意,数被谴责。
雍正皇帝也曾经在田文镜的奏折中,提及邬思道:
“朕安好,邬先生安否?”
由此可见,邬思道虽然是田文镜府中幕僚,但其以谋略见长的名声在当时颇为响亮,对于田文镜的辅助也很有成效,在雍正皇帝心中也占据了一定地位。
《雍正王朝》对于邬思道遇见皇四子胤禛之前的境遇设定颇为准确,但对雍正皇帝在“九王夺嫡”事件中的辅助则借鉴了历史上雍正皇帝彼时真正的谋士——戴铎。
就邬思道在剧中的表现,和皇四子胤禛依据邬思道的指点,稳扎稳打,以获得康熙皇帝圣心为夺嫡工作重点,并成功杀出重围,登基称帝的剧情演绎来看,邬思道乃系皇四子胤禛能够获得康熙皇帝认可,成功登上皇位的关键所在。
那么,如果没有邬思道的辅助,皇四子胤禛能够登上皇位的概率又有多大?要知道,历史上的皇四子胤禛对于戴铎向其提出的“暗度陈仓、巧中取胜”的夺嫡策略予以了“语言虽则金石,与我分中无用。我若有此心,断不如此行履也。”的评价。
虽然历史上的皇四子胤禛表面上掩藏自己的夺嫡之心,但其实际就是利用了戴铎的夺嫡策略,可是在具体实践中,并没有谋士的具体指点和安排。
本文就依据《雍正王朝》的具体情节演绎,来分析下如果没有邬思道,皇四子胤禛还能不能顺利获得康熙皇帝的认可,登上皇位?或者,邬思道对于皇四子胤禛的指点和夺嫡工作谋划都是正确的吗?
我们以“花钱买命案”、《百官行述》处理事件为例作出说明:
01 “花钱买命案”中的“言不听、计不从”
“花钱买命案”出现以后,按照上书房三位大臣佟国维、马齐、张廷玉的分析,案件的背后肯定有着超越“宰相”管辖的人物所在,如果按照正常程序,进行三司会审已经无法完成对案件的公平、公正审理,所以康熙皇帝需要一位皇子自动请缨审理此案。
按照邬思道的分析,此案的特殊性在于三点:
1、此案和太子胤礽有着直接关系,如果将此案审理清楚,则一定会将胤礽的罪行查出,胤礽的太子之位很可能就会因此被废黜。也就是说,如果哪位皇子主动请缨,势必会承担扳倒太子胤礽的“大过”,肯定会被康熙皇帝和众多朝臣所不容,会在很长时间乃至永久性的成为众矢之的,并最终导致皇位的错失。
2、康熙皇帝对于此案背后牵扯的关键人物,心知肚明,分管刑部的太子胤礽肯定脱不了干系,甚至和此案有着直接关系。康熙皇帝之所以希望有皇子能够主动站出来审理此案,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看清“太子党”的组成情况,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进一步考察皇子在面对关系太子案件时的具体表现和态度。
3、皇子在具体审理案件的时候,会有何种表现,会不会因为想要扳倒太子取而代之,而刻意使用阴谋卑劣手段。考察皇子在面对“公和私”的问题上会不会用大局观念、全局意识。也就是说,如果这件事处理不好,负责审理案件的皇子很可能会彻底失去康熙皇帝的圣心,甚至会获罪乃至与皇位永远无缘。
所以,利弊权衡以后,邬思道建议皇四子胤禛放弃这次很可能立功,但更可能获罪的差事。
但是,皇四子胤禛并没有听邬思道的,而是和皇八子胤禩一同向康熙皇帝提出奏请:
“堂堂国家最高司法衙门,竟然出了如此骇人听闻的冤案,以国家之大,各省府州县的冤案更不知还有多少!儿臣愿接下这个差事,清理冤狱。请皇阿玛俯准!”
而且,按照康熙皇帝的最初打算,胤禛已经是他的第一人选。闻听胤禛的举动,邬思道便收拾东西,想要离开:
“言不听、计不从,不去而何?”
然后胤禛并没有在意,只是让邬思道等待自己的进一步行为,再做打算。
是夜,胤禛便人为的给自己弄了一场风寒,按照康熙皇帝闻听此病的语气来看,这个风寒症在当时应该很严重。患病的胤禛成功的避开了此案的审理差事。而后就是邬思道会心一笑,这笑有两个意思:
1、他对胤禛的做法非常满意
邬思道给予皇四子胤禛的建议只是让他不参与此案件的审理,但其并没有考虑到康熙皇帝如果主动要求,胤禛该如何推辞。如果推辞的话,会有何种后果!很明显,胤禛考虑的更为周密,他不但主动请缨以在康熙皇帝心中树立一个“公正严明、为国效力、心怀坦荡”的正面形象,还以病重为由巧妙的避开了康熙皇帝的指派和审理此案的差事,此一举三得的举措让邬思道真心佩服。
2、他看见了胤禛为了争夺皇位,可以付出所有的决心和毅力
邬思道之所以真心辅佐皇四子胤禛,就是因为他看到了胤禛“一心为国、真心为民”的“王道”形象,但对于其心不忍、情太重的短板依然怀有质疑甚至有着忧虑,更重要的是他从未真正看到胤禛真心夺嫡的毅然决心。胤禛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惜人为染上伤寒重症让邬思道看清了胤禛的心思和夺嫡决心,这让邬思道很欣慰。
就整个过程而言,邬思道给于胤禛的只是一个大局的态度,一个态度明确的决定,而并没有就具体操作给予详细的指点,甚至还有考虑不周、顾虑不全的缺失存在。和历史上的戴铎一样,邬思道只给予了策略和战术上的宏观指点,但具体操作和细节处理才是胤禛真正取得康熙皇帝圣心和认可的根本所在。
而且,邬思道让皇四子胤禛远离此案、放弃审理此案的建议真的正确吗?
李德全在向康熙皇帝汇报胤禛患病的时候,康熙皇帝明显的表现出了质疑的语气,但并没有明言:
“去去,传旨太医院,让凌国康去给四阿哥治病,要尽快治好!”
这说明康熙皇帝从开始就已经认定了皇四子胤禛为审理此案最合适的人,为什么?
1、从胤禛江南办差、追比国库欠款的具体表现来看,皇四子胤禛公平廉明、处事明达,一心为国,确实为审理此案的不二人选。
2、皇四子胤禛当时还属于“太子爷”成员,但其是否有争夺皇位的想法,康熙皇帝并不确定,让其审理此案就能进一步探明胤禛的真实想法。
3、太子胤礽接连犯错,其太子之位在康熙皇帝早已经名存实亡,康熙皇帝必须提前做好更换太子的准备,而数次差事都有杰出表现的皇四子胤禛无疑是康熙皇帝倾心的人选。让胤禛负责审理此案就是康熙皇帝对其更深一步的考察打算。
那么,康熙皇帝知道胤禛是人为患病吗?
知道!而且很失望却也很心疼!
为胤禛看病的凌国康向康熙皇帝汇报说:
“四阿哥得的是伤寒!”
康熙皇帝明显很是惊愕:
“伤寒呐!要紧吗?”
凌国康回答道:
“回皇上,好好将息,不会有事!但最起码要卧床一个月!”
听到回答以后的康熙皇帝神情立马落寞了很多,因为他知道伤寒的严重性,也听到了那句“卧床一个月”。
在如此关键的时候,胤禛突然患病肯定事有蹊跷,从康熙皇帝的举动和言行来看,他肯定知道胤禛的伤寒就是人为造成,就是为了避开审理此案故意患上的!
康熙皇帝的失望在于:胤禛用患病避开差事的举动让康熙皇帝对胤禛“一心为国”的印象大打折扣,而且几乎认定了胤禛仍然为“太子党”成员。康熙皇帝想要进一步考察胤禛的打算落了空,对这个抱有很大希望的皇子表现并不满意。
康熙皇帝的心疼在于:为了躲避“扳倒太子”成为众矢之的,胤禛竟然能够不惜人为患上很可能要了自己性命的伤寒,皇子夺嫡的惨烈,可见一斑。面对此种境地的夺嫡之争,康熙皇帝毕竟是一个上了年岁的父亲,和自己有着直接关系的夺嫡之争都将皇子们逼到了性命攸关的境地,康熙皇帝确实心疼了!
也就是说,胤禛在邬思道指点下的具体操作,在康熙皇帝这里,弊大于利!如果按照胤禛的脾气秉性,他肯定会像主动请缨担任“江南募捐”差事那样而不惜再次成为“孤臣”,而康熙皇帝对于胤禛的传位倾心正是源于这种“孤臣精神”。邬思道来到胤禛身边以后,胤禛更倾向于权谋手段的使用,而逐渐丧失了以往的“一心为国”、“真心为民”、“孤臣精神”等真干务实的正面夺嫡路线。这对于康熙皇帝而言,无疑是起到负面影响的!
02 《百官行述》处理事件中的“自作多情”
按照邬思道的建议,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将年羹尧不惜“血洗江夏镇”换来的《百官行述》,当着众多皇子和上书房留守大臣马齐的面,付诸火炬。
至于为什么要烧掉《百官行述》,我们已经在另外一篇解析马齐的文章中详细论述,那么邬思道凭什么认为康熙皇帝不会追究胤禛私自处理《百官行述》,事前不禀明、事后不汇报的行为呢?
1、《百官行述》的主犯任伯安已经在“血洗江夏镇”的行动中被年羹尧一刀抹了,死无对证,即使他想查也只能通过年羹尧,而年羹尧又被胤禛提前知会,所以胤禛获罪的几率很小。
2、胤禛在火烧《百官行述》的时候,叫上了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和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还有上书房大臣马齐等,也就是说除了一个被永远圈禁的皇长子胤褆,康熙皇帝能够传承皇位的皇子悉数到场。如果康熙皇帝将此事彻查下去,那么在场的皇子们一个都逃不了干系,皇位传承怎么办?而且马齐作为上书房留守大臣,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康熙皇帝,如果马齐获罪,那么康熙皇帝的脸面何在?
3、就胤禛处理《百官行述》的目的来看,他的初衷也是为了朝廷、为了大清政局考虑,更为了康熙皇帝的皇权稳固考虑。如果《百官行述》落到居心叵测的皇子手中,那么一场大规模的朋党活动势必对于清王朝,对康熙皇帝的皇位传承甚至康熙皇帝的皇权统治造成巨大威胁。
所以,邬思道才会建议胤禛将《百官行述》果断处理!
但果真没有处理处理胤禛的康熙皇帝,真的如邬思道分析的那样,会对胤禛另眼相看、更为器重吗?
得知胤禛火烧《百官行述》一事后,康熙皇帝大怒,躺倒在床:
“腐败、腐败,这怎么得了,怎么得了啊!三百多个官的把柄,让人家给攥住了!这么大的事,胤禛就一把火烧了!事先不请奏,事后不上报,太子、胤禩,这么多皇子谁也不吱声?”
康熙皇帝如此愤怒之言是当着自己的心腹大臣张廷玉说的,这说明这几句话乃系康熙皇帝的真实想法,没有隐藏内在含义的意思,那么康熙皇帝到底什么意思?
1、作为大清王朝的皇帝,康熙皇帝更希望得到《百官行述》,这对于康熙皇帝维护晚期政局,尤其是皇子结党严重的当口,《百官行述》对于康熙皇帝而言,意义非凡。相对于《百官行述》让康熙皇帝的愤怒,胤禛私自处理《百官行述》的举动更让康熙皇帝生气。
2、《百官行述》毕竟是一件关系朝局动荡的大事,胤禛的私自处理,让康熙皇帝感觉到了其对于皇帝权威的威胁,而且在场的众位皇子都没有上报自己,这对于康熙皇帝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3、康熙皇帝或许知道胤禛为了朝局、为了大局着想的初衷,但康熙皇帝并不喜欢这种自作主张的聪明和权谋,毫无疑问,他还是更倾向于胤禛成为“孤臣”,而不是用这种手段获得圣心。
所以,邬思道关于《百官行述》给予胤禛的建议并不是失算,而是没能猜透康熙皇帝的内心。而且,邬思道的失误还不止于此。
对于皇十三子胤祥,康熙皇帝能够圈禁其十年之久,就是为了担心胤祥会在惹麻烦以后,牵连胤禛,从而被迫失去皇位。那么,邬思道就没有看出这一点吗?他就没有想办法将胤祥暂时剥离“四爷党”的具体举措吗?
有!就在《百官行述》事件中!而且,邬思道知道就胤禛和胤祥的亲近关系来看,胤禛肯定不会主动将胤祥送进禁所。所以,邬思道对于胤祥的设计是自己暗自进行,并未明言的“自作多情”!
胤禛命令年羹尧夺回《百官行述》,然后一把火烧掉《百官行述》的一系列行为,在康熙皇帝二次废黜胤礽的太子之位后,胤祥也因为在江夏镇的具体表现而被圈禁,这正是邬思道的暗中安排。
年羹尧乃系带兵之人,而无钱则无兵,无钱则无权威,而且就年羹尧的野心勃勃和升迁渴求来看,他势必会将江夏镇的财宝抢掠一空,而抢夺财宝的前提就是血洗江夏镇。血洗江夏镇这等大事,康熙皇帝势必会有所表现,胤禛是康熙皇帝心有所属的皇储人选,康熙皇帝不会动;胤祥是此事的自己命令人,于情于理,于康熙皇帝的心中打算,他都会拿胤祥开刀。
所以,从私放任季安、刘八女到血洗江夏镇,再到《百官行述》被胤禛私自处理,就是邬思道用来将胤祥暂时剥离“四爷党”的统筹安排、全局打算。
不可否认,胤祥被圈禁十年,对其的脾气秉性有了很大改善,让其真正成熟,成长为雍正皇帝的左膀右臂;而且,这十年中,胤禛没有受到胤祥的任何影响,得以平稳度过。但是,自从胤祥被圈禁后,胤禛的所有举动虽然也有邬思道的步步指点,可却都被康熙皇帝的帝王心术所淹没。
如果没有康熙皇帝对年羹尧的数次提拔、用心安排,胤禵的西北大军就不会被有效牵制,胤禛即使登基称帝也不会坐的安稳;
如果没有康熙皇帝对隆科多的双重打算,重点拉拢,胤禛即使继承皇位,也会被胤禩等人立马推翻;
也就是说,胤祥被圈禁后,邬思道的具体手段和计谋没有了具体执行人,也就没有多大的效用,康熙皇帝才是在背后安排谋划一切,真正扶着胤禛走向皇帝之位的“谋士”。
所以,如果胤祥还在,邬思道的权谋手段有用武之地,有具体的执行者,或许胤禛能在其指点之下,成功登基;但没有了胤祥,邬思道对于胤禛的谋算毫无用武之地,几乎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
所以,即使没有邬思道,皇四子胤禛登基称帝也会在康熙皇帝的步步谋算、处处安排之下,按部就班的进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