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相契合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相契合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我们认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一、“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追求目标

“富强”,即民富国强。中国在追求富强的道路上,历经种种艰辛。鸦片战争以来,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社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一步一步沦为西方列强争相宰割的对象。19世纪中后期,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率先进行了“自强求富”的尝试,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1894年,甲午战争彻底击碎了国人的富强美梦,实践证明: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其后,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以孙中山、蔡元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进行了挽救民族危亡、追求富强的探索,终因其软弱性和不彻底性而归于失败。

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领导全国人民历经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从而在探索富强的道路上有了更多的尝试。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我国比现在大为发展,大为富、大为强。”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还把共同富裕上升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层面。在新的历史时期,胡锦涛进一步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不断出台惠民、富民的政策,人民群众越来越富裕,国家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大。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使国民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2010年总量跃至世界第二、出口总额世界第一,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2008年开始,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实体经济遭到重创,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呈现严重的衰退迹象。与资本主义体系在危机面前的窘迫境况不同,社会主义中国在金融危机面前表现出从容的应对态度和强大的应对能力。我们党和政府把保增长、调结构、促民生作为中心任务,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4万亿元的一揽子振兴计划,立足扩大内需,立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立足改善民生,在外贸出口大幅萎缩的情况下,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不仅保证了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也对世界经济逐步摆脱危机做出了重要贡献。联合国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50%,成为世界经济触底反弹的新引擎。

把富强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倡导科学发展,把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和衡量标准。当前,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最重要的有这么三条: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第二,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这些情况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上一篇: 《社会学想象力》读后感
下一篇: 高一历史课本已经改了,明年初中历史教材呢?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