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硕博社保的不请自来。看到很多兄弟姐妹的回答,感觉又回到了研读教材、实地调研的时光。
这个专业在本科阶段确实是学了很多东西,而正如@悦亮所说,“本专业学的东西很多,内容广而不深,这可以说是一个缺点,因为学的东西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如果直接去和金融、HR等专业去企业竞争,可能需要你提前规划好职业路径,然后及早开始学自己想学的看家本领——金融也好HR也好,都有现成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方法论,特别是金融。相信我,毕业时HR不止看专业的,尽管专业有可能在企业招聘成为门槛,但一些证书可以让你跳过这个门槛。
这里着重讲讲以考研为跳板(无论是换学校还是换城市),在研究生阶段的职业优化策略吧。
首先修正一下部分答主对本科劳保考研进入硕士阶段时的专业分类。没记错的话,到硕士阶段,原本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分为劳动经济和社会保障的。谁要是知道哪个牛逼学校开了劳动经济本科,请务必告诉我。(这段划掉,人大浙大等本科已经可以选劳动经济了)
考研时如果走劳经,数学特别是统计方面,经济学最低程度最好也了解个大概,要有一定底子。就业不太清楚,具体请研究生劳经的出来分享。
如果走社保,大致上有三个方向,公共政策、薪酬福利和基金管理。就业时,最对口的应该是公务员了吧。另外企业的人力(薪酬福利专精)和金融大类(社保基金管理专精)都可以去。
留学的时候,估计你会去找社会政策之类的方向,不少国家并不把社保作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专业,而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正因为它不是一门像法学、会计、金融这样有着单一或相对统一方法论的学科,恰恰给了大家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从上面的就业、专精就可以看出来。研究生两到三年时间,实际上给了你一个重新定位的机会。以就业为例,既可以以计量方法论为主,走劳经或社保基金专精路线;也可以偏向企业人力的方法论,以薪酬福利专员开启你人力资源专员职业道路(因为基本上你还是要涉及人力其他几个模块的)
这是个比较新的领域和专业,无论是学者学生政府还是业界,要么对我们不甚了解,要么可能专家学者们都有一些难以达成共识的地方,还需各位同袍在业界、政界和学界继续努力,扩大我们的影响,打响我们的口碑,树立我们的专业精神。
-------研究生同学们或准备考研的同学以及专业人士、学者请继续往下看---------
前面说了一些实际回答,下面想聊聊自己的思考。
一种概念区别于另一种概念的关键因素,可称之为性质(nature)。对个人也好,对相对弱势群体也好,对政府和用人单位也好,社会保障作为一个专业有没有用(功能或者效用),离不开对这个问题的理性思考。
如果作为一门专业的社会保障是一个可以被其他概念取代(完全重叠,而不是吸收)的概念,就意味着我们能想到的所有关于社会保障的性质,都能被另一个专业所具备的所有性质所完全覆盖。
可能有点抽象,我以爱情的构成要素为例演绎一下:
有一个理论认为,完整意义上的爱情区别于其他亲密关系(intimate relationship)之处在于它同时具备亲密性(intimacy)、激情(passion)和承诺(commitment)三大要素,缺了任何一个上述任何一个因素都不成其为爱情。
这里用大白话稍微解释一下三个要素:无话不说坦诚相见,在一起不会感觉尴尬之类的,其实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啦(亲密性);有强烈而共同的渴望做成某件另彼此感到愉快的事情——在年轻的时候往往表现为PPP(激情);彼此都有能力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尽管有时会违背自己的本意——这里更强调能力而不是意愿(承诺)。声明,以上只是我个人的大白话阐述,并非作者本人的原话。
那么,如果缺少一个要素或两个要素时,本质上这段关系并不是完整的爱情,例如:
只具备亲密性:(一般意义上的)异性朋友,或过年期间作为同性恋临时被你拉去假扮男女朋友应付父母亲逼婚的异性朋友。此时,你确实足够信任ta(其中一方都向另一方出柜了都),但对于能否一起PPP以及能否成为老朋友则存疑。
只具备激情:一夜情,或偶发性炮友。这种情况下,进入贤者时间的另一方可能会觉得尴尬,赶紧要走;能否成为长期关系也存疑。
只具备承诺:相知甚久的老朋友——或许已经没有什么共同话题,有些话也不能说了,作为异性的吸引力什么的也可能随时间流逝而不再重要;或纯粹基于“革命友谊”的夫妻关系——出现在战争年代比较常见——可能并不觉得对方有吸引力,也不一定能够无话不说。
不具备亲密性:可以随叫随到的长期炮友。区别于只具备激情的亲密关系,这时多了一份长期维持关系的能力,并愿意在一定情况下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兴趣,以维持这种关系。
不具备激情:亲密的父母亲(堂\表)兄弟姐妹等亲人。因为现代社会的人伦标准等各种原因,不会去做不应该做的事情(说德国骨科梗的请自己去面壁)。可以无话不说,也具备能力去维持这段关系。
不具备承诺:刚刚进入热恋期还没考虑未来的男女朋友。这种情况也许是最常见的接近完整爱情的一种亲密关系。
从上面的演绎可以看到,如果缺乏一种因素或者两种因素,都有现成的概念(亲人、炮友、异性朋友、热恋情侣)可以覆盖之,换言之,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爱情——两个正在执行任务的情报人员长期假扮夫妻,而其中一个是同性恋,可作为一种不常见的例子;长期炮友如果不具备亲密性,即使奉子成婚也需要通过时间考验方可知道能否成为彼此的真爱,是另一个也不怎么常见的例子;但即使是热恋中的情侣,也未必有人敢百分之百地肯定彼此就是一生所爱,而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
这就是为什么思考社会保障性质(或核心构成要素),对回答社会保障专业到底有没有用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还是类比爱情,如果有人说没有激情的夫妻也是爱情,我们完全可以用另一个概念(亲人)来取代之;如果有人说没有亲密性的夫妻也是爱情,我们完全可以用长期炮友来取代之;如果我们说没有承诺的夫妻也是爱情,我们还可以用热恋中的情侣来取代之。
那么,如果能找到作为专业社会保障的核心构成要素,那么当有人说你就是收收低保的居委会工作成员时,甚至写一篇“社会保障(专业)无用论”时,你就能够把对方尚未提及的构成要素拎出来,以此为基础发挥一下,轻轻松松就能系统而科学地反驳之——一篇不错的稿子基本就出来了。
当然,不是让你真的跟对方吵起来,而是知道对方论点的问题所在。具体怎么跟对方沟通,是另一门学问。
那么,如果类比完整爱情要素论的话,社会保障专业或者社会保障概念的话,又应当具备哪些核心要素,才能称其为一个独立概念呢?
在此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与诸位共同探讨:社会保障的性质是什么?作为一个专业,它区别于其他专业到底在哪里?
教科书上当然给出了许多答案,但如果要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对社保专业的同袍而言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机会。比如,“一种收入分配制度”能否成为其性质呢?很容易想到反例:慈善事业;但显然社会保障不仅仅是慈善事业。
“一种收入分配制度”+“政府主导”又如何?税收也是很容易想到的另一个反例,而单靠税收无法解决因认知能力或行为能力导致的社会排斥问题,后者需要由社会福利服务来解决。
“一种收入分配制度”+“政府主导”+“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又如何?听起来似乎开始靠谱了,但是,要如何解释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强制所有收入阶层的职工,包括企业高管在内都要参保呢?这么看来似乎也还不够理想。
关于社会保障及社会保障专业的性质(或构成其概念的核心要素)的批判性思考引导就到这里。社会保障专业有没有用的其中一个落脚点在于,是不是能够做到其他已有专业很可能做不到的事情。
关于社会保障概念的构成要素,在硕士阶段我听过一个比较赞同的答案,也希望在讨论区看见你的答案。
更进一步的思考是,如何解释发达福利国家有时不将其设置为一种专业,更多地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