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1901—1983),福建厦门人。卓越的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学部委员,一级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老楼西门主入口,林巧稚大夫的雕像庄严又亲切。多年来,雕像前鲜花不断,那是数以万计她亲手接生过的孩子、救治过的家庭,用感激和思念编织起的无形丰碑,让人时刻感受到林大夫的存在。
今天,我们迎来林巧稚大夫诞辰120周年纪念日。1921年协和建院,怀揣医学理想的林巧稚便来到协和,踏上了她成为国之大医的传奇之路。百年来,林巧稚等医学前辈的言传身教构筑了协和医魂,塑造了协和精神。在建党百年、建院百年之际,让我们再次重温林巧稚大夫的故事,缅怀她为国为民的大医情怀,传承她待患如亲的品格精神,更好地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1901年12月23日,林巧稚出生在厦门鼓浪屿。她娇小的身材下,蕴藏着一颗细致而倔强的心。1921年,怀抱“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志向,林巧稚离开故乡到北京协和医学院求学,八年后毕业,留院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1940年,林巧稚成为协和妇产科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1955年,她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也是其中唯一的女性。
在事业和家庭不可兼得的旧社会,林巧稚毅然选择了全身心投入医学事业,为中国妇女和儿童的健康幸福操劳了60多个春秋。她终身未婚,却亲手迎接了数万个小生命,被尊称为“万婴之母”。很多父母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念林”“敬林”“仰林”“依林”,以表达对她的敬爱和纪念。
给病人母亲般的爱
北京协和百年院史陈列馆中,收藏着一部老式拨盘电话。它曾陪伴在林巧稚的床头,见证了她“做一辈子值班医生”的誓言。电话的另一端始终连着协和妇产科,是她一辈子守候责任、随时听候召唤的笛鸣。
林巧稚卧室(上图)的电话及床头柜现展陈于北京协和医院院史馆(下图)
林巧稚大夫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典范。当实习大夫的时候,林巧稚就愿意为产妇擦擦汗、与产妇拉拉手,这是一种不可低估的鼓励;面对贫苦产妇,她将钱偷偷放在她们的枕下,这不是简单的帮助;成为著名专家,她还是愿意摸摸病人的头,掖掖病人的被角。“她的一启齿、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了对病人的深切的爱,这种理解和同情就是一种神奇的力量,这是一颗真正的母亲的心。
林巧稚对患者一视同仁,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农妇或是工人,她都一丝不苟、极端热忱。在林大夫心中,没有身份的高低贵贱,只有病情的轻重缓急。先天性房间隔缺损的双胎妈妈,接受过四次不成功手术的腹壁子宫瘘的军嫂,妊娠合并巨大肾脏肿瘤的孕妇,痛失丈夫、怀有遗腹子的巨大儿母亲……在这些母亲的回忆录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林大夫对患者无私的爱。林大夫不仅医好了她们的病,更给予了她们莫大的精神支持和坚强活下去的勇气。
林巧稚在病房为产妇做产检
妇产科同事们常说,林大夫对病人有一种神奇的魅力,疑难病症一经林大夫诊治,情况就改观了。宋鸿钊院士回忆,20世纪50年代,病房收治了一位35岁的孕妇。结婚五年无子,好不容易怀孕了,却在怀孕3个月时发现宫颈有病变,样子很不好,病理诊断为宫颈癌。按一般处理办法,不仅孩子不能保住,还要立即切除子宫。林巧稚大夫听到后十分难过,她想得很远、想得很深,“要考虑全面,为病人的幸福想办法……”林大夫仔细检查了孕妇的宫颈后,发现并不像一般的宫颈癌一样糟脆而易出血,产生了一线希望,最终决定在严密观察下让这次妊娠继续下去。每周一次例行检查,直到妊娠满37周,患者剖宫产诞下了一个健康女婴。产后三个月,宫颈增生完全消失。实践证明了林大夫最初的预判,这种宫颈形态是怀孕期的特殊变化,虚惊烟消云散,母子双双平安。这对夫妇为孩子取名“念林”。
协和妇产科老教授姜梅曾记下这样一个故事。1962年的春天,林巧稚收到一名孕妇的求助信。信中写道:“我是怀了第五胎的人了,前四胎都没活成,其中的后三胎,都是出生后发黄夭折的。求你伸出热情的手,千方百计地救救我这腹中的婴儿……”作出新生儿溶血症的诊断并不难,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病的患者并没有被治愈的先例。超出能力范围,贸然接诊可能会面临许多风险,林巧稚本可以拒绝,但她遍查资料,彻夜难眠,茶饭不思,最后决定试一试。孩子出生后七天七夜,林巧稚没有离开孩子身旁,经过三次换血,新中国首例“新生儿溶血症”患儿抢救成功,这个孩子取名叫“协和”。
“我和我的事业将与祖国共存!”
在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的日子里,东单空地的临时飞机场上,扶老携幼逃离的人络绎不绝,人心惶惶。有些朋友劝林巧稚到国外去,有些人约她一同举家离开中国大陆,甚至有人为她准备好了用金条换来的飞机票。她都坚决拒绝了,“我是中国大夫,科学家不能没有祖国。我和我的事业将与祖国共存!”
解放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林巧稚很快被共和国崭新的气象感染了。她不是共产党员,但她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相信科学,相信共产党。1952年,她怀着无比兴奋激动的心情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那篇在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的《打开“协和”窗口看祖国》,给跨越了两个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带来了希望、信心和新生。
此后几十年,她从协和象牙塔走到广阔的革命和建设洪流中,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忠诚的爱国者和积极的社会活动家,永远跟着共产党,坚定地走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人民选举她为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她还担任过全国妇联副主席等职。她深知这不仅是崇高的荣誉,更是莫大的责任。她不辞辛苦地投入到这些工作中,代表广大妇女、科学界、医务界,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献计献策、参政议政。
林巧稚与青年人在一起
林巧稚大夫善于同国内外同行交流,为世界医卫界推崇。1973年被聘担任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ACMR)顾问;多次参加代表团出访各国,为增进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友谊作出了卓越贡献。1972年,作为新中国医学代表团副团长出访美国时,林巧稚极为重视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妇女解放工作的伟大成就。
此次出访,林大夫感慨万千:30多年前,祖国山河破碎,我们搭乘游船,一叶孤舟,漂洋过海,无限惆怅;现在,我们是伟大祖国的代表,前面是五星红旗开路,后面是8亿人民做后盾,我们情不禁挺起了胸,抬起了头……这是爱国者抒发的赤诚情怀。
1972年10月14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右三)在白宫接见中国医学代表团成员。林巧稚(左四)、吴蔚然(左五)、基辛格(右一)
林巧稚和她的医生们
林大夫胆大心细、勇于创新,善于捕捉学科发展动向并科学规划布局。她早年对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结核进行过深入研究,对分娩发动的因素有独到见解;注重孕产妇保健,积极推行产前检查、优生优育工作。晚年,她在病中主编了《妇科肿瘤》专著,为专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林大夫更多的学术成就,是通过指导学生和助手工作取得的。她的思路、倡议和支持,为一项项成功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她甘为人梯,让后辈们迅速成长,“我只是为你们铺铺路、垫垫肩!”林大夫说。
妇产科老主任连利娟在林大夫诞辰105周年时曾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1950年,林巧稚鼓励当时还是实习医生的连利娟利用假期总结回顾协和救治过的葡萄胎病例特点,并手把手地教连大夫如何做临床研究。“这是我人生难忘的科研课,至今我还能背出来其中反复讨论过的病例。”20世纪60年代后,在林大夫的引领下,宋鸿钊等专家通过深入研究,逐步实现根治绒癌,从死亡率90%到根治率90%,这一空前突破绝非偶然,而是力克危急、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结晶。
1981年12月13日,妇产科为林巧稚庆祝80岁生日
林大夫高瞻远瞩、对全局了然于胸。20世纪50年代对协和妇产科进行学科布局,设立生理产科、病理产科、计划生育、妇科肿瘤、妇科病理、妇科内分泌等专业组,规划出中国现代妇产科学亚专业发展的蓝图。她知人善用,对医师们的特点了如指掌,为每一位医生制定培养计划。王文彬、宋鸿钊、葛秦生、连利娟等大批妇产科人在林大夫的精心培养和教导下,循着她开辟的道路前行,成长为各亚专业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她培养的优秀妇产科学家像种子一样播散到全国各地,无数从协和走出的妇产科人成为各大医院的妇产科学科带头人,协和也因此被誉为培养高级医学家的摇篮。
林大夫重视预防为主,把防病放在首位。20世纪50年代她就提出并主持了大规模子宫颈癌的普查普治,使这一危害妇女健康和生命最严重的疾病死亡率迅速下降。她牵头主编科普读物,1965年参加湖南湘阴医疗队时,根据农村基层实际情况编写了《农村妇幼卫生知识问答》,之后又主编了《家庭卫生顾问》《家庭育儿百科全书》,造福亿万妇女儿童。
林巧稚大夫是协和医院与妇产科的象征,是协和风范的典型代表,更是协和人心中永远的林大夫。她的学术思想已化为协和妇产科人的行为自觉。她的名言“临床医生不要脱离临床,离床医生不是好医生”,是协和妇产科人永恒的座右铭。每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都会召开纪念林巧稚大夫诞辰活动,举行青年医师论文报告会。郎景和院士《纪念林大夫 学习林大夫》的讲话,是青年医生必听的经典报告。
林巧稚大夫就像医学界的一盏明灯,为亿万人指明健康与生命之路!
文/图 妇产科学系 妇儿党总支 宣传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