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祁门
出生年份: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
曾用名:无
人口:18.74万(2015年数据)
面积:2257平方公里
兄弟: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
亲戚:太平、淳安、寿昌(今建德)、宁国、石台、旌德等。
荣誉称号: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县”、“全省双拥工作先进县”等多项殊荣。
祁门古代原为歙州黟县和饶州浮梁二县地域。唐永泰二年(766年)析黟县赤山镇和浮梁县一部分设置祁门县,因县城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山而得名。
在此之前,农民起义领袖方清曾建阊门县,但不到一年被灭。《新唐书》说“永泰二年平方清,后因其垒城而设。”
山高林密、资源丰富的祁门,林业经济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均高达86%以上,居全省之首。真可谓无山不绿,无水不清。2016年,黄山市夺得天然氧吧城市全国之冠,而祁门更可谓徽州天然氧吧之首。
徽州有句俗语:“黟县蛤蟆歙县狗、祁门猴狲翻跟斗,休宁蛇、婺源龙,一犁到磅绩溪牛。”
徽州人喜欢把该县的地域或县治附近的山形喻为动物,百姓并不认为以动物喻县是个侮辱,反而把它当作一种风水和图腾而津津乐道。
祁门是正宗的山猴子,很有灵气。深山出红茶,成为祁门的骄傲,连邓小平也称赞:“你们祁红世界有名。”
祁门种茶制茶历史悠久。唐朝时,祁门的茶叶就很有名气。唐朝歙州司马张途这样描述祁门:
邑之编籍民五千四百余户, 其疆境亦为不小。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 供赋役,悉恃此。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愈于诸方,每岁二三月,赍银缗缯素求市,将货他郡者,摩肩接迹而至。
据张途记载:时祁门一县有5400余户,十之七八的人口在从事茶叶生产。就是说大约有4000户左右、2万多人在从事专门的茶叶种植和茶叶生产制作,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数字。
这也许是徽州最早的专业户和专业村。
唐朝杨晔《膳夫经手录》载:
歙州……祁门、婺源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 赋税所入,商贾所赍,数千里不绝于道路。
“不杂木叶”,说明祁门人讲诚信,不掺杂使假; “数千里不绝于道路”,足见当时祁门的茶叶已远销中原和华北,成了财政的重要来源。
这段记载不禁使人想到当今祁门赤岭口一带,每到茶季,各地茶商摩肩接踵、茶市交易繁荣的情景。想不到早在一千多年前,祁门就已出现这种景况。
被邓小平称赞的祁门红茶,历史上和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乌瓦红茶并称为世界三大高香茶。100多年来,祁红一直是欧美上流社会最钟爱的饮品,被誉为祁门香、群芳最。小仲马名著《茶花女》中在描述一位贵族衰落时说:“你穷得连祁门红茶也拿不出来了”。
据民国时期《祁门县志》载: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夫人,祖上曾在上海经营过茶叶,常有祁红佳品到美国家中,因此罗斯福喜嗜祁红,为日常饮料,祁门茶叶公会得此消息后,提选红茶运美以赠,受到罗斯福赞美。现在,祁门红茶经过一段时间的没落,又重新焕发生机。
夏饮绿,冬饮红,成了徽州和各地茶客的时尚。
历史上,徽州山区缺粮,同治《祁门志》载:“祁邑田少山多,时逢荒歉,皆取给于江西之饶河。邻有遏籴之时,祁民则坐以待毙。”
祁门“辟陋一隅,险阻四塞”,尽管徽商足迹几遍天下,貌似对外开放,然而许多深山山民却索然寡居,“不染他俗”,“嘉、万之世人,有终其身未入城郭者”。这种封闭式的地理环境,对外地比较先进的封建关系的传播,容易起到抵制作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祁门过去交通不便,许多地方跟外界联系不够密切,深山里的祁门人一辈子老死在山旮旯里,没有出过一次远门。“脚踏火塘火,手捧苞芦餜,除了皇帝就是我”。年轻一辈在这样的氛围里成长大多诚实憨厚,相比而言,经商意识不如歙、黟、休,一些山里人苦守茶山薄地,以图糊口度日。
祁门人性格,同治《祁门县志》载:“人性椎鲁”,“椎鲁”是实诚、忠厚的意思。祁门人有股子韧劲,光绪《祁门倪氏族谱》就记载祁门商人:“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这种不服输的劲头在今天的祁门人身上也可看到。祁门人为人豪爽,兼具蛮气和灵气,好勇斗狠。山里人热情好客,豪爽酒风可以让不知底细的它县人甘拜下风。
在徽州,祁门虽说不算太富,但日子尚过得去。然而太平天国战争使祁门遭受历史上的大浩劫。清咸丰十年(1860年)6月,两江总督曾国藩率领湘兵由安徽宿松动身,绕道江西浮梁桃墅店和安徽至德(今东至县)去迎击太平军。
曾国藩将老营设在祁门东大街敦仁里洪家大屋。太平军分三路攻打祁门,打了一场恶战。曾国藩在家信中自述:“无日不在惊涛骇浪之中,无日不战,无路不梗”。《五石脂》载:“曾国藩驻师祁门,纵兵大掠,而全郡窖藏一空,故至今谈湖湘者,尤为切齿。”
曾国藩指挥部——洪家大院
据资料,道光五年(1825年),祁门县有人口470279人,到同治十年(1871年),只剩下100249人,减少37万人。清军与太平军在祁门反复进行拉锯战,大小战斗数十次,一个小小的县城,怎能经受如此浩劫?战争的直接受害者是无辜的徽州百姓。
如果你认为祁门“山猴子“蹦不出大名堂,那就大错而特错了。祁门历史上人文基础相当深厚,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深山区的小县,竟为历朝太医院贡献了19位御医,可以和休宁县出了19个状元相媲美。新安医学奠基人、明代医学家汪机,为当时名冠全国的4位医学大师之一;著有《医学指南》、《本草蒙荃》的明代医学家陈嘉谟,李时珍《本草纲目》曾多有引用,对后代中医中药事业有较大影响。民国元年(1912)任县茶商公会会长的李训典,钻研制茶技术,翌年任省公署巴拿马博览会筹备会徽属红、绿茶出品专员,为祁红获巴拿马博览会、意大利都朗博览会头等奖,起了重要作用。如今的祁门蛇医研究所在全国也颇负盛名,救治了许多垂死的被毒蛇咬伤的病人。
别看祁门座落在深山区,但却是个戏曲之乡。祁门的古戏台是徽派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分布于新安乡和闪里镇,共有11处。如新安乡的馀庆堂古戏台、聚福堂古戏台,闪里镇的会源堂古戏台、敦典堂古戏台和嘉会堂古戏台等,这些古戏台均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戏台风格各异、各具特色,是明清以来徽州古戏台的代表,其建筑风格不同于城市的戏台,也不同于北方农村的戏台。既是徽州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徽州戏曲文化的历史见证。
目莲戏是古徽州的古老剧种,徽州目莲戏、祁门傩舞、采茶扑蝶舞、打莲湘等分别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祁门古戏台
祁门傩舞
有人说祁门没有旅游资源,这使我想起清代广东肇庆有位王先生写过的两句诗:“黄山归来不看岳?此人未到鼎湖山。”鼎湖山是岭南名胜,名气不如黄山,但自有它的特色,有些景致可能黄山也难觅。这位王先生说的虽是气话,但也确有一点道理。
祁门不缺旅游资源,缺的是资源的整合、提升以及对文物的科学保护措施。那个曾先后被项羽和刘邦封侯的英雄梅鋗就在祁门留下许多遗址和佳话,同治《祁门县志》把梅鋗墓与唐初汪忠烈墓(汪华)、陈初程忠壮墓(程灵洗)列为徽州三大古墓,足见祁门人是把梅鋗与汪华、程灵洗一起,列为徽州三大古英雄人物。祁门的梅城别称就来自梅鋗。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2月14日,29岁的岳飞奉旨率军从江阴出发,去洪州(今江西南昌)讨伐叛将李成,夜宿祁门县西东松庵。《宋岳鄂王文集》有篇《东松寺题壁记》详细记载了这段往事。岳飞兵过祁门的第九年(1139年),祁门的老百姓在东松庵前建了一座“岳王行祠”,以祀岳飞。
据同治《祁门县志》等史料介绍,从宋绍兴九年(1139年)“岳王行祠”第一次创建到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最后一次重修,其间730余年,前后共修了7次,足见祁门人民对岳飞这位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
如今,随着岁月的流逝,梅鋗的遗迹荡然无存,岳王行祠无影无踪,曾国藩行辕成为住宅,而芦溪乡奇口村境内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本堂”付之一炬,一些古道遭到破坏,更是令人扼腕叹息。
烧毁的“一本堂”
令人欣喜的是,牯牛降作为野性十足的生态公园,使祁门终于搭上徽州旅游这班车。
国家级森林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的牯牛降,坐落在石台、祁门两县交界处,核心区面积逾10万亩。牯牛降古称“西黄山”,是黄山山脉向西延伸的主体。最高峰“牯牛大岗”,海拔1727.6米,似牯牛顶天而立,雄镇古城。登临极顶,南望群山连绵,黄山诸峰尽收眼底,北眺长江如练,蜿蜒西去,美不胜收。
当人类向城市化、工业化迈进时,拥有一个原生态的森林环境是人们旅游、探险、休闲的好去处。
牯牛降旅游区
渚口村的民国第一祠、“一府六县大宅院”等都是值得一看的文物,那一排排的旗杆石甚为壮观,按照族规,倪氏宗族中,每一个考取举人以上功名的子孙,就可以在宗祠前树一对旗杆,以昭示后人。那“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的对联显然和西递村“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有所差别,“读书”是一样的,排在第一位,但黟县人读书之外看重“营商”,祁门人看重“耕田”,足见祁门人对土地和农业的重视。
旗杆石见证了家族的荣耀
祁门离市区约70公里,堪称黄山市的“西伯利亚”,和江西及安徽的池州接壤,兴建中的黄(山)祁(门)景(德镇)高速公路是目前黄山市在建的重大项目之一,昌(南昌)景(德镇)黄(山)高铁项目也在计划之中。当高铁和几条高速公路建成后,祁门如虎添翼,将和合肥、皖南、沿江、江西经济圈联系加强,对祁门经济产生极大的影响。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