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引言:
绍兴有一座水利广场,有三尊人物塑像,是谁呢?大禹,马臻,汤绍恩这三位水利先贤。
大禹,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建立夏朝。
马臻,东汉会稽太守,主持修建会稽镜湖,使会稽成为鱼米之乡。
汤绍恩,明代绍兴知府,汤公主持建设绍兴三江闸工程,该闸节江制海,使江海两分,潮汐出没的沼泽平原,改造成为富庶的鱼米之乡。
我的同学汪毅先生,是四川省方志办原副巡视员,《四川方志》副总编,他倾情历史文化研究,不仅对于四川本土历史人文用心用情,成果累累,而且放眼全国,其中对于浙江特别是绍兴这个历史古城给予特别关注!汪毅先生的论著《汤绍恩述评》,对明代绍兴知府汤绍恩历史功绩特别是创造中国古代治水奇迹深入发掘和研究。非遗老王公众号曾发表老王的“评汪毅先生著作《汤绍恩述评》”,汪毅先生的这本论著是对汤绍恩的文化基因解码。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灵魂,都是独特的“这一座”。
绍兴是一座水城,汪毅先生继续绍兴水文化的研究和开掘。《绍兴市水利志》出版,汪毅先生阅读这本水利专志,倾注心力,满怀激情撰写了“《绍兴市水利志》的多元意义”,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从五个方面讨论了此志的多元意义,即所具有的省市级水利志航母意义、绍兴市水利通史意义、编修的“高铁速度”意义、全景式展示绍兴水文化意义、浙川交流时代意义。
汪毅先生沉浸其中却非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借历史回望现实,正如碧波荡漾的绍兴水文化,随历史的长流奔涌澎湃,不断激起新的回响。
这篇“《绍兴水利志》的多元意义”,通过绍兴水利文化,以开阔的视野和高明的构思,构建了灵秀又雄浑的绍兴水文化历史时空,展示了绍兴的历史文化风貌,揭示城市的文化品格,表现城市古今文化流韵。文章思考独到,内涵丰富,风格沉雄,情感浓厚,体验深刻,显示出汪毅先生深厚的史志功力和不凡的文化创造力。
2021新一轮浙川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进阶开启,以“水”为媒,无疑将成为交流合作的新载体和新起点之一。
今天“非遗老王”公众号非常有幸推文发表“《绍兴水利志》的多元意义”,请大家共享。
《绍兴市水利志》的多元意义
汪 毅
一、具有县市级水利志“航母意义”
《绍兴市水利志》纵横捭阖、洋洋大观,其版权页传递的包括绍兴市水利局、绍兴市鉴湖研究会编,主编邱志荣,副主编魏义君、茹静文、陈鹏儿,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210mmx285mm,16开本,2318千字,36插页,全2卷等在内的信息,不仅让人视觉震撼,而且心存感佩。
在中国水系图中,浙江无疑是具有代表性的省份之一。《绍兴市水利志》上下卷的体量,既源于绍兴水资源的丰富性及水利历史的悠久,又取决于绍兴人推出的相应成果的多样性,使之在浙江水利史坐标上具有“航母”意义。其具体凸显,主要表现在志书格局至大的两个“第一”中。这两个“第一”,一个是《绍兴市水利志》的体量大、规模宏,在《浙江省水利志》《浙江省通志·水利卷》与《杭州市水利志》《宁波市水利志》《湖州市水利志》等省市级水利志中,唯一以上下卷成全书的水利志,堪称“大器晚成”,不乏“范”的意义。由此推断,《绍兴市水利志》体量独占全国各省市级水利志书鳌头。不仅如此,其上下卷数和字数,竟可与首轮社会主义新编地方志书中的市级综合志旗鼓相当。
另一个“第一”是《绍兴市水利志》的序言,具有全书的领读意义。此三篇序言开卷有益,分别由著名学者冯建荣和周魁一、谭徐明分别撰写,不乏学术示范和专业领域的高水准,是书的一大亮点。序言均立意高远,提纲挈领,各呈风采,与志书上下卷正文相得益彰,构架了志书品质三角形的“稳定性”。其中,序一为冯建荣先生所撰,近4万言,系笔者目览志书中所见“第一”长序,大有昆明大观楼海内外第一长联中“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恢弘气势。
冯建荣先生的序分十四部分,说山道水,以水先天,具有全书的引领意义。其表达视觉独特,格局博大,旁征博引,引古筹今,文绪辽阔,情愫深远,言之凿凿,语辞雅达,娓娓道来,走向深邃,一定意义上给读者奉献的是一部绍兴水利简史,具有印行单行本的价值。
故可以说,《绍兴市水利志》全书上下卷体量的“第一”与冯建荣先生序长的“第一”,相得益彰,构成了全书龙头(序言)、猪肚(正文)、豹尾(后记)的完美统一。
至于卷首(前置图),选图优良精美,多达72页(未含拉页《鉴湖赋》与明《浣水源流图》),排版大气(如《绍兴运河园浪桨风帆》《绍兴龙横江鹿湖园》均采用了跨页),突出了前置图与正文内容的呼应与互补,构成了志书一大看点。此卷首体量之大,在现有的省市级综合志和专业志中罕见(图志除外),为笔者所见省市级水利志之第一。倘若此“第一”成立,加上志书上下两卷体量和序(序一)长的两个“第一”,那么《绍兴水利志》便拥有了三个“第一”,即夺得水利志书呈现的冠亚季军。而这三个“第一”传递的信息量,充分强调了志书定义的“工具书”价值,自然有了同类水利志书“航母”的意义。
明清绍兴山水分境图(摹自嘉庆《山阴县志》)
二、具有绍兴市水利“通史意义”
《绍兴市水利志》的结构清晰,章节设计科学,资料详实。除卷首、序和凡例之外,分上下卷,有概述、大事记和38章具体内容(上卷为20章,下卷为18章,字数相当),是一部记述绍兴市域内水利历史和现状的专业志。
在具体编纂中,全书强调了时代性和地方特色。此志以凡例为纲,遵循“实事求是,详今明古”总则。其“明古”的理念是智慧表达,体现了对绍兴悠久而丰富的水利历史的尊重和充分肯定,强调了绍兴关于“水”的特殊性,与其他志书表达的“详今略古”具有质别,颇有“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个性表达,不得不说这是一大特点。
在体裁方面,《绍兴市水利志》遵循了横排门类、纵述史实、以志为主、兼及其他的原则。其结构,以章节体为主,结合绍兴“四山三盆两江一平原”地貌延伸所构成的水系格局,有效地借助历史、地理、考古、水文等最新研究成果,凸显了绍兴水利特色,探索了志书成功路子。
▲绍兴环城河
在具体记述上,《绍兴市水利志》从绍兴水利特殊性出发,努力体现了地方水利特色。其水利沿革上不封顶,可一路上溯源起10万年前的史实发端,而下迄则至2013年10月。其间内容“横不缺项”:无论是大禹“水可立国”的先见之明,还是句践“水可强国”的高瞻远瞩;无论是因水兴城,还是开启山阴故水道(运河)之举;无论是“山—原—海”台阶式地形相适应的春秋越国水利,还是“境绝利博,莫如鉴湖”的鉴湖水利;无论是代代赓续的筑塘、置闸和平原河网治理,还是全面系统记述“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的时代水利现状,甚至包括下沿的2019年7月入选的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等重要内容,无不入书为史,形成鲜活可信资料。由此可见《绍兴水利志》记述的内容,既古老又年轻,既遥远又现代,既面生又亲切,较好地体现志书了“存史、资政、教化”的功能。
至于《绍兴市水利志》“资料性、科学性、地域性、时代性”的四个鲜明特点及呈现的“历史厚度、时间深度、空间广度、豁达大度、翩翩风度、新鲜程度”等“六度”,冯建荣先生已经是“崔颢题诗在上头”。其话语权之裕如,让我自叹“眼前有景道不得”。
“志为一方之全史”。故可以说,囊括了绍兴千秋水利的《绍兴市水利志》是集绍兴水利之大成,具有绍兴水利通史意义。随着《绍兴市水利志》资源不断的经世致用,相信它的价值会在绍兴“三个文明建设”中进一步凸显。因为通史乃信史,其知往鉴今,以启未来,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而这个价值,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绍兴价值中的高值。
由此而言,如果说《史记·河渠书》具有中国第一部水利史书的意义,是司马迁的一大贡献;那么则可以说《绍兴市水利志》具有绍兴“《史记·河渠书》”的特殊意义,体现了绍兴一群水利修志人的水命担当、志家情怀和特别奉献。
▲《史记·河渠书》
三、具有编修的“高铁速度”意义
在修志过程中,“十年磨一剑”几乎成为定律,特别是志书的首次编修。《绍兴市水利志》是由绍兴市水利局、绍兴市鉴湖研究会联袂编纂的一部水利专志。以书的体量、质量和首修与编纂人员仅6人的比例而言,五年完成志书的编纂和交付出版,其速度不可谓不惊人,称得上修志界的“高铁速度”,是可以总结为经验供修志界借鉴的。
《绍兴市水利志》编修的“高铁速度”,诀窍在于长期积累,注重资料搜集(包括田野调查与文献收集),特别是强调夯实一系列水利成果基础,并把它转化为修志速度。在修志之前和修志之中,编纂者主动作为,汤汤水命,“志”存高远,推出了《中国鉴湖(1—7辑)》《运河论丛·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和利用战略论坛文集》《绍兴水利文献丛集(上下)》《绍兴三江研究文集》《浙江禹迹图》等一系列成果。这些成果,既是志书长编或成书的一种体现,又是志书提速至关重要的一环。其事半功倍的效率和方法论意义,完全可以总结上升为修志经验推而广之。
《绍兴市水利志》不仅有“高铁速度”,而且有速度相对应的质量。其速度与质量的高度统一,证明了此志书的成功是建立在严肃性和科学性基础上的。志书中,列举的参考文献便是佐证(古籍文献类52种,今人著作类115种,规划报告及总结类34种),亦说明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
与浙江省其他市级水利志比较,虽同为章节体,但《绍兴市水利志》却释放出若干创新的强烈信号。无论是章下设定的广泛性(特别是章下设附录,多达17章46个附录。其体量,是其他省市级水利志单设附录的若干倍,具有涉及面宽泛、信息量大等特点,体现了志书资料价值的重要性),还是内容定位“详今明古”所具有的“标新立异二月花”意义。当然,《绍兴市水利志》表现的创新远不止这些,读者自可在类比之中见仁见智。
四、具有全景式展示绍兴“水文化意义”
绍兴通江达海,水利尤为发达,有江、河、湖、池、塘、溪、库、堰、井等蓄(流)水形态。其河网密布,达数千条河流,代表性的有山会平原水系、浙东运河水利和绍兴城内的长达2500年之久的护城河、环城河,构成了不断治理的对象。
由此而言,绍兴数千年来的治水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又一次兴水过程。这个过程,使绍兴的水利和科技文明创造不断升华,使绍兴城市不断走向兴旺发达。《绍兴市水利志》对此作全景式的科学记录,无疑具有“一部水利志,半部绍兴史”的时代意义。这个意义,呈现了一个长长的治水链,包括历代循吏的奋发有为和新时代加快全面治水的若干史事。其中,大禹治水不仅功毕绍兴,而且“禹迹天下”,在中华治水史上有着崇高地位(见第二章《大禹治水》)。对此的历史记录,《绍兴市水利志》在中国水利史上无疑是浓墨重彩一笔。
▲绍兴禹迹标识图
在书序中,冯建荣先生还感慨道:“一部绍兴史,其实就是一部绍兴水利史。一部绍兴治水史,其实就是万千年来越人化害为利、避害趋利的水利史。而一部水利史,最后凝聚而成的,是文化,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水文化。”的确如此,没有水利就没有绍兴,或者说绍兴是相当不完整的。由此推理,绍兴文化形态的代表是“水”,绍兴水城的灵魂是“水”。水与城休戚相关,成为统一体,即可谓“水兴则城兴,水名则城名,水美则城美”。
如此,在一定意义上,绍兴文化就像人体系统,各条水流是他的血液,各个水网是他的经络,各种水系是他的细胞。其中,三江闸工程(第一二三代)、古运河(绍兴段)、古鉴湖、环城河等流体,既是绍兴文化的典型标志,又是绍兴水城的根脉。要进一步弘扬绍兴文化,就必须进一步把水文化做大做强。
没有水网、水系、水脉、水流,就没有城市灵魂、灵气、灵动和良好生态。在这方面,《绍兴市水利志》除强调水利环境治理、水利建设、水利管理、水利科技、水政等内容的表达,还格外注重水利人物、水利学术、水利文化、水利文明的探索和叙述,释放了若干关于水利人物、水利学术、水利文化和水利文明的信息,构成了书的一大特色。特别是《绍兴水城》《水文化》《水利遗产》《人物》《水利著述》《水利诗词(赋联)》等专章的设置,逻辑严密,水到渠成,强调绍兴水的特殊性,凸显了绍兴水的魅力。
▲绍兴水利广场塑有大禹、马臻、汤绍恩像
除卷首之外,书中的36插页逾百幅图使上下卷内容构成了“图文并茂”的格局,这是若干省市级水利志无法相提并论的。志书的图文并茂,增强了文献性,丰富了可读性,系《绍兴市水利志》不能不说的又一个亮点。
五、具有浙川交流的“时代意义”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东西部协作的批示,5月19日至20日,四川省党政代表团赴浙江考察学习时,交流了“扎实推进新时代、新阶段浙川东西部协作和深化合作,共同开创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战略思路;6月17日至18日,浙江省党政代表团赴四川学习考察时,交流了“全面续写新时代浙川一家亲新篇章”的战略思路,并在6月21日的浙江省委常委会会议上提出了“以更高标准推进浙川东西部协作和交流合作,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的要求。由此,乘势而为,登高放眼,高质量发展浙川协作和深化合作已成为两地新时代的共同使命,具有迫切性、必要性和重要性。
绍兴,持有“东亚文化之都”跨国名片,是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也是杭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自然在浙江省区域中举足轻重,系浙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地理位置上而言,绍兴与四川一个在东,一个在西,相隔千里。但从治水兴水而言,两地的交往却源远流长,特别是具有历久弥新的“生死之交”和“汤公情深”,不乏浙川两地“一家亲”的表征。在历史长河中,这个“表征”是不可以复制的资源,也是书写新时代浙川“一家亲”代代赓续与交流合作迈向新台阶的一个重要节点,甚至是圆心点。由此,特别建议:两地有关部门携手,共同策划一个站位高、能落地的实施方案。(目前,绍兴市与四川汶川、北川的水利、文旅部门就大禹文化有互动,绍兴市水利、文旅部门与笔者就汤绍恩有一定交流,但均亟待上升为浙川两地的战略思考并纳入合作交流范畴)
所谓“生死之交”,是指大禹出生于四川,毕功于绍兴(详见书中第二章《大禹治水》等)。所谓汤公情深,是指“天生安岳福越人,堕地嘉名日月仰”的明代绍兴知府汤绍恩(四川安岳人,入《明史·循吏传》,所建三江应宿闸江海两治,具有绍兴明代一部断代史大事记的唯一记录。详见绍兴市博物馆“绍兴历史大事记”与本书第十五章《三江闸》、第三十六章《人物》、第三十八章《水利诗词(赋联)》等)。汤绍恩是大禹治水集大成者之一,其历史影响具有“公缵禹功”“禹稷同功”“智侔神禹”“功垂禹绩侔”“公之恩泽,洵不在禹下”“凿山振海河,千年遗泽在三江,缵禹之绪”等高度评价。
目前,浙川两地正在努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大禹和汤绍恩,无疑是东西部(绍兴与四川)协作转化为深化合作的桥梁。放大大禹在川绍两地的“生死之交”与“汤公情深”品牌效应,活化其资源,创建新的旅游和产业模式,共同书写浙川联袂整合大禹、汤绍恩的新篇章(甚至可以联合建于杭州的中国水利博物馆,整合资源,上升至国家水利文化层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抓住的机遇。
特别是大禹治水,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其功伟哉,名满天下,在中国有强大的影响力。其理想、智慧、精神、意志、毅力和为民谋福祉的核心价值观等,已成为中华治水兴水的符号,甚至是中华治水兴水的灵魂,在华夏治水史上享有不可动摇的中流砥柱地位。2006年4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对公祭大禹陵活动作出的批示中指出:“大禹以其疏导洪患的卓越功勋而赢得后世敬仰,其人其事其精神,展示了浙江文化的魅力,是浙江精神的重要渊源。公祭大禹陵对于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于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对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都是有益的。”(载《浙江日报》,2006年4月3日)
▲绍兴大禹庙大禹像
▲四川汶川大禹华诞庆典
此外,还可以链接大禹、汤绍恩的出川入绍与陆游的出绍入川。此“出入”也是浙川交流的一篇好文章,即系两地策划活动的一个优质载体。陆游虽为绍兴人,但其踪迹四川八年,名播于蜀,诗誉于蜀,甚至诗誉超越蜀人苏东坡,即在成都杜甫草堂中,他被奉为“一代两宋贤”之一(另外一贤为黄庭坚)。在四川崇州,还建有浙川两地唯一的陆游祠。在历史长河中,陆游虽不是治水者,但他却是大禹治水的评论者,所著《禹庙赋》便是佐证。陆游还是蜀地治水“豪杰”李冰的诗吟者,曾写有《离堆伏龙祠观孙太古画英惠王像》,其中的“呜呼秦守信豪杰,千年遗迹人犹颂”名句影响深远。颇巧的是,陆游还与安岳的刘仪凤(宋代进士、诗人,曾任兵部侍郎,《宋史》《南宋书》有传)有“交亲之谊”。陆游不仅曾给刘仪凤宋“礼”(石芥)和比酒,在其《老学庵笔记》中介绍刘仪凤其人其事,而且将他与刘仪凤的交谊视为“交亲”。在《杂兴(十首)·以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为韵》诗中,陆游不仅赞刘仪凤的作派是“韶美旷且真”,而且喟叹其交谊是“我虽不足数,畴昔忝交亲”,甚至对刘仪凤充满思念“尚想秋灯下,对影欹幅巾。”诗中的“交亲”,见证了越地诗人陆游与蜀地诗人刘仪凤在宋代时便是“一家亲”的典范(或许浙川“一家亲”始于此。如是,此典范便具有“一家亲”的开创意义)。
▲汤绍恩塑像及画像
随着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化,有关大禹的“生死之交”、陆游与刘仪凤的“交亲之交”,无疑是浙川交流不可替代的节点,也应是两地交流合作“标志性成果”之一。
以水为媒,凭志搭桥。如果将浙川交流合作作一番深度讨论,还可以将蜀人苏东坡疏浚西湖而筑“苏堤”联系起来,以提升更大层面的整合,引发新的水文化效应(大禹、苏东坡均系水利部2019年12月公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如是,《绍兴市水利志》的“志”存高远便有了更为广泛的资政意义和时代意义,即成为浙川以“水”为媒交流合作的新载体和新起点之一(浙江省人民政府设有“大禹杯金奖”,四川曾提出“治水兴川”方略以及“治蜀必先治水”规律),以为浙川两地党委、政府提供宝贵的探索经验与决策参考。
结论
总之,《绍兴市水利志》的多元意义绝非止于上述,本文只是蜻蜓点水而已。在综合价值考量上,《绍兴市水利志》绝对属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那条旖旎风景线。而这条风景线,随着读志用志的走向深邃,将更加壮观和绚丽,并使人赏心悦目。
2021年7月26日于成都沙河畔
【作者简介】
汪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原副巡视员、四川省地方志学会原副会长、《四川省志》原副总编,一级文学创作(正高)职称。
非遗老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