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王朝更迭里,生时登基坐殿,死后厚葬陵寝,似乎一直是男性的专利,除了一个例外——武则天。这个名字在父权制的历史中,是如此响亮而突兀,以至于后世人们热衷于制造关于她的无数宫廷秘闻、野史杂谈、文学创作、影视翻拍。那么,正史中的她究竟如何一步步踏上皇位的呢?
武则天本名珝,其父武士彟是昔年晋阳起兵的元从功臣之一,后历任工部尚书、荆州都督。他发妻死后,再娶了隋时门下省纳言杨达之女,生下了三个女儿。贞观九年(635年),武士彟病逝,杨氏在家中失去地位,不得不携女回长安居住。两年后,十四岁的女儿武珝被征召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从此踏入了帝国的皇宫。
配图由御史房原创制作
作为一代英主李世民的嫔妃的岁月,在历代史籍中语焉不详,只有一件轶闻传世:昔年太宗有匹烈马难驯,武珝自告奋勇,但要了三件东西:铁鞭,铁棍和匕首。若烈马不听话,就用铁鞭抽;还不服,就用铁棍敲它脑袋;依然难驯,干脆用匕首割喉。这事儿是武则天晚年训斥大臣时所说,孤证不立,不敢确信。但从中,反映出她最明显的做事风格——果断。
配图由御史房原创制作
在太宗晚年,她就与皇子李治产生了感情。虽然在皇帝驾崩后不得不入感业寺为尼,但长发易断,深情难却,李治很快就让她再度入宫,并晋为二品昭仪。永徽五年(654年),她生下一女。据《唐会要》及《旧唐书》载,一个月后,公主暴卒。《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则称,这是武昭仪自己掐死了女儿,嫁祸来探望的王皇后。但这种说法很难验证,今人唯一可知的是,李治从这一时期开始,逐渐不满于王皇后,并渐渐冷落。
配图由御史房原创制作
让武昭仪成为皇后的助攻其实来自外廷。当时朝堂元老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对高宗行止辄有劝谏,一如昔年魏征直谏太宗故事。但李治不是他爹,元老亦非魏征,后宫更没有能劝皇帝纳谏的长孙皇后。所以当外廷劝谏皇帝“废武”时,君臣矛盾开始表面化。
配图由御史房原创制作
武昭仪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站在皇帝这边。最终,李治对元老、皇后的不满,对自身权力的重视,对这位先皇嫔妃的喜爱,加在一起,变成了永徽六年(655年)十月的一纸诏书,“废皇后王氏为庶人,立仪武昭氏为皇后。”不久,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被罢官并逐出京城。当初被武家逐回长安的小女孩儿,自此母仪天下。
配图由御史房原创制作
但好景不长,五年后,李治中风,不能理事。武皇后开始代为处理朝政。原本乾纲独断,如今却由女子代行。在权力的流逝面前,昔日夫妻感情脆弱不堪。武皇后几度险些被废,但她凭借过人的机敏和雷厉,及时阻止,避免了重蹈前任的覆辙。一边要阻止皇帝,一边也要立威朝堂。所以她趁李治久病不愈,扶持太子李弘监国,自己实掌大权。这一时期,唐帝国也对外扩张。龙朔三年(663年),白江口之战,大将刘仁轨大破百济与倭国联军。总章元年(668年),唐军攻占平壤,灭亡高句丽。
配图由御史房原创制作
十余年秉政,让朝堂开始习惯于这个不让须眉的女子高高在上。上元元年(674年),这种格局进一步凸显。诏尊李治为天皇,皇后称天后。同年,天后“上意见十二条”,内容涵盖军事行动(“息兵”),经济政策(“薄赋徭”),官员薪俸(“八品以上益禀入”),新意识形态(“王公以降皆习《老子》”)等。她重视农业,颁行农书《兆人本业记》,奖励开辟荒田,并惩处“为政苛滥”导致流民迁徙的官员。是以,虽然洪涝、干旱、蝗灾频发,出现了饥荒,但国家总体上较为平稳。
配图由御史房原创制作
永淳二年(683),李治终因风疾难愈驾崩,皇七子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但因想掌权,很快被废。其弟李旦登基,武太后临朝称制。求生欲极强的他,看到母亲下诏要归还大政,连连上表推辞。太后也不客气,接受了辞让,继续掌权。
配图由御史房原创制作
而一些不满于此,起兵反武的皇室,如琅琊王李冲、越王李贞都兵败被杀;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纪王李慎、江都王李绪、黄国公李撰等也都不得善终。李唐宗室垂危。同一时期,朝野“祥瑞”频出,比如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白石,据称发现于洛水。所谓“河出图,洛出书”,是朝代更迭的先声。武后大喜,将之命名为“天授圣图”,举办“拜洛受图”大典。
配图由御史房原创制作
公元690年,朝中官员、四夷酋长、民间百姓、和尚老道纷纷上表劝进。就连李旦自己,也只能请母后称帝,求赐武姓。九月,她正式称帝,改国号“周”。在铁鞭、铁棍和匕首下,昔年驯马的嫔妃终于驾驭了这匹名为“皇权”的巨兽,登上帝国之巅。
大家如果喜欢可以关注御史房头条号:每周一、周五更新历史科普视频,我们讲述的是中国正史而非野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