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历史?

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历史?

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历史?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

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中国自古至今的史书卷帙浩繁、分类繁杂。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中史部分了15个大类,细分为27个属。若从广义上看,过去一切包括经、子、集、佛、道等方面的文献都是历史书。近代以来,随着出版技术的提升、创作人数的增加以及分类的细化,史书典籍更是无穷无尽、难以计数。

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书籍,我们究竟该从何入手进行阅读?在有限的时间里想要获得更多真知与智慧,有哪些方法可资参考借鉴?

历史学的境界_学历史的三个境界_历史学家的境界

01

以“问题意识”为导向,针对性地选择和阅读经典

历史典籍有很多类别,如哲学、文化、经济、社会、医学、政治等,读者可结合自身兴趣,或者工作需要,选择某一类或方面的史书进行针对性的阅读。当然,即使选择某一方面的史书,其实也是数量繁多。这就需要我们在这一类史书中选择经典进行阅读,以点带面,最大限度地了解某一方面的历史史实与经验教训。同时,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和阅读那些经过历史检验、闪耀思想光芒的经典,不仅可以有效掌握历史知识,也能以史为鉴,进而增长才干与智慧。

史学经典一般都是作者经过多年深思熟虑、反复修改而成书,且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和洗涤,具有广泛影响力。比如读者要想了解上古夏商周三代的历史,那么最早的官方档案史籍《尚书》便是很好的选择。再如,想比较系统地了解汉代以前的历史,可以选择读《史记》。《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史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又如,想要了解更多古代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可以阅读《资治通鉴》,等等。通过针对性阅读,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集中精力从史书中寻找答案、提取有用的信息。否则,漫无边际的泛读,尽管可以做到博览群书,但是所掌握到的信息往往支零破碎、浮泛不精。

02

避免“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们对于以往历史的了解主要是基于史书,而古今中外的史书,实际上都是作者思想的展现,深受作者史学素养、价值观的影响,更有那个时代思想观念的烙印,如此便容易形成参差不齐的史学著述,有的甚至还会故意歪曲掩盖历史真相。所以,我们对待史书不能一味地迷信,而是要提高鉴别能力,拥有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如此才不会导致“尽信书,不如无书”。为了更加深入而全面地了解史书所表达的内容而获得真知,我们可以借鉴孟子“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顺逆相结合之法。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说要想了解一本书的内容与思想,一定要考察、了解作者本人的所处时代、人生经历与心理历程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客观、真实的了解作者创作这部书或作品的用意及价值观所在。比如宋祁、欧阳修等人基于宋代国家治理、重建新文化体系的需要而撰写《新唐书》,该书在编纂旨趣、历史叙事、价值观等方面,与五代时期刘昫等人撰写的《旧唐书》有巨大的差异。通过“知人论世”之法,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同样是描写唐代历史的史书,差异为何如此之大。可以说,“知人论世”之法是读史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第一步,不可不察。

另外,当我们顺着一部史书一直读下去,自然可以了解很多史实,但有的时候,我们又很容易被作者基于历史叙事所建构的历史观、历史框架及历史图景所束缚,以为当时的历史就是这样。实际上,真实的历史是流动的、动态的,永远不可能恢复,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史学家的历史。所以,需要我们通过“以意逆志”的方法来反观作者之意与历史叙事,从而形成与史书作者的“对话”。也就是说,每看完一部分历史史实,我们都要跳出字词、章句的束缚,从自身的感悟、知识的储备以及思想观念出发,深入洞察、思考史书创作的意图、历史史实及价值判断等,从而形成对历史更为客观的认知与把握。

“以意逆志”实际上就是通过逆向思维,基于读者自身的认知、感悟及价值观来反观历史,冷静地思考历史,从而形成一种更为高远的角度来与史家及史书形成对话,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真实的历史史实。毕竟,史书都存在着“成见”与“格式”,比如中国古代的史书编纂、叙事都深受孔子《春秋》笔法的影响,擅长“曲笔”,很多地方比较隐晦;加上史家深受时代观念与作者编纂旨趣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历史叙事“言不尽意”“意在言外”等情形,所以读者就要从自身的积累、感悟及当下的需要出发,反观作者及史书本意,逆向思考,通过“对话”式的思考,对史书内容、思想有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知与心得体会。

历史学的境界_学历史的三个境界_历史学家的境界

03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比较阅读中感悟真知

读史并非易事,就某一类史书而言,既要考虑到这一类史书的整体性,也要考虑到每一部史书的特点及内容。即使就一本书而言,我们既需要宏观地考察作者及其时代背景、成书过程、叙事特点、思想倾向等,也要从微观角度了解具体的历史史实;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是我们选择阅读史书及具体内容的基本方法之一。

对于具体的某一部古代史书及历史史实,我们还需要运用比较式的阅读方法,而非轻信单一史书的记载。比如同样都是记载五代十国的历史,却在二十四史之中出现了两部正史:薛居正《旧五代史》、欧阳修《新五代史》。我们就不能局限于其中一部的记载。当我们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在编纂旨趣、历史叙事、价值判断等方面差异如此之大。怎么办呢?我们先通过比较考察的方法,了解其缘由:宋代初年的薛居正主持编纂《旧五代史》,基本上就是延续唐代官修史书的传统、历史叙事平铺直叙、评价缺乏主见;北宋中期的欧阳修撰写《新五代史》,主要是为了通过历史叙事来建立新的价值体系,思想性非常强。不仅如此,对于一些具体的人事记载与评价,两部史书的差异也非常大,比如《旧五代史》高度评价了五代时期的不倒翁宰相冯道,认为他“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而《新五代史》则斥责他为缺乏忠义、无廉耻之人。通过这两部书的比对阅读,我们就会相对客观地看待这段历史,对五代十国的历史也有更加客观的认知。又如,同样记载三国初期历史的《三国志》《后汉书》,对于当时曹操僭越为丞相一事的记载存在很大差异,《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记载云:“天子以公为丞相”,意思是说汉献帝将曹操任命为丞相;同样的史实在《后汉书·献帝纪》中则记载为:“曹操自为丞相。”也就是说,曹操自己担任丞相,只不过迫使汉献帝承认罢了。我们通过两部史书作者及编纂背景的比较,就会明了《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远离三国、不太受当时政治影响,反而更能客观记载历史史实。

总之,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既从整体上把握史书及史实,也从微观出发来考察史实的客观真实性,同时注意比较式的阅读,从而获得真知。不仅如此,宏观、微观有机结合,使我们既可以从历时性角度来分析总结历史规律、特点及历史得失、经验教训,也可以更加深入地掌握具体的历史史实及其思想内涵,从而感悟更多新知。

历史学的境界_学历史的三个境界_历史学家的境界

04

博学反约:实现史学的价值转化

我们在选择了需要阅读的经典史书之外,也须就某一方面的问题展开广泛阅读,如此才能尽可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掌握更为深入的历史规律。这就需要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广泛阅读,甚至是古今中外的相关史书都要争取翻阅下。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强调:“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通过读史来获取古今中外革命的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中国革命。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广泛涉猎,最大限度地了解古今中外在某一方面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以便更好地指导我们工作生活与社会实践。当然,广泛阅读并不等于面面俱到,而是结合个人需要与兴趣,有选择性的大量阅读,可采取跳读、浏览、泛读等,以便更充分地了解某一方面的史实。

我们读史书并不仅仅是为了了解更多的历史史实,而是要把握其精神与思想,如王安石《读史》一诗中所言:“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在他看来,历史流传下来的并非都是精品,不能固守书中的记载,而是要切实了解其思想精髓,这才是读书之道。这实际上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博学反约。如孟子强调博学,也更注重“反约”,他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三国时期诸葛亮读书就喜欢“观其大略”,这其实就是博学反约之道,在泛读中撷取精华。

诚然,历史书背后的精神与思想,并非容易获得。所以,我们有时候就不得不借助相关的方法论、哲学的书去激发思维,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如我们阅读中国古代政治史、文化史、生活史、民俗史、军事史等方面的历史书,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及道理,我们有时候需要借助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史、民俗学、军事学等方面的论著辅助分析与理解,这样我们对以往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与理解。当我们将历史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才能够获得更加深刻的思想。

反约,就是要深入思考,实现史学的价值转化。反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史书的思想精髓,而是要将之转化为现实生活与实践的指导。这实际上就需要我们结合现实需要,实现价值的转化,这种转化不仅仅体现在我们的认知体系、人格境界方面,还要运用到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社会实践等方面。实际上,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察觉到阅读史书的功用所在,如《周易》所载:“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就是说在商周时期,人们已经注重通过学习古圣先王的嘉言懿行,来提升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读史要注重独立思考,获得真知,并将之与现实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史学的经世致用的真正价值。正如鲁迅强调的读书要会实践,这样才是会读书,“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限的时间精力来学习获得更多的历史新知,读什么、怎么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面对数量广博的史书,要突出问题意识,选择经典阅读,并进行深入思考。另一方面,阅读史书要有主体意识,要学会独立思考与判断,通过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比较鉴别等方式去获取真知。史书的内容纷繁芜杂,一些史书之间甚至互相矛盾,这就需要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既要坚持实事求是,也要一分为二、辩证统一地看待历史现象中的矛盾双方。通过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基于比较的方法,对历史史实及现象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汲取精华,去其糟粕。

读史的目的不在于记住了多少历史史实,而是从中获得了多少感悟智慧与新知。同时,读史充满了现实取向性,其最终的归宿点在于现实运用,只有“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才能更好地掌握史书中的精髓,才能在实践中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史学的魅力。

上一篇: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王权的“名”与“实”
下一篇: 南子:写出历史的声音和肖像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