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注:附19课思维导图
戊戌维新运动
背景:①社会: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③阶级: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④思想:西方思想在中国传播;康梁维新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过程:①1095年,公车上书,拉开序幕。②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百日维新”,最终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
局限性:①没有行宪法、开国会。②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③没有触动封建土地制度。④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败因:①守旧势力强大。②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③没有严密的组织。④把希望寄托于无实权的皇帝。⑤变法急于求成。⑥改革理论不成熟。⑦根本: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影响:①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和教育的发展。②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冲击旧式官僚体制。
义和团运动
兴起原因:①根本: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②直接:洋教势力猖獗。性质: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封建迷信色彩浓厚口号:扶清灭洋清政府的态度:镇压→招抚→剿灭
失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意义:打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八国联军侵华
原因:维护和扩大在华的侵略权益
过程:①1900年6月10日,第一批联军向北京进发。②6月中旬天津保卫战。③6月21日慈禧太后“宣战”。④7月14日天津落。⑤8月中旬北京失陷。
东南互保:动摇的清政府统治根基,使中国南方富庶地区免于战祸影响,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民族危机的加深
《辛丑条约》
内容:①惩办首祸诸臣②赔款白银4.5亿,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2亿两。③将北京东郊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④拆除大沽炮台,各国可驻扎军队。⑤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⑥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影响:①是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②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③民族矛盾和经济矛盾合流。④列强侵略由政治瓜分到扶植代理人,以华治华。⑤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双半社会的深渊。
高一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背景:①民族危机: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②阶级矛盾尖锐。③经济基础: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④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⑤组织技术:兴中会等革命团体以及中国同盟会。⑥思想基础:三民主义。⑦多次军事准备,多次武装起义。
过程: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②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在日本东京创立同盟会。③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④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清政府预备立宪:1901年到1905年实行新政。→1906年9月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打响了武昌起义第1枪。→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湖南、广东等十四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南北议和):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统治;2月15日,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确保民主共和。内容:①主权在民。②自由平等。③三权分立(实际上确立责任内阁制)。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意义:①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②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③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④推动移风易俗。
区分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制度
局限性:①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②双半社会性质未改变。③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②资产阶级软弱妥协。③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