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革,国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这些历史性变革的发生和历史性成就的取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有着紧密而直接的内在逻辑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程中逐渐培育、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当代中国发生历史性变革和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原因和内在动力,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底气和根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在新征程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进一步发挥和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并在实践中把这些优势不断发展壮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势──植根中国实际,展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璀璨景象。
道路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独立自主地探索和发展社会主义,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鲜明的优越性,是确保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大道。
1.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作为一个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条件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生产力显然是首要任务,这也是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所走的弯路证明了的。因此,改革开放伊始,我们党就明确提出和平时期的国家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最终以党的基本路线的形式确定下来。可以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定,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所实现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它清晰、明确地回答了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础性、根本性问题。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大踏步赶上世界的事实和经验启示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经济建设虽然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但不是唯一任务。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也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实现经济上的繁荣昌盛,而且要实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繁荣发展。因此,改革开放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逻辑必然,也是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历史必然,这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超越。
2.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规定了我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了我国实行什么样的国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由谁领导和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的问题,这四个方面是最根本最重大的原则问题,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方向,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前提。四项基本原则犹如支撑我们国家的四根支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保障。如果动摇了四项基本原则,或者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得不好,我们就会在政治上迷失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无从谈起。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从那时起,改革开放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最强大的发展动力。可以说,改革开放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时刻、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这场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变革、大开放、大发展,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全方位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产生世界性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40年来,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40年风雨同舟,40年披荆斩棘,40年砥砺奋进,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3.既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所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5%,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而且高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同期平均水平。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90万亿元大关,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左右,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仅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才能取得的成就,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优越性。
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还要求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不是片面的经济主义论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不是唯生产力论,而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将发展生产力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满足和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今天的中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已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2.6万元,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居民预期寿命超过76岁,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事实证明: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善,极大地激发和增强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和信心,从而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带来无穷的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优势──应答时代课题,揭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真理魅力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发展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宝贵结晶,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无可比拟的理论优势。
1.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是别的什么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这个“脉”,就包括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主要表现在: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在领导力量上,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价值立场上,始终坚持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在根本目的上,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等。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等在本质上始终贯彻和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没有脱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所确立的正确轨道。
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没有故步自封,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指导当代中国获得巨大成功、取得巨大进步,关键就在于它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要求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创新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其自身具备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它们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潮流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炼新观点、部署新战略、构建新理论,从而不断把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新的高度,这是其他理论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
2.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抵制了抛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错误主张。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和成熟方案。受苏联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在实践中都曾将苏联模式奉为圭臬,在理论上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致使社会主义发展陷入死胡同。正是在此背景下,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把思想认识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最终形成邓小平理论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性理论成果,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不仅如此,继承了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髓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在实践中进一步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21世纪绽放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日益深入人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得到巩固的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问题上,实践中和国际上时不时总会出现一些宣扬抛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错误主张。比如,宣扬极端自由化、全盘私有化等主张的新自由主义,宣扬指导思想多元化、三权分立、多党制等西方民主思想的民主社会主义,歪曲、否定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观念的普世价值主义等。针对这些错误思潮和主张,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态度坚决的抵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作出了清晰、明确而有力的回击和回应,从而坚定地捍卫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3.既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导和强大精神力量,又为世界贡献了独具魅力的思想理论成果。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功地引导我们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劈波斩浪、浩荡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导和强大精神力量。不仅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蕴含的能够为全世界所共享的价值观和战略思想,闪耀着“中国式智慧”的光芒,为世界贡献了独具魅力的思想理论成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等,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生态学、国际关系学思想,彰显着中国价值观饱含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力量,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诸多难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设和谐世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战略思想,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新鲜的时代内涵和实践内涵,彰显了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责任和担当。尤其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我们探索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经历过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它既没有对外侵略和扩张,也没有在海外建立殖民地,更没有牺牲他国利益,不仅彰显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中国思想理论的优越性,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而且打破了世界对西方发展模式的盲目崇拜和路径依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落后局面作出了重要示范、提供了重要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独具鲜明特色,昭显当代中国发展本固根稳的巍峨气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中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逐渐完善、内生性演化而形成的,是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其独特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1.既全面巩固和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又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人民群众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制度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国家治理格局中,中国共产党起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近代以来的历史和实践都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真实地享有主人翁地位,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出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下,人民群众在政治生活上享有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权利,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业,真正成为国家政治上的主人;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人民群众依法享有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继承权、物质帮助权、劳动保护权、社会救助权,享有受教育权、从事科学、发明、文艺创作的权利,享有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和住宅不受侵犯权、批评建议和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权、男女平等权等各方面权利,真正成为社会经济文化上的主人。
2.既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注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长期的、稳定的高速发展,这其中的奥秘之一就是我们建立了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突破了人们在传统上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认识误区,它的优势就在于既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注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对社会主义的最大贡献之一。
市场经济是一种比计划经济更加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它能够把资源配置到可以获得最大效益的地方,能够最大限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是,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也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如自发性、滞后性、盲目性。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表明:如果任由市场经济盲目发展,则会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频发、生态环境危机加剧、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而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它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固有弊端,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力,最大化调整和优化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所有制层面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同等的市场条件和环境下获取资源、发展生产,他们之间的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实现了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推动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很好地处理了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既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注重更好发挥政府的有效管理与宏观调控作用,把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有机统一起来,从而有效地保证了社会主义走共同富裕道路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
3.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不动摇,又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毫不动摇地坚持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以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些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
与此同时,我们党又根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发展要求,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形成和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些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世界潮流、体现时代要求,“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永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提供了有力保证,为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证,为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断建立了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优势──赓续民族血脉,彰显亿万人民聚力创造历史伟业的蓬勃精神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其独特的时代内涵和精神品质是激发我们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底气。
1.既传承弘扬了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又创造形成了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从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精神命脉、重要源泉、坚实根基、突出优势来加以阐释和说明,并强调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它所蕴含的政治理念、伦理规范、价值追求、人文传统和社会理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品格与内在特性,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实践中所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实质性地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还传承弘扬了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所蕴含的奋斗精神、创业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等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力量之源和信心之基,也是我们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文化创新,创造形成了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的新文化,其内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了时代的发展要求,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确定了新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2.既传承和发展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又凝结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厚度。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中华民族虽有短暂分裂,但统一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这主要得益于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纽带,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传统天下观的本色品质,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而丰富的文明和历史的内在动力,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具有蓬勃生命力的精神标识。在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得到了继承和弘扬,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被注入新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备了更为深厚的历史底蕴、更为强大的自信底气。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奋斗不止的时代标识,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高度。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矢志于赶上时代的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内容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映了中华民族敢于自我突破、勇于自我革新的精神气质,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表达了中华民族勇于追赶时代潮流的思想境界,不甘落后、奋勇争先体现了中华民族愈挫愈勇、努力奋起直追的宝贵品质。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向新的发展高度,是当代中国在新时代创造出更大发展成就、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强大动力。
3.既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又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的文化、大众的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也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通过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有效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大力支持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着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人民群众充分、广泛地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方面,以市场为主导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产业,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助推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有效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供给能力,从而使人民群众享受到了丰富多彩、健康时尚的精神文化生活。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在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发展状况与水平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党高度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并将其上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层面来进行考虑和统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放到了党和国家工作的战略全局中谋划和设计,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从根本上提升和增强了我国核心价值观的国际感召力、传统文化的国际吸引力、文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对外传播的国际亲和力、新闻媒体的国际公信力、人文交流的国际影响力,全方位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大气的良好形象,形成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