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靠癸酉本公布的那些文字无法证明其是真本。
1)癸酉本中的林黛玉按谢道韫的路子写,但薛宝钗却并不沿乐羊妻的轨际来。
成语:乐羊子妻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 盗泉 ’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尝有它舍鸡谬入园中,姑盗杀而食之,妻对鸡不餐而泣。姑怪问其故。妻曰:“自伤居贫,使食有它肉。”姑竟弃之。
后盗欲有犯妻者,乃先劫其姑。妻闻,操刀而出。盗人曰:“释汝刀从我者可全,不从我者,则杀汝姑。”妻仰天而叹,举刀刎颈而死。盗亦不杀其姑。太守闻之,即捕杀贼盗,而赐妻缣帛,以礼葬之,号曰“贞义”。(出自《后汉书》)
翻译最后一段:后来有盗贼想侵犯乐羊子的妻子,就先劫持其婆姑(婆婆,丈夫母亲)。妻子听到后,拿着刀跑出来,盗贼说:“你放下刀依从我,就保全你们的性命,如果不从我,我就杀了你婆婆。”妻子仰天叹息,举起刀子就刎颈(割脖子)自杀了。盗贼也没有杀她婆婆(就逃跑了)。太守知道了这件事后,抓捕那盗贼,就赐给乐羊妻子丝绸布帛,为她举行丧礼,赐予“贞义”的称号。(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人家以“贞义”评价有德之人乐羊妻,你却以“无情”判定山中高士薛宝钗。
更讽刺的是,癸酉本的薛宝钗主动勾引贾雨村,其行为恰好与乐羊妻相反。
癸酉本的逻辑:正面人物正面写,反面人物反着写,因此典故都要反着解读,岂有此理?
2)小说第一回作者写道:
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涂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蒙侧批:放笔以情趣世人,并评倒多少传奇。文气淋漓,字句切实。】亦如剧中之小丑然。
作者自己立下的flag,总不至于打脸吧?
3)再举一人,北静王。看看作者是怎写他的:
话说宝玉举目见北静王水溶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宝玉忙抢上来参见,水溶连忙从轿内伸出手来挽住。见宝玉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面若春花,目如点漆。
这段文字先后介绍了北静王与贾宝玉的着装打扮,我们逐条分析。
头上:洁白簪缨银翅王帽 vs 束发银冠
身上: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 vs 白蟒箭袖
腰上:碧玉红鞓带 vs 攒珠银带
脸部:面如美玉,目似明星 vs 面若春花,目如点漆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作者描述北静王和贾宝玉的套路是一模一样的,可以说北静王就是升级版的贾宝玉。另外贾宝玉两次试图将北静王之物转交给林黛玉,可见作者确实有把林黛玉许配给北静王的打算。然而在癸酉本中,北静王成了反派,就因北静王三字中包含了一个“北”字,将其与满清划等号,何其武断。结果癸酉本中北静王与林黛玉没有任何交集,如此重要的伏笔就这样没了。
4)微博“朱贵文0401”发布了一本《栖霞客批评石头记》,仅有一十五回。其套路与癸酉本如出一辙,没有纸质书,没有一张照片,发布者宁可呕心沥血,繁转简,加标点,再录入,劳心费神,最后复制粘贴到网上公布。结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妥妥的现代人的伪作,就因为不懂繁体字+不会写格律诗,路出破绽,遭人耻笑。此人若手上真有书,拿出手机,咔嚓一声,何其容易,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5)癸酉本声称解决了靖藏本部分疑难脂批,并且公布了那些脂批,结果直到今天也没见癸酉本前八十回是什么样子。你是在逗我吗?大街上随手拉一个小孩子就敢说是你亲生的了?我甚至可以谎说是我破解了那些东西,你们抢先发布导致我有口难言,你拿什么反驳,纸质书,你有吗?若有早拿出来炫耀了,还用人催!拿一个来路不明的东西去验证另一个来路不明的东西——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癸酉本,研究红楼梦的终极利器,你想要的,你困惑的,答案这里全都有,即便现在没有,将来版本更新,也就有了。纵观癸酉本的发布历程,其幕后必然有一个恬不知耻的创作团队。
更新:
《红楼梦》是清朝人写的没有疑问,那么小说背景设定必在清朝以前,因为古人写小说有一个大忌,叫做“本朝人不写本朝事”。例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作者是清朝人,而小说背景却在明朝。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作者是明朝人,而小说背景却在宋朝。但是《红楼梦》又是一种特例,作者于第一回中声明“无朝代年纪可考”,你可以说作者出于害怕文字狱牵连到自己的考量,索性不指定朝代,直接与政治脱钩;我亦可以说作者写的故事,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可能发生的,中国几千年历史,多少王朝更迭,正如《三国》开篇写道“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那么小说主题相较于一国一家而言,显得愈加宏伟壮阔。
研究癸酉本,你知道吗,我为什么始终不相信这东西,是因为“癸酉本的话语权完全掌握在它的发布者手上”,等同于,你参加某活动,当得知“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xxx所有”时,会不会自内而外地产生厌恶感?
文学不是数学,仅靠脑补如何行得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