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鹤峰茶史太太太太太太太长了,竟能追溯到……

鹤峰茶史太太太太太太太长了,竟能追溯到……

鹤峰茶史太太太太太太太长了,竟能追溯到……请点击查看详情\x26gt\x26gt\x26gt

茶叶的发展历史_茶叶历史发展图片_茶叶历史发展史动画

茶叶的发展历史_茶叶历史发展史动画_茶叶历史发展图片

鹤峰茶·世界品

茶叶历史发展史动画_茶叶的发展历史_茶叶历史发展图片

作为鹤峰人

关于鹤峰茶你了解多少?

品一盏鹤峰茶

听一段鹤峰茶史

茶叶历史发展史动画_茶叶的发展历史_茶叶历史发展图片

容美土司茶叶

传承与发展

HEFENGCHA · SHIJIEPIN

容美土司地处楚之西“南徼”,东联江汉,西接渝黔,南通湘澧,北靠巴蜀,境内山岳连绵,沟壑纵横,最高海拔2300多米(今五峰县境内),最低在200米以下,是武陵山脉东段的中心。田氏土司自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至雍正13年(公元1735年)改土归流,统治容美司930年。其疆域控制面积明末清初鼎盛时期达7000平方公里以上,包括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鹤峰县的大部分地区,巴东县野三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恩施市、建始县清江以南的部分地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大部分地区和湖南省石门县、桑植县与之接壤的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1600毫米左右,多云雾,适合茶树生长。陆羽著《茶经》,在介绍茶的起源时说:“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在介绍茶叶品质时说:“山南,以峡州上。”峡州指宜昌、巴东、长阳、容美土司一带。从中可以看出容美土司是我国茶叶发源地之一,而且茶叶品质上乘。

茶叶历史发展史动画_茶叶的发展历史_茶叶历史发展图片

茶叶历史发展史动画_茶叶的发展历史_茶叶历史发展图片

茶叶是容美土司朝贡的主要贡品

HEFENGCHA · SHIJIEPIN

《明史·食货·茶法》记载:明初,太祖令茶芽以进。洪武四年(1371)十二月,四川容美洞宣抚使田光宝子答谷什用等,赴朝贡方物(即地方土产),峒茶乃主要贡品。《鹤峰州志续修卷十三之容阳杂咏》诗句云:“土输茶作贡,农挽草分庄”。表明容美土司自明初开始即把茶叶作为朝贡的贡品之一。容美贡茗品质优异,据《鹤峰州志》记载:“容美贡茗,遍地生植,惟州后数株所产最佳。暑前有七井,相去半里许,汲一井而诸井皆动,其水清冽甘美异常。离城五十里,土司分守,留驾神仙、陶溪茶园二处所产者,味极清腴,取泉水烹服,驱火除瘴,清心散气,去胀止烦,并解一切杂症”。容美土司时期创制的绿茶就被列为宫廷上乘贡品,称为“容美贡茗”,是早期土司向皇帝进贡的珍品,一直流传着“白鹤井的水,容美司的茶”这个传说。

茶叶历史发展图片_茶叶历史发展史动画_茶叶的发展历史

茶叶历史发展图片_茶叶的发展历史_茶叶历史发展史动画

茶叶是容美土司时期的主要特产

HEFENGCHA · SHIJIEPIN

容美土司时期,茶叶在司内广为种植,产品除朝贡外以对外销售为主。据《长乐县志》:“邑属水浕、石梁、白溢等处,俱产茶。每於三月,有茶之家妇女大小俱出采茶。清明节采者,为雨前细茶,谷雨节采者,为谷雨细茶,並有白毛尖,萌勾亦曰茸勾等名,其余为粗茶。李焕春竹枝词:深山春暖吐萌牙,姊妹雨前试采茶,细叶莫争多与少,筐携落日共还家”。顾彩《容美纪游》中描写容美土司茶叶:“诸山产茶,利最溥,统名峒茶。上品者,每斤钱一贯,中品者楚省之所通用,亦曰湘潭茶。故茶客来往无虚日。(茶客至,官给衣食,以客礼待,去则给引。)”。顾彩在进出容美土司时都遇见茶叶经销商,“癸未冬,以事过枝江县,有农部孔东塘先生(名尚任)寄书候宣慰君。而枝江令孔君振兹(名毓基),闻余欲往,颇为怂勇,乃觅司中贩茶者以书附,令持归道欲游意。”;“初六日,行平冈,无复山险,至白马溪,乃更起群峰,一潭澄泓。民居环之。茶客二十余人,放驴满山,余杂之共宿一店。”;“客司中者,江、浙、秦、鲁人俱有,或以贸易至,或以技艺来,皆仰膳官厨。有岁久不愿去者,即分田授室愿为之臣,不敢复居客位”。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容美土司王鼓励外面客商到司内经销茶叶,免费提供路费和食宿,吸引了湖南、湖北、江苏、浙江、陕西、山东等多地的客商进入司内收茶,将食盐、棉布等物品运进司内销售,呈现出以茶叶贸易为主的商业繁荣景象。

茶叶历史发展图片_茶叶的发展历史_茶叶历史发展史动画

容美土司时期,茶叶主要是生产绿茶,统称为“容美峒茶”。朝贡的容美峒茶选材精良,制作精细,为绿茶上品,称为容美贡茗、容美茶。在清明时节前后,精心选用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的优质鲜叶作原料,经过摊青、杀青、揉捻、炒二青、理条整形、烘焙等工艺制作容美贡茗。日本全国茶叶理事会理事长松下智先生的《中国名茶之旅》中也有一段关于容美茶的记载。书中对鹤峰容美茶的地理环境,土壤气候,居住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茶叶的生产历史、茶叶的品质、制作工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后肯定“容美茶”之所以有着独特品位,是因为当地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一种固有的制作方法。我县现在生产的“翠泉”绿茶、五峰县生产的“采花”绿茶其工艺均是在容美贡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茶叶的发展历史_茶叶历史发展图片_茶叶历史发展史动画

改土归流后鹤峰成为宜红茶主产区

HEFENGCHA · SHIJIEPIN

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后,红茶代替绿茶,出口贸易迅速发展。咸丰甲寅年(1854年)广商高炳三,光绪丙子年(1876年)林紫宸、卢次伦(泰和合)先后来到鹤峰,进行绿茶改红茶,并出口欧美、俄国。据《鹤峰州志》记载:“邑自丙子年(1876年)广商林子(紫)宸来州,采办红茶。泰和合谦慎安两号,设庄本城、五里坪,办运红茶,先后在鹤峰进行绿改红,载至汉口兑易,洋人称为高品”。清光绪年间,美国茶师到鹤峰考察,称“鹤峰红茶为上品,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浸汁程度较优”。被茶商多取为样品。英国人称鹤峰产红茶为“皇后茶”。广商林紫宸、卢次伦合作经营红茶,引进茶师在鹤峰、五峰、石门等地传授红茶制作工艺,使这一区域红茶得到快速发展,代替了绿茶生产,成为“宜红茶”主产区。

茶叶历史发展图片_茶叶的发展历史_茶叶历史发展史动画

在鹤峰州城、五里坪、南村、留驾司等地均设茶庄,经茶马古道运至汉口后出口欧美和俄罗斯。容美绿茶产量则逐年下降,但民间仍保留着“容美茶”的作坊式生产,工艺得以保留下来。清末民初,茶叶生产仍处于较好状况。据史料记载“本县茶叶为地方唯一外销货品,其产量在清末民初已达百万余斤。民国7年(公元1918年)以后,地方不靖,人民流离颠沛,不遑此种天产因乏人力之培养而一落千丈”。民国22年(公元1939年)降至5970担,民国38年(公元1949年)降至3047担。

茶叶历史发展图片_茶叶历史发展史动画_茶叶的发展历史

茶叶历史发展图片_茶叶历史发展史动画_茶叶的发展历史

鹤峰茶文化丰富多彩

HEFENGCHA · SHIJIEPIN

容美土司时期,容美茶叶从野生到人工栽培,茶叶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同时也带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鹤峰现在很多地名都与茶有关,1982年《鹤峰土家族自治县地名志》中与茶有关的地名达到31个,如茶园乡、茶园村、茶园坡、茶子坡、茶庄坡、茶叶湾、茶店子村、野茶坪、杨家茶园、神仙茶园等等。地名是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约定俗成的文化产物,大量的以茶命名的地名存在,表明此地蕴含着丰富的茶文化因子。

茶叶历史发展史动画_茶叶的发展历史_茶叶历史发展图片

茶叶的生产和饮用,激发出很多文人的创作欲望,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茶文化佳作。容美土司田氏诗人开山鼻祖田九龄多次以茶为诗,如《新构茶墅》“自构白云居,玄津潄有余。幽人同月道,樵叟共烟墟。桑落秋宜酒,潮平夜可渔。紫书行处读,顿觉世情疏。”《寄茶墅作》“世路风波恶,沧浪水自清,白云供手钓,长岁乐躬耕。鸟听花间弄,人疑画里行。不知霞外客,若个得荣名。”《茶墅》:“年时落拓苦飘零,瀹茗闲翻陆羽经。霞外独尝忘世味,丛中深构避喧亭。旗枪布处枝枝翠,雀舌含时叶叶青。万事逡巡谁得料,但逢侑酒莫言醒”。顾彩在游历容美司时创作了《采茶歌》:“采茶去,去入云山最深处。年年常作采茶人,飞蓬双宾衣褴褛。采茶归去不自尝,妇姑烘焙终朝忙。须臾盛得青满筐,谁其贩者湖南商。好茶得入朱门里,瀹以清泉味香美。此时谁念采茶人,曾向深山憔悴死。采茶复采茶,不如去采花。采花虽得青钱少,插向宾边使人好”。《容阳杂吟十四首》之七:“妇女携筐采峒茶,洞泉轻沸响缫车。湔裙湿透凌波袜,鬓畔还簪栀子花”。改土归流以后的文人墨客亦有诗文咏茶:如洪先绪《容阳竹枝词》“春山桃李烂如霞,女伴相招笑声哗。今日晴和天气好,阳坡去摘雨前茶。”部生耘《辛未岁刘邑侯编审户口作长句上之》中有“赤肩负茶复荷盐,辛苦佣保濡余沥”句。还有本地广为流传的劳动民歌《春茶花儿开》:“春茶花儿满山开,采茶的歌儿唱起来。你来唱来我来接,嫩芽发起大家采,采茶的好歌唱起来”。

茶叶历史发展图片_茶叶历史发展史动画_茶叶的发展历史

容美土司在长期的待客过程中,形成了“土家四道茶”的礼仪。人们把土家“四道茶”作为款待远方贵宾的最高礼节。这种礼仪是用古色古香陶瓷茶具、红漆雕花茶盘向客人敬茶,每次敬茶的内容不同,共敬四次,称为“四道茶”。敬茶者为未婚少女或者少妇,她们在客人中间穿梭献茶,且歌且舞,客人坐着边品茶,边听歌看舞。第一道茶叫“白鹤茶”。相传用白鹤井的水冲泡容美司的茶,茶水汤色嫩绿明亮,茶叶成垛,上下沉浮,似白鹤展翅飞翔,滋味醇厚鲜爽,栗香持久,回味甘甜。佳客临门,敬上这杯“白鹤茶”以洗尘解渴。土家姑娘敬茶前还要唱茶歌向客人问候:“红漆椅子拖两把,叫声哥哥你坐下,我到灶屋去烧茶,灶前灶后打一转,红漆茶盘放花碗,奴家亲手端上前……”。第二道茶叫“泡儿茶”。先盛一碗糯米做的炒米花,再加红糖,冲开水,让客人吃了这碗茶稍稍压饥。第三道茶叫“油茶汤”。用花生米、核桃仁、芝麻、板栗、嫩苞米等,在香油中炸脆,同茶叶一起放入碗中,加开水冲泡。碗面绿叶漂浮,碗底卧香藏鲜。让客人饮用后感受到自己的尊贵。第四道茶叫“鸡蛋茶”,也称为“拜茶”,是最高级别的待客礼俗。“拜茶”的习俗是:婚庆之夜,由婚庆执事请新郎家长辈到堂屋按辈分高低就座,再由新郎向新娘一一介绍,然后新娘把“鸡蛋茶”亲手献给各位长辈,长辈吃完后要在碗中放“茶钱”,以表示关怀和祝贺。

茶叶历史发展史动画_茶叶的发展历史_茶叶历史发展图片

茶叶历史发展图片_茶叶历史发展史动画_茶叶的发展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

鹤峰茶业得到长足发展

HEFENGCHA · SHIJIEPIN

容美土司时期,鹤峰作为我国的传统老茶区历经千年的发展,积淀了浓厚的人文基础。改土归流以后乃至民国时期,鹤峰人民的茶叶生产仍方兴未艾,商贸经济主要围绕茶叶开展,尽管“十斤茶叶一斤盐”的不平等交易,仍不能放弃茶叶的生产经营。新中国成立后,茶区农民重垦荒芜的茶园,茶叶生产开始复苏,1952年茶叶产量达到6700担。1966年,鹤峰被定为全国茶叶生产基地县。1975年起,鹤峰就开始学习贵州湄潭县,积极发展密植速成茶园。1979年,全县四级干部大会号召大力推广应用密植速成茶园栽培技术,茶产业从此开始大见成效。1992年,鹤峰县人平茶叶面积、茶叶总产量、产值等六项指标跃居全省首位,被评为“湖北茶叶第一县”。1994年被农业部、财政部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天然富硒茶基地地区。1995年全县茶叶面积过10万亩,产值达3000万元,已成为当时农民增收的第一支柱产业。

截止2019年底,全县茶园总面积达37.2万亩,茶叶产量3.5万吨,农业产值15亿元,综合产值35亿元。全县90%的村和70%的农户种茶,农民收入的50%以上来自于茶,工业增加值有43%来自茶产业,产值占全县GDP总量的23%。人均茶园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

鹤峰茶叶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茶叶历史发展史动画_茶叶的发展历史_茶叶历史发展图片

沧桑古道,茶香千年

一盏茶

一段历史

鹤峰茶的魅力无限

等你慢慢体会

END

上一篇: 改革开放40年 重新认识社会主义
下一篇: 以茶为道:茶的起源和发展简史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