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在中国新闻奖的舞台上,湖南广电成果丰硕,共有11件作品获奖。其中4件作品获一等奖,4件作品获二等奖,3件作品获三等奖,再次创下历年获奖数量之最。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台长、总编辑龚政文同志荣获第17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至今为止,湖南广电已经连续6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一最高荣誉。这既是上级主管部门对湖南广电始终坚持“新闻立台、守正创新”的最高褒奖,也是湖南广电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业永不停息的孜孜追求的具体表现。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评选。长江韬奋奖则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届评选20名获奖者(其中长江系列10名,韬奋系列10名)。2022年是中国新闻奖的改革年,改革之后,奖项设置与时俱进更趋优化,奖项评选旋律更高昂,能量更饱满。最终脱颖而出的优秀新闻作品,均经受了层层筛选、激烈角逐,含金量十足。
至高荣誉!
湖南广电获奖数量创纪录类型丰富传播效果佳
此次湖南广电获奖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涵盖范围广、品类多。一等奖作品中有电视系列报道《国之大者》、新闻编排《坐上火车去老挝》、典型报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还有广播新闻专栏《村村响大喇叭》;二等奖作品有新闻消息《倾尽一城花 送别一个人》、新闻专题《为有牺牲》、重大主题报道《百炼成钢—党史上的今天》、国际传播《我们都是追梦人》;三等奖作品有新闻专题《青春正当时—高原上的女兵班》、新闻访谈《美国抗疫何以“第一”》、新闻专题《格桑花开雪域边陲—苹果树下的科学梦》。在这11个获奖作品中,由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制作的作品就有8个。新闻中心近6年来每年刷新获奖数量,同样创造了湖南广电新闻作品的历史。
种子,就是农业里的“芯片”,得种子者得天下。历史反复证明:国家的兴衰与存亡,有时只在一粒种子之间。新闻中心敏锐抓住这一新闻点,从2021年3月开始策划,关注中国种业安全,展示在中国种业科学家的努力下,近年来取得的进步。系列报道一等奖作品《国之大者》共11集,聚焦长年累月奋战在科研一线,为粮食安全、种业安全作出重要贡献的种业科学家和科研团队,谱写了一曲矢志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动人赞歌。
典型报道一等奖作品《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深情讲述了袁隆平以国家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躬耕田野、造福世界的毕生追求。作品讲述了他的童年岁月、科研历程、业余生活和全球影响,小口子、多角度、高光点,立体呈现了袁隆平不懈追梦、造福人类的壮阔一生和朴实无华、风趣可爱的多彩性格。
新闻编排一等奖作品《坐上火车去老挝》在2021年中老铁路正式载客运营之后一个月内推出,聚焦中老铁路通车这一重大新闻事件。节目采访了老挝总理潘坎,专访中国驻老挝大使姜再冬和老挝驻华大使坎葆·恩塔万,讲述铁路建设中两国民心相通的感人故事,展现中老铁路中的湖南建设力量,深刻阐述了铁路开通的重大意义,突出中国持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编排精巧、制作精良。
二等奖作品重大主题报道项目的《百炼成钢·党史上的今天》是全国广电系统最早推出,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建党百年主题节目,并且以融合传播的方式,吸引广大年轻观众收看节目,学习党史。
新闻专题《为有牺牲》以时间为脉落,致敬为建立、捍卫、建设新中国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致敬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激励今天的人们在困难挑战面前知重负重、甘洒热血、敢于担当、勇于胜利,在新征程上创造新业绩。
新闻消息《(今天,我们一起送别袁隆平院士)倾尽一城花 送别一个人》该报道创作于袁隆平院士追悼仪式举行当天,记者真实记录了全国各地群众自发汇集长沙,送别袁院士的感人场景。
在三等奖作品新闻访谈《美国抗疫 何以“第一”》节目中新闻当事人记者对话了参与起草报告的国内外多位专家学者,一起透析了美国抗疫的真相,深度揭示了面对疫情,美国为何如此失败的原因。
新闻专题《送你一朵格桑花》每一集由纪实、人文、科普三个版块组成,既有纪录片的纪实性特点,也有人文片的美术性和科普片的严谨性,结构层次丰富,视觉递进明显,可看性强,感染力强。
系列报道播出后,湖南卫视、新闻中心全面铺开传播渠道。学习强国、新华社等新媒体平台齐发力形成矩阵效应,推进重大主题报道与专题整合发布,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社交平台,扩大报道影响力。许多网友为报道评论点赞,并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转发刷屏。
争创一流!
践行新闻立台 “新闻大片”创作谱写“四力”
坚持新闻立台,争创一流、只做第一、永无止境,一直是留存在湖南广电人内心深处的血脉基因。凝聚团队力量,把握时代精神。新闻中心每一年的获奖作品都紧扣历史和时代的脉搏,满足受众需求,充分体现湖南广电人的新闻初心和家国情怀。大兵团协作打大会战,是新闻中心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的“新闻大片”创作模式。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历史影像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精心选取这近半个世纪的口述素材和珍贵影像,许多内容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富有震撼力和感染力。节目团队以为时代人物立传的使命感,面对海量的素材,仅仅在4天之内,高质量地完成了作品。1960年10月,湖南电视台开播的同一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的试验田里开始了杂交水稻研究。
《坐上火车去老挝》幕后照片
在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一代又一代的湖南电视新闻人接力跟拍袁隆平院士的故事。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细节,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不畏权威、脚踏实地、攀登科学高峰的科学家袁隆平;一个可亲可爱、多才多艺、乐观开朗、质朴谦逊的邻家爷爷袁隆平;一个顶风冒雨、披星戴月、趟泥水握稻穗的农夫袁隆平;一个被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爱戴与尊敬、深切缅怀的“世界的袁隆平”。
《党史上的今天》幕后照片
中老铁路是“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2018年赴老挝采访时,《午间新闻》栏目就掌握了中国工程建设者在异国他乡修路架桥的鲜活素材。2021年下半年,得知中老铁路即将竣工通车的消息后,团队成员立即行动,在半个月的时间里推出了中老铁路通车的特别编排《坐上火车去老挝》。为克服疫情期间跨国采访这一难题,曾经在老挝认识的朋友帮了大忙。老挝国家电视台的同行帮助拍摄了通车当天万象车站的场景,在车上采访了老挝总理潘坎,并专访了中国驻老挝大使姜再冬;在老挝经商的湖南商人,或现身说法讲述铁路建设中的民心相通的故事,或牵线搭桥帮我们按照策划远程采访相关段落。
《国之大者》拍摄现场
为了做好《国之大者》的报道,新闻中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密切联系,经过多次研讨,最终选定11位在中国种业领域最有代表性、成就最突出的种业科学家,中心共派出十一组骨干记者,奔赴北京、河北、湖南、海南、江西、甘肃、青海、河南、内蒙古、新疆等全国十个省市自治区,行程上万公里,把“四力”写在祖国的大江大河大山之中。
《为有牺牲》拍摄现场
不断收获荣誉背后,是湖南广电日复一日坚守初心本色,全面深入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广泛传播党的主张,积极反映人民心声,用心描绘时代画卷,用力奏响时代强音。2023年,湖南广电将以双平台为主的传播矩阵优势、以芒果独特青春视角,推出一批现象级主旋律融媒作品,全力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阐释,围绕新时代新征程主题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高质量打造宣传舆论主阵地,让主流宣传规模更大、力度更强、声量更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