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医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绪论

医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绪论

医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绪论第一节 社会科学研究一、科学与科学研究(science research)科学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

第一节 社会科学研究

一、科学与科学研究(science research)

科学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同时科学又为社会实践服务。

按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科学划分为五大门类: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

科学是研究“真”的;人文是研究“善”和“美”的。

科学研究:是一种依据人类推理能力,用科学方法寻求事物合理答案及解决方案的过程。

科学研究的三大特点:以事实为依据,以方法为手段,以解释为目的

客观性,条件性,否证性,可检验性,存在失败的可能,逻辑上的合理性

二、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特征

1、社会科学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

社会科学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结论基于证据,证据基于数据,数据基于事实。

社会科学研究是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标是探索和理解人类生活的社会世界。

2、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从事这些活动所用的方法,是社会科学的重要部分。

是社会学学科的三大支柱(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研究方法,应用社会学)之一。

是区别于具有思辨色彩的人文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

主要特征:经验型和实证性。

3、社会科学研究的特征:

A、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

研究的对象必须包括: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人的社会行为、由行为构成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产物。

如怎样行动、交往、思考、感受;人、群体、社会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人如何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相适应等。

人类社会的“舞台”上演的“剧目”,所构成的“场景”,涉及的“演员”,看到的“表演”,都是主题的组成部分。

研究的着眼点在于自然现象与社会的关系,而自然科学则是自然现象本身。

B、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必须依据可感知的(看到、听到、接触到)资料。

如人的行为、意见、态度、意愿、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东西(寺庙、教堂、学校等)。

通过感知社会现象中的某些部分,收集大量类似资料,累计经验,从而认识社会现象的整体。

C、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社会科学所探讨的问题必须是可以由科学来回答的。

对某一现象,不该探讨“是否应该如此”,而只该探讨“究竟状况如何”或“为什么如此”。

如可以探讨“为何这类组织比那类组织更有效率?”,“这部分同学为什么一直学习优秀?”等。

如不可以探讨“效益比道德更重要吗?”,“家庭应该存在吗?”等,因为这超出科学范畴,无法对其经验性观察并进行回答。

4、社会科学研究的伦理与困难

人的特殊性:人有思想、感情、动机、反应,具有自我意识和主观意志。

可不与研究者合作,可以采取出人意料的行为。

使得研究结果常达不到自然科学那样的准确程度。

研究的干扰性:研究行为本身就可能改变了所研究的行为。

如你观察一个家庭的生活。

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要受到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家庭背景等)、社会关系等各方面影响。

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除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外,还要考虑伦理、政治等因素。

保持客观性的困难: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保持一种客观、超然的心态是很困难的,容易陷于“情感纠葛”。

第二节 医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系

一、医学具有自然科学性质

首先,作为医学研究对象的人具有自然属性

医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是建立在人体自身内在联系、人体与环境联系基础上的;

人体是一个生物有机体,人的健康状况和疾病与机体自身复制、转换、调整的状况及与人和环境的关系不可分割。

其次,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明显依赖于自然科学

包括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工程技术等,这些学科为医疗卫生活动、医学研究、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二、医学具有社会科学性质

首先,医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应建立在对人精神活动的认识,人与社会联系的基础上。

人是以社会的方式存在,人的健康状况与人的精神活动、社会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其次,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也依赖于人文学科(包括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这也是医学发展的基础。)

将医学仅理解为自然科学或自然科学性质绝对化是片面的,这将会导致医疗卫生服务和医学研究视野的局限性,且造成医学教育框架不合理,医学人才知识结构存在缺陷等。

三、医学两种性质的关系

两种性质决定了医学应当具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类不同性质的知识体系,二者是一种并行相切、交叉渗透、合二为一的关系。

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相互融合。

人的健康和疾病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医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伴随着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而存在,在医学活动中得以实现。

现代医学是在新的认识水平上,重视医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从社会科学角度探索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规律,研究医学和医学活动。

许多重大课题的研究是基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广泛合作而开展的。诸如肿瘤、心血管疾病等。

现代医学的发展导致一系列边缘学科的产生。

如医学社会学、社会医学、环境医学等,其独立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又作用于且改变着它们的发展,使现代医学发展成为一个由生命科学、保健科学、医学社会、人文学科等相互联系的系统所构成的学科群。

推动了医学观念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新医学模式转变,对医学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四、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 与社会科学联系

医学模式--在医学发展和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有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又称医学观。

医学模式是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所遵循的总的原则和出发点,包括健康观、疾病观、诊断观、治疗观等,它影响着医学工作者的思维及行为方式。

20世纪以来,医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建立在经典的西方医学基础(尤其是细菌论)上的医学模式。

基本特征:把人看作单纯的生物或是一种生物机器,只注重人的生物学指标的测量,忽视病人的心理、行为和社会性。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对健康和疾病的了解不仅包括对疾病的生理(生物医学)解释,还包括了解病人(心理因素)、病人所处的环境(自然和社会因素)和帮助治疗疾病的医疗保健体系(社会体系)。

新医学模式的意义:

1、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重大影响,促使在心理和社会领域研究医学问题,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融合。

2、要求医学人才应具备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学科有机结合的知识技能体系。

3、要求医学教育应以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才为目的,以传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训练应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及技术综合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内容。

中医学模式现实意义:中医学模式与新医学模式在基本点上是相通的。

两者均把“人”视为社会环境中的一员,认识健康与疾病,不仅着眼于个体,更着眼于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两者都重视健康与疾病的生物过程的同时,强调心理过程和社会因素的重要性。

前卫生部部长陈竺认为:中医有望对现代医学模式带来深远的影响。

用现代生物学手段,以中医原始和质朴的、讲究整体、注重变化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理念来研究亚健康及慢性复杂性疾病,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第三节 医学社会科学研究内容、特点与原则

一、医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容(4方面)

1、社会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研究过程始终贯穿着社会学的一般理论原则,且需运用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如社会化、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公职、互动理论等。

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是进行医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常用方法有:普查法、典型调查法、个案法、抽样调查法、问卷法、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

2、医学社会科学中的理论研究

(1)健康、疾病及病人等概念的社会含义;

(2)对医学领域中特有的社会人群的研究,如病人、医师、护士等角色分析、角色社会化和角色流动的问题,医护等职业的社会意义研究等;

(3)社会行为的研究,如疾病行为、求医行为、遵医行为以及医疗行为的社会学意义等;

(4)社会关系的研究,包括医患关系、医护关系、患际关系、医际关系等;

(5)医院以及其他医疗保健组织的社会层面的研究。

3、医学进展与社会文化的互动研究

首先,研究医学理论快速发展、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及医疗卫生变革,给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宗教、法律道德、文化、习俗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以帮助社会扩大正面影响,控制、减少负面影响;

其次,研究社会制度、社会改革、社会变迁、社会文化等因素对医学领域产生重要作用,如对求医行为、医患关系等的影响。

4、具体医学领域的社会学研究

应将研究视角深入到具体医学领域,研究其中的社会层面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而不仅仅局限在一般的理论和方法。

一些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老年医学社会学的研究,精神病社会学的研究,以及安乐死、器官移植、性病防治的社会学研究等。

二、医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3个)

1、研究对象的整体性

首先,研究对象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整体,也是生理与心理活动的整体。

其次,研究对象、受试对象的选定,具有社会群体性特点。如癌症发病率上升,与现代社会的城市病、文明病和环境污染密切相关,主要致病原因是社会因素。

因此,在做研究时,要充分考虑到各要素构成,关注各要素间联系与作用,兼顾生理学方法、心理学方法及社会科学方法,并灵活应用,同时,重视临床观察和流行病学方法,使之有别于一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2、研究途径的多维性

研究健康的影响因素,涉及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自然因素以及社会人群、个体特点等,纷杂交错,决定了研究客体的复杂性、多变性,也决定了研究途径的多维性。

不同研究目的,需要采取不同的研究途径,而不同研究途径所采用的各种研究方法存在一定内在联系,且互相作用,反过来影响研究途径。

如美国心理生理学家沃尔夫(H.G.Wolff)等通过大量研究,得出情绪因素对一些躯体症状起重要作用。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心理生理学的观察法、实验方法以及社会心理学的方法。

而豪曼斯(T.H.Hosmans)和雷赫(R.H.Rahe)则主要应用社会医学的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方法,对5000名病人进行病史调查和分析,编制了“社会重新适应估价量表”。

3、研究方法的跨学科性

研究方法综合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医学、统计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方法,各方法间有着不可分割的整体联系。

在具体的课题研究中,也不是孤立地使用一种方法,而是根据课题所涉及的研究范围、研究侧面、不同环节,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如 对人的行为学研究,人的行为是心理的表现,并受心理的调节、控制,因此运用观察法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人的行为是由生物学和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所决定的,在研究生物因素时,如遗传和脑损害的作用、条件反射及唤醒作用,则要运用遗传学和神经生理学方法以及生物化学的方法;

在研究环境因素时,如涉及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则运用生态学、社会学等方法。

三、医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4个)

1、客观性原则

研究者对客观事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带有个人的主观偏见或成见,更不能任意随意虚构事实。要注意:尊重客观事实,要处理好“假设”与“客观性”的关系。

假设不是结论。医学社会科学研究不是找事实证实假设,而是用大量的事实,对假设予以检验,在检验过程中,假设或者被修正,或者得到证实,或者被推翻。

在实际中,不能把科学研究看作是“证实”自己早己得出的“结论”的过程,为了“证实”自己事先臆造的“结论”,有意识地去寻找那些符合自己的“事实”,甚至不惜歪曲情况,伪造材料。

2、科学性原则

重视由客观事实到结论需要经过正确的逻辑推理,科学的理论或结论必须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仅把大量可靠的材料汇集起来,还不是科学研究,医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开拓思路,防止片面性,必须透过现象寻求事物的本质。

由于社会系统的综合特征和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因果关系有时可能是不确定的,甚至是“虚性关系”。因此,探究医学社会科学现象原因时,除了单向的、必然的因果关系外,还要研究其他相关关系;在研究现象间的主导趋势和决定关系时,还要注意已经或者可能导致偏离总趋势的其他原因。

3、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医学社会科学现象的客观性和复杂性,要求研究者要坚持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否则就会导致研究的片面性。

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补充和发展。

医学社会现象不完全像自然现象那样具有明显的数量特征,而且不易测量,定性分析对于科学地认识社会现象、社会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肯定定性分析的重要性,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前提,它决定了如何进行定量分析以及如何分析量化的资料。

同时只有定性分析,而缺乏必要的定量分析,也不可能得到完整的科学结论。定量分析是对医学社会科学现象存在和发展的规模、速度、程度等进行度量、计算和说明,通过严格的统计,明确医学社会科学现象中的数量、数量变化和数量关系,是定性研究科学化的重要保证。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调查研究必须以现有理论为指导,但指导不能是带着“框框”,而是以现有理论作为参照系。同时任何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应用和检验。

社会调查研究虽然是一种科学研究,但其最终目的是应用。它不能是为调查而调查或为兴趣而调查,而是为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而调查。

调查必须针对现实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根据客观实际来提出政策性建议。

【思考】联系实际谈谈医务人员应该如何在临床中体现医学的社会科学性质?

上一篇: 2022最新录取-大学英语六级申请斩获城大硕士录取
下一篇: 《魔兽世界》历史在倒退,狂徒在进步,理性总结狂徒崛起之缘由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