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用“青春范儿”连缀古今

用“青春范儿”连缀古今

用“青春范儿”连缀古今他们在文博场馆或者泥土乡间,出于工作需要或者自发爱好,立足自身所长,坚持守正创新,以青春的“范儿”让古老和年轻携手、传统与现代融合,推动优秀传统

上海大学历史_上海大学中国史考研分数线_上海大学校史

图为普兰县科迦村村民巴桑仓决(右)和表姐巴桑普赤向游客展示“飞天服”。记者 周辉 摄

深究壁画的细节,提升讲解水平,把游览变成一堂分享课;把精美的非遗穿在身上,借助游客的镜头,让传统服饰惊艳世界;计划通过线上展览,让沉睡的文物苏醒,带给人们更新奇的文博体验……

在阿里采访期间,记者遇到一群充满活力和自信的“90后”“00后”。他们在文博场馆或者泥土乡间,出于工作需要或者自发爱好,立足自身所长,坚持守正创新,以青春的“范儿”让古老和年轻携手、传统与现代融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让更多人感知雪域文化的无穷魅力,从而更好地认识西藏、走进西藏、推介西藏。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这些青春的身影,彰显着蓬勃的力量。

次仁央金:朝着热爱的方向努力

奇特的古生物化石、精巧的金属制品、古朴的陶器石器、多彩的非遗展陈……走进阿里博物馆,如同翻阅一本百科全书,丰富的藏品展现着这片大地的沧海桑田、厚重文化,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里,每一名工作人员都很繁忙。由于今年8月23日才正式对外开放,许多工作正有序推进。这个团队非常有活力,11人中,除了馆长和副馆长,其他都是“90后”。

“从打扫卫生,到布置展陈,再到文物讲解,博物馆里方方面面的工作我们都要参与。”1996年出生的次仁央金,来自山南,毕业于上海大学历史专业。来阿里博物馆之前,她在拉萨就职于一家国有企业,收入高且工作稳定。之所以选择文物保护事业,次仁央金笑着用“热爱”回答记者。

“这是日土岩画的复制品,上面画有牛羊以及放牧、狩猎的场景。这些古拙、简朴的画面,记录了象雄先民生产生活等情况,为研究古时西藏的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提供了珍贵资料……”次仁央金带着我们参观,不时停下来讲解。

对于这份职业,次仁央金更愿意将其定位成文化传播和公共教育。因此,面对不同的观众,她的讲解重点也不一样。她说:“如果是外地游客,我会着重讲解阿里地区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如果是学生,我会更多地介绍杰出人物,比如进藏先遣连、孔繁森、祁发宝等人的故事,让他们了解英雄、崇尚英雄,在讲述中引导他们树立爱国奋斗的志向。”

目前,阿里博物馆拥有藏品2100余件,设立了阿里自然地理、古格王国历史与文化、民俗文化与非遗保护、杰出历史人物等7个主题展厅。

“我们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小伙伴们都很有想法,为了让文物‘活’起来,大家都在出谋划策。”次仁央金说,“比如开设文物小课堂,利用线上展览,让更多人了解文物、爱上博物馆;利用周末举办各类讲座和分享会;与手工艺人合作,制作文创手办……”

谈起未来的打算,开朗的次仁央金思路活跃,话语中充满了坚定和信心。

她告诉记者:“作为馆里的首批员工,我非常自豪,有许多领域等着我们去开拓、有许多疑问等着我们去解答。文物保护、文化普及,是需要耐心的事业,朝着热爱的方向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

贡觉罗布:讲解也是与历史的对话

上午,阳光耀眼,恢弘的遗址变成了金色的迷宫。

“现在存留下来的古城堡,是从十世纪到十六世纪,用700年左右的时间不断扩建而成的。尽管大多数建筑只剩下断壁残垣,但从这磅礴的气势中,大家可以感受到它昔日的辉煌。”在札达县古格王国遗址,导游贡觉罗布带着一个旅行团沿步道向上,一路走一路讲,他蓬松的头发随步跃动,黑亮的脸庞闪着自信。

今年20岁的贡觉罗布来自改则县,是土生土长的阿里人。从小,老人就给他讲述西藏的历史传说和英雄人物,让他对历史和文物充满兴趣。

“我本来学的是学前教育,家里也想让我从事相关的工作,但看到札达县招聘导游的信息后,我还是毫不犹豫地报考了。”贡觉罗布介绍说,今年上半年他通过考试后,开始了岗前培训。

“原以为背诵讲解词就可以了,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贡觉罗布说,老师告诉我们,作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讲解员,我们的讲解水平影响着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培训期间,老师每天带着大家了解不同的佛殿、洞窟,讲解遗址的历史以及壁画、塑像等基本内容,但对细节的讲解,需要我们结合查到的资料和理解来丰富讲解词。

为此,贡觉罗布颇下了一番功夫,在向老一辈文保员学习的同时,还看了不少关于古格王国遗址的纪录片和专业书籍。尽管如此,刚开始为游客讲解时,他依然遇到了挑战。

“讲解也是与历史的对话。”他说,“一些游客特别用心,在来遗址前下了大量功夫,提出的一些问题很有趣也很专业,有些我确实回答不上来。不过,他们的问答也帮助我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激励自己不断努力。比如壁画,不仅要知道它的内容,还需要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每年夏季是讲解员最忙碌的时候。今年游客最多的一天,仅他自己就为20个旅行团进行了讲解。尽管累到口干舌燥,但他依然很开心。

贡觉罗布笑着告诉记者:“游客们来自祖国各地,不少还是外国友人,他们因为喜欢甚至向往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同他们一路走下来,我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讲解让他们有所收获,对西藏了解得更多,也越发地喜欢西藏。这就是我工作的意义!”

巴桑仓决:保护好传承千年的生命记忆

河谷的风吹醒了村庄,袅袅炊烟飘散在科迦村上空。

一大早,19岁的少女巴桑仓决和表姐巴桑普赤就开始整理各自传承的“飞天服”。她们打开箱子,拿出精致的衣袍、披风和缀满珠宝的头饰、项链,郑重地穿戴在身上。当整套“飞天服”呈现在众人眼前时,大家无不为之惊叹。

巴桑仓决一边展示服装,一边介绍,袍子是用纯羊毛经过纺线、染色、编制等工序制成,披风由羊羔皮和丝绸缝制而成,鞋子底部用牦牛皮和牦牛毛缝制、鞋面还有手工刺绣的各种图案,服饰重量超过了15公斤。“这套服饰的造型就像孔雀开屏。‘飞天服’在我们村传承了上千年,每一套都是无价之宝。以前,只有在重大的节日庆典上才会穿。”

记者了解到,普兰传统服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十多种不同款式的男女服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普兰“宣”服饰、“孔雀服”,被誉为“飞天服”。“飞天服”主要由头饰、项链、挂坠、袍子、披风、靴子组成,其中最华丽的当属由珊瑚、蜜蜡、绿松石、黄金、白银、珍珠等各类珠宝制成的饰品,每一样都精美得让人挪不开眼。

“整个西藏保存完好的‘飞天服’只有8套,都在科迦村。其中,有一套在阿里博物馆借展。这些服饰对于研究普兰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普兰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巴桑罗亚告诉记者。

普兰县科迦村位于边境,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又多彩的传统文化。巴桑仓决说:“我们村向来是女性当家,‘飞天服’只传女不传男。这套服饰在我家已经传承了十几代,17岁那年,当我第一次穿上它的时候,才了解到世代相传的重要意义。母亲曾说,这是科迦的珍宝,保护好它就是在保护我们生命的记忆。”

如今,许多游客慕名来到科迦村,不仅拓宽了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子,也让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

在科迦寺前,面对游客的镜头,身着“飞天服”的巴桑仓决和巴桑普赤吟唱古老的“宣”歌,跳起曼妙的“宣”舞。惊鸿一瞥中,这套穿在身上的非遗,穿越千年,焕发出新的光彩。

(记者 周辉 娄梦琳 马国英 姚海全 普琼 拉巴卓玛 温凯 洛桑旦增)

上一篇: 社会山会议度假酒店群红色八月献礼最可爱的人
下一篇: 路桥区人民政府 区人力社保局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