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上海交大教授江晓原:科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上海交大教授江晓原:科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上海交大教授江晓原:科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江晓原为法国著名科学杂志《新发现》中文版所撰写的“科学外史”专栏,始于2006年7月。杂志停刊后又移至《第一财经日报》,至今已经18年。近日,《科学外史》IV、V卷出版之际

江晓原为法国著名科学杂志《新发现》中文版所撰写的“科学外史”专栏,始于2006年7月。杂志停刊后又移至《第一财经日报》,至今已经18年。

近日,《科学外史》IV、V卷出版之际,搜狐文化特约本书作者上海交大江晓原教授,分享本书创作背后的故事以及深度探讨了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_科学社会的两大理论基石_科学与社会

搜狐文化:您在《科学外史》中列举了很多科学与政治、文化等一些外部因素的关联性案例。您认为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江晓原:按照科学史学科现有的发展情况来看,有两种研究路径,一种我们称为“内史”,它主要只关心科学技术本身的进展,而另一种路径就是所谓“外史”,它关心社会文化背景和科学技术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有没有我们认为的纯粹客观的科学?按照我们习惯的观念,当然是有的。即使我们思想开放一点,你至少也能找出有许多学科相对来说是非常客观的,比方说物理学等。

但是你如果按照“科学知识社会学”这种学派的观点,那没有任何学科是纯粹客观的,它都有建构的成分,所谓建构当然就是和外部的社会和文化、经济、政治等各种各样的关系。

在这个方向上我考察过若干个和政治活动有关的案例,本书中也有相关的例子。

从案例分析来看,有些领域并不存在着纯粹客观的学科,比方说气候科学。

气候科学中的全球变暖,国际上就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真的是全球变暖了,而且是工业碳排放造成的;但另有一派认为工业碳排放对气候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全球变暖是因为地球自己的原因,它有温度变化周期的。

如果你把两派的意见综合看,你就会发现没有客观的气候科学。因为学科本身不能做出精确的断言,所以大家就有争论的余地。有争论的余地,政治就要介入进来。

作为对比,比如说我们看万有引力,这样的理论有政治介入过吗?没有。

因为这个理论本身是一个明确的、经过反复检验的,科学上没有争议空间的,这样的学科,就很难弄出科学政治学来,因为空间有限,不是说绝对弄不出,但是类似于气候科学这样的政治介入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些精密科学它没有空间,如果我们按照这个思路来分析,其实很多学科的争议都可以这样理解,这个维度有助于我们理解许多科学真理。

签章版套装

《科学外史IV》《科学外史V》

点击书封,即可购买

科学社会的两大理论基石_科学社会主义_科学与社会

搜狐文化:在《科学外史》这本书中提到了科学幻想与外星文明等话题,那您是如何看待人类对外星文明的探索与想象?

江晓原:本书确实也有不止一篇文章涉及过这个问题。在我们公众心目中觉得找外星文明是一个非常科学的事情,因为我们想象中找到了外星文明就可以跟先进的外星文明搭上线,这样我们就有可能获得跨越式的发展。

但是反对去跟外星文明发生关系,特别是反对主动去找外星文明的人,认为你主动去找外星文明,就是“引鬼上门”。

这种观点它的主要理由是说,外星文明肯定比我们的文明先进,事实上现在外星文明如果在遥远的地方你根本找不到,你能找到的肯定是它靠近你的时候,谁能来到更远的地方,谁一般来说谁就更先进。

常理是这样,那么就是说找来一个比你先进的外星文明,其实就是“引鬼上门”。因为外星人来了肯定要征服你的文明,就像三体人来了,它们就要征服地球一样。因此反对派认为不要去找外星文明。

所以到底我们要不要去寻找外星文明,我倒是比较赞成霍金晚年的意见,霍金晚年在他的作品《大设计》中谈到了我们要不要去找外星文明,霍金认为我们不要主动去找,主动去找是会招灾惹祸的。

搜狐文化:您如何看待知识/科普直播?

江晓原:我发表意见非常谨慎,第一我从来不看这些直播,我也几乎不看短视频。因为我觉得文字才是更有效的,我对这些直播课,包括叫我去做课我也不愿意做,我认为这个事情本质上是一种倒退。

我们人类先发明了语言,后发明文字,有语言进行交流之后,为什么我们还要发明文字?一个是文字可以保存,立此存照。第二是文字更高效。

比如说你去看一个短视频,哪怕就三分钟,但它要讲的东西如果变成文字,你肯定只要用视频三分之一时间你就可以看完。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有了语言文字,我们放着它不用,要倒退回去,听声音、看画面呢?从获得知识这个角度去看,它显然是一个低效的行为。这个事情在我看来,意义不大。

搜狐文化:对于广大读者来讲,您希望通过《科学外史》这部作品向读者传递哪些信息或者启示?

江晓原:我希望我们能够尽可能的客观的看待科学。我们以前习惯于对科学仰视,而我现在喜欢的是平视科学,甚至俯视科学。我讨论科学和很多人不一样,因为我不仰视科学,喜欢全方位来谈论科学。

所谓全方位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谈论科学,比如说某一篇专栏文章,我肯定也就只能对某个事情从某个角度来讨论它,但是这种角度肯定不是仰视的,而是另外一种角度,我们跟它是平等的。我们要客观地来看待科学,其实是包括了几个维度的。

第一个维度是我们揭示事件和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我们很多事情都是喜欢把它从背景中抽出来,比如说本书中讨论“帝国科学”的原罪。

在这里我多次提到了达尔文在“小猎犬号”军舰上的故事,以前我们谈达尔文,认为他是一个科学伟人。他在“小猎犬号”军舰上,到世界上去进行科学考察,所以我们对整个军舰的旅行,我们都把它当成科学颂歌来讲。

但是实际上“小猎犬号”之类的军舰当年的行为完全是殖民主义者的耀武扬威的入侵而已。他们到世界各地去进行的所谓科学考察,实际上都是殖民行为,在今天看来是涉嫌违法的。

我还有一篇讲约瑟夫·班克斯故事的,班克斯本身就是个纨绔子弟,他走后门到军舰上去,跟达尔文上小猎犬号是一样的,只是上了另一艘军舰。

考察期间,班克斯在当地过糜烂的生活,船长都看不下去了,在航海日志里批评他,这样的人,我们把他的事情抽出来,只讲他植物学上的贡献。这也是我的另一个维度,我们讲科学的时候要全方位地讲,不要脱离了时代背景。

第三个维度就是科学本身,我在本书中也谈过。

签章版套装

《科学外史IV》《科学外史V》

点击书封,即可购买

科学社会的两大理论基石_科学社会主义_科学与社会

我们还有这些活动

科学社会的两大理论基石_科学与社会_科学社会主义

上一篇: 以古鉴今,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
下一篇: 政策 | 下半年,社保4大变化!利好你我,速来看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