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19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
1.中国人民大学802经济学综合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802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802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802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802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2.中央财经大学803经济学综合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803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中央财经大学803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中央财经大学803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中央财经大学803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浙江大学801经济学综合(西方经济学部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浙江大学801经济学综合(西方经济学部分)考研真题及详解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
第一编基本概念
第1章经济学核心概念
第1章附录—如何读图
第2章现代混合经济
第3章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
第二编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
第4章供给和需求:弹性及其应用
第5章需求和消费者行为
第5章附录—消费均衡的几何分析
第6章生产和企业组织
第7章成本分析
第7章附录—生产、成本理论和企业决策
第8章完全竞争市场分析
第9章不完全竞争和垄断
第10章寡头和垄断竞争
第11章不确定性经济学
第三编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
第12章市场如何决定收入
第13章劳动市场
第14章土地、自然资源和环境
第15章资本、利息和利润
第四编应用微观经济学
第16章政府税收和支出
第17章效率与公平:重大权衡
第18章国际贸易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
第一编基本概念
第1章经济学核心概念
第2章现代混合经济
第3章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
第二编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
第4章供给和需求:弹性及其应用
第5章需求和消费者行为
第6章生产和企业组织
第7章成本分析
第8章完全竞争市场分析
第9章不完全竞争和垄断
第10章寡头和垄断竞争
第11章不确定性经济学
第三编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
第12章市场如何决定收入
第13章劳动市场
第14章土地、自然资源和环境
第15章资本、利息和利润
第四编应用微观经济学
第16章政府税收和支出
第17章效率与公平:重大权衡
第18章国际贸易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
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19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19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内容简介
本书是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教材的配套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为名校考研真题。包括中国人民大学802经济学综合、中央财经大学803经济学综合、浙江大学801经济学综合(西方经济学部分)的考研真题,并对每一道考研真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所选历年考研真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也对一些重难点部分(包括教材中未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详细阐释,以使学员全方位备考。注意:所选名校考研真题一般都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中国人民大学的考研真题还包括政治经济学),学员可选择性地练习微观经济学相关的考研真题。
第二部分为课后习题及详解。对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19版)教材每章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扩展。课后习题答案多次修改,质量上乘,特别适合应试作答和临考冲刺。
第三部分为章节题库及详解。严格按照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19版)教材内容进行编写,共分18章。每一章都精心挑选经典常见考题,并予以详细解答。熟练掌握本书考题的解答,有助于学员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原理,并提高解题能力。
第四部分为模拟试题及详解。参照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教材,根据各高校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及热门考点精心编写了两套考前模拟试题,并提供详尽的解答。
本书提供电子书及纸质书,方便对照复习。
电子书产品界面及功能
1.电子书产品(电子书、题库、视频、录屏、全套等),非实物,一旦购买无法退换。
2.购买后可在手机、电脑、平板等多种平台同步使用。
以下图片为电子书产品界面及功能展示,非本产品内容,仅供参考。
试读(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
说明:我们从名校历年考研真题中挑选有代表性的考研真题,并对所选考研真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所选历年考研真题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也对一些重难点部分(包括教材中未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详细阐释,以使学员全方位备考。
注意:所选名校考研真题一般都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中国人民大学的考研真题还包括政治经济学),学员可选择性地练习微观经济学相关的考研真题。
1.中国人民大学802经济学综合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802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第一部分:政治经济学(50分)
一、(10分)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上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包含了以下几点内容:
①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一定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普遍使用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工具。
②正常的生产条件不是过去的,也不是将来的,而是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
③在现有正常生产条件下,由于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存在区别,同种商品生产所需要的时间也会不同。
④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是一个不断扩大规模的再生产过程。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有另一种含义,即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这是指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用来生产社会需要的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如果供给超过需要过大时,优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下降,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上移动;反之,如果需要超过供给过大时,劣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上升,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下移动。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生产条件的变化实现的,因此,决定价值的仍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两种含义的相互关系
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如果说第一种含义是价值决定的基础,那么,第二种含义则是价值的实现。
②两种含义在分析角度上又各有区别:第一种含义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所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所决定的则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二种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实际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便成为经济调节的目标,由于社会总劳动时间是有限的,因此,经济调节的目标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配置到各个部门。
二、(15分)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指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1)社会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互相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生产总过程的矛盾运动。
(2)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
①生产与消费
a.生产决定消费
第一,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如果没有生产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资料,就不会有人们的各种消费活动。物质资料的数量和种类,决定了消费的水平和结构。
第二,生产决定了消费的方式。生产出什么样的消费用具,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消费方式。
第三,生产的性质决定了消费的性质。资本主义生产不同于社会主义生产,因而资本主义消费也不同于社会主义消费。
b.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首先,消费使生产得到最终实现。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不进入消费,它就不是现实的产品。
其次,消费为生产提供目的和动力。如果没有消费,生产也就失去了意义,人们就不会去从事各种生产活动。
②生产与分配
a.生产决定分配
首先,被分配的产品只是生产的成果,因而生产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可分配产品的数量。
其次,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分配的社会形式,如资本主义生产就决定了有利于资本家阶级的分配形式。
b.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
与生产相适应的分配制度,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③生产与交换
a.生产决定交换
生产过程中,社会劳动分工的程度,决定了交换的范围和规模。分工愈细,交换范围愈广,交换规模愈大。
b.交换对生产也有反作用
交换的发展,又会推动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比如,商品交换的发展,就有利于促进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大农业的转化。
三、(10分)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
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原因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活劳动创造价值,因此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发展劳动、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就需要允许各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和不够高的状况是分配方式呈现多样性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调动社会广大成员的积极性,把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动员起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
(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内容
①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在全社会范围内,社会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唯一的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进行分配。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与按劳分配不同的一种分配方式。它基本要求是:按照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而分配社会财富。一般地说,投入资本得到利润,投入土地得到地租,投人劳动得到工资,投入资金得到利息。
四、(15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请对三中全会的上述观点进行具体阐述。
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有经济命脉,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