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除心理学外、社会学、教育学、哲学等学科都与社会心理学有密切联系,对社会心理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20世纪初期

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除心理学外、社会学、教育学、哲学等学科都与社会心理学有密切联系,对社会心理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一本著作,叫《社会心理学》,讲述了社会心理的现象和发展规律。随后,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也发表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本书,从这时候开始,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了。

说到社会心理学,我们不得不先提一个人物——勒温。

勒温是德国心理学家,1890年9月的时候出生在普鲁士的莫吉尔诺,也就是现在的波兰。早期的时候,勒温除了心理学,还学过数学和物理学,191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32年赴美国讲学,并在斯坦福大学任教。

勒温的心理学著作非常多,有《拓扑心理学原理》《人格的动力理论》《解决社会冲突》等,他是早期格式塔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解释人类行为的“场理论”,并把场理论应用到群体动力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

所谓“场理论”,勒温认为人是一个场(field),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种心理场或生活空间里发生的,生活空间(life space,简称Lsp)包括个人及其心理环境。一个人的行为(B)取决于个人(P)和他的环境(E)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行为取决于个体的生活空间 (LsP)。这样,勒温的基本公式就是:

B=f(P*E)=f(L*S)

B代表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向量;

F代表某个函数关系;

P代表个人的内部动力;

E代表环境的刺激。

该公式的含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根据勒温的理论,外部刺激是否能够成为激励因素,还要看内部动力的大小,两者的乘积才决定了个人的行为方向,如果个人的内部动力为零,那么外部环境的刺激就不会发生作用;如果个人的内部动力为负数,外部环境的刺激就有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

勒温培养的学生非常多,像大家熟悉的费斯廷格、凯利等,都是他的学生,至少占了当时社会心理学界的半壁江山。

正是因为勒温对现代社会心理学有着突出的贡献,并且具有影响力,所以许多学者尊他为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也就是社会心理学之父。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非常广的,我认为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包含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风俗、时尚、阶级特征等,尝试通过分析即时的刺激、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的行为。

如:球场暴力,在球场上双方的球迷发生激烈争吵,甚至斗殴,类似这样的行为,都属于社会心理研究的范畴。

美国学者霍兰德曾经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在这过程当中,初期哲学的争论,是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在这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到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达尔文的进化论、塔尔德的模仿律,以及大家所熟悉的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他们提出了自己各自社会心理的发展理论。

现在,社会心理学已成为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分支,研究领域不断拓宽,涉及人类社会行为的方方面面,理论向多元化发展,有很多新的现象来解释与预测行为。

如:大家所熟悉的各种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待、米尔格拉姆实验的跨文化检验等,有更多大家想要了解的事实和依据在里面。

自20世纪初成为独立的学科以来,社会心理学领域已经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不过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及研究方法的困难,社会心理学研究结果的生态学效度一直受到质疑,尤其是实验室实验的结果。

前期斯坦福监狱实验被怀疑造假,就闹得沸沸扬扬,大家对心理学似乎已经失去了信心。有人称社会心理学就是江湖上的心理骗子,造成了心理学科学性的动荡。

其实,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影响的科学。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是以他人的存在和与他人的合作为条件的,关注社会影响既是个体生存所必须,也是许多人的兴趣所在。

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人都是业余的社会心理学家。

大多数人一生要花费许多的时间和别人交往,从而受别人影响并影响别人,所以大多数人对社会行为都会有自己的观察和判断,有自己的假说。许多业余社会心理学乐于验证这些假说,而这些验证缺乏严谨的科学研究需要的那种严肃性和公正性,只能称为社会常识。

如:大家所熟悉的星座分析,大家都爱看星座方面的知识,看到白羊座、水瓶座、天蝎座之类的介绍,就把里面相应的结论往自己身上套,看到有些相似的或者认同的地方,就会以为这是在形容自己,从而给自己形成一种心理暗示。我就是这样的,说的很对,正是因为如此,我才会造成这样的局面。

而在1948年,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了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却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而这个理论,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巴纳姆效应”。

在心理学上,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

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

在我们的头脑中,自我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所有关于我的东西都是很重要的。我们的车牌号码、手机铃声、电脑桌面、卧室的墙纸自己都会精心设计,为的就是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

科学研究的结果经常会与多数人认为是真理的东西相一致,这并不奇怪,因为尝试往往是以经过实践检验的经验观察为基础的。

然而,社会心理学家要通过研究来验证假设,社会常识只有经过验证,才能上升为科学。

举个例子。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指常规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初速度为零的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物理模型,小时候我们学过这篇课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普通人来说,只要知道这种现象是发生的就可以了,科学家则要证明,为什么会这样。

而在心理学上,假如我们认定某个人因某一行为受到严厉惩罚,会憎恨这一行为,那么这个道理真的是准确的吗?通过实验,发现结果恰恰相反,只有受到轻微惩罚的人,才会不喜欢那种被禁止的行为,而受到严厉惩罚的人却表现出对被禁止行为的喜好有点增加。

这样的话,就发现社会常识有冲突了。

所以,在学习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其局限和适用范围,不要夸大研究结论的适用范围,要努力增强研究结果的解释力,使研究结论一般化,才是这门学科真正的价值所在。

上一篇: 湘潭大学的历史学专业值得读吗?前景如何?
下一篇: 1983~2023,中国信息技术课的四十年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