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呼和浩特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提供优质产品,全面提升首府“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品质,聚力建设“五宜”城市,让群众生活更有底气幸福更有质感。为了切实了解我市“五宜”城市的建设现状,探索更适应我市“五宜”城市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呼和浩特市统计局通过问卷调查结合实地走访调研、收集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在全市开展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市“五宜”城市建设发展现状
(一)半数以上受访者认为我市区位优越生态环境改善明显宜居性较强
我市立足自身生态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实际,加大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投资力度,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上半年,全市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1.3倍。我市今年林草生态建设40万亩目标任务,上半年已完成重点区域绿化、草原生态修复等生态建设任务29.2万亩,完成率73.0%。建成城市绿道220公里,在全国36个重点城市中绿化清秀指数排名第二位。54.4%的受访者认为我市生态环境改善明显,首府形象显著提升。
(二)六成以上受访者认为我市城镇居民居住品质明显提升
我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015年的32.1平方米提高至2021年的33.2平方米,二居室及以上单元房占比由2015 年的54.6%提高至2020年的78.6%,住房的规划建设、配套服务等软硬件品质明显提高,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在实现住有所居的基础上逐步迈向住有宜居。63.7%的受访者认为我市城镇居民居住品质得到提升。
(三)城市更新行动深得民心,超九成受访者认为打通断头路、老旧小区改造等工程建设便捷了群众生活
去年我市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出行便利工程、特色街区改造工程及智慧城市建设工程等7大类,431项城市建设重点项目。改造老旧小区333个、466万平方米,开工17个棚户区改造工程;城区64公里供热管网完成互联互通,36.4公里老旧燃气管网、35万户燃气技防设施完成改造。建成口袋公园和社区游园186处,27 条市政道路、22 条断头路顺利通车,极大缓解城区“出行难”问题;昭乌达哲里木快速路全线通车,金海、金盛快速路部分路段通车,进一步优化了城市路网结构。呼和浩特新机场开工建设,京呼高铁全线通车,地铁1、2号线开通运营,推进了航空、轨道、铁路、公路多种交通有效融合。
今年上半年城市更新行动更加高效,392个老旧小区改造全部开工,完善新续建道路72条,打通6条断头路和50条背街小巷。90.2%的受访者认为我市城市道路建设明显提升,出行较方便。
(四)近半数的受访者认为本市就业机会多创业空间大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及我市40余项就业扶持政策,上半年为企业减负9.2亿元。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4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6万人,在留住人才方面,我市制定实施《呼和浩特吸引人才政策10条支持人才就业创业配套实施办法(试行)》落实高校毕业生租购房补贴。在驻呼高校设立人才工作服务站,持续推进“职场引航”“万岗招聘”等八大行动。先后举办54场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6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留呼就业创业。43.2%的受访者认为本市就业机会多创业空间大。
(五)超半数受访者认为本市教育资源配置明显改善
我市通过加强硬件建设,努力实现学校办学条件的均衡,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实现师资配置的均衡。2021年,全市共有普通中学119所,小学197所,幼儿园443所,今年,我市新建续建中小学幼儿园32所,选拔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117人,校园安全“四个百分百”全部达标。我市通过均衡教育发展,打造宜学城区,进一步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供给。55.3%的受访者认为本市教育资源配置明显改善。
(六)七成以上受访者认为我市医疗康养类项目较丰富
2021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462个,其中医院110个,拥有病床19820张。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2168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医师12477人。今年我市大力推动市中(蒙)医院医养中心主体完工,开工建设精神卫生中心,职业病医院,加快推进市第二医院迁建敕勒川医院建设。市第一医院创建成互联互网医院,继续深化与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医学会北京航天医院合作推进3个以上国家级重点专科分中心建设。引进高层次医学人才100名以上培养本土人才100名以上。74.5%的受访者认为我市医疗康养类项目较丰富。
(七)超六成受访者认为我市是四季分明、空气优良的优秀宜游城市
呼和浩特已形成了“北部敕勒川草原景观”和“南部黄河景观”2 个文化旅游带。北部敕勒川草原是游客圆“草原梦”的理想去处,南部黄河与长城握手的老牛湾是唱响“黄河谣”的最佳选择。马鬃山滑雪场启动运营,掀起了冬季冰雪旅游新热潮。2021年,我市天气空气优良天数合计318天,较上年提升6.8个百分点。62.3%的受访者认为我市宜游。
二、“五宜”城市建设中需关注的问题
虽然我市在打造“五宜”城市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我市离“五宜”城市标准还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基础较薄弱
2021年,我市GDP总量3121.4亿元,同比增长6.5%,总量、增速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名分别为23和17名。“首府”和“区域中心”的竞争力、辐射力、带动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基础薄弱,2021年,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37.1亿元,同比增长3.8%,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名分别为20和22名;第二产业增加值1052.6亿元,增长7.9%,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名分别为22和10名;第三产业增加值1931.7亿元,增长6.0%,总量、增速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名均为23名。第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7%、36.8%和60.5%。
(二)常住人口总量不大、密度较低
2021年我市常住人口总量为349.56万人,常住人口密度为203人/平方公里,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分别排名为23和25名。
(三)产业发展吸引不强,“宜业”性较薄弱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循环经济为引领,大力推进产业融合,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但由于我市第二产业基础薄弱,发展较滞后,特别是民营工业企业规模不足、综合实力有待提高。上半年,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仅为26.0%,增加值同比下降3.9%。
(四)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不足文化宜游性有待提升
呼和浩特市是国家级历史名城,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多元融合,包容性强,民风淳朴。但从现状来看,历史文化资源整合较弱,古迹遗址与城市文化内涵结合不够紧密,历史街区旅游景点、城市品牌文化生活和民俗风情展现等方面对城市文化特色彰显不足,文化宜游性有待提升。
(五)教育、医疗事业基础还需进一步夯实
我市教育、医疗主要问题是数量不足、资源配置不均衡。2021年,全市普通高校仅有24所,在校学生为25.52万人,并且城乡配置差异较大;全市拥有三级甲等医院13所,其中综合性三甲医院仅有4所,万人拥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7.0个,指标相对偏低。
三、加快“五宜”城市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五宜”城市建设就是要让城市的环境更加优美,服务更加完备,发展机遇更好,让居住者就业的机会更多。
(一)积极发展区域经济
安居和乐业总是紧密相连。建设宜居城市不仅要有舒适的居住环境,更要有相对活跃的经济状况。一要抓工业。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强市之路,把民营经济作为兴市之举,把大上工业项目作为立市之本。二要抓旅游。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坚持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开放、抓发展不动摇,通过抓精品、育亮点、创品牌,尽快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新兴支柱产业。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配套和完善城市交通、供电、供水、供气、排水、通讯、防涝等城市设施建设,特别是公用停车场的建设,尽可能地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安全、舒适的生活方式。要加快公益设施建设,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在城区各居民区内添置适当的公益性设施,为居民提供必备的活动场所和休闲娱乐设施,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城市居民就业能力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增加再就业机会。要进一步健全社会劳动、养老医疗、再就业等保障机制,全心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发展动态,确保城镇低保对象保障率达到 100%。
(四)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全面加强智慧政务建设,提升线上“一网通办”质量,落实好便民服务事项,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吸引更多人才来我市营商办企,从而增加当地就业机会。
总之,城市是全体市民的家园,把呼和浩特建成“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五宜”城市,是全市人民的美好愿望。全市上下应携手共进,为把我市建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态文明、生活舒适的现代化“五宜”城市而努力奋斗。
解读人:史占英
发表评论